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简单点,实在点,再加点小挑战——《牧场之国》课堂简说-ag真人国际官网

今天课堂上学习《牧场之国》,是在学生已经读熟课文,整体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怎么学呢?大致有以下几个活动。
 
活动一:细读2-5自然段,边读边梳理一下,分别用了哪些词语来描写具体事物,摘录下来,再根据每个自然段摘录的词语,想象画面情景(运用图像化策略),用一句话来概括自己对牧场之国的感受,然后分享交流。
学生首先按照下面的模式自读梳理和概括:
第二自然段——牛:(后面摘录描写牛的词语)
这是一个         的牧场之国。
2-5自然段都梳理清楚后,选择一个自然段,练习朗读,用朗读表现出自己摘录的词语和自己的感受。
最后交流分享,方式是先朗读,让同学们听出自己摘录的词语,将“这是一个      的牧场之国”这句话放在自己朗读的自然段结尾。倾听的同学如果在句子中填上的词语不同,就举手分享自己概括的感受。
交流很积极,很多学生不仅概括了自己的感受,还用简洁明白的语言说明了为什么会有如此感受。例如,有的同学读完第2自然段后,说“这是一个亲切的牧场之国”,因为作者描写的这些牛,就像是来自一个大家庭里一样……
只有分享第5自然段时聚焦了一下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表达效果。
 
活动二:根据课文信息,思考并说明为什么荷兰会是这样的(亲切、自由、无忧无虑、宁静和谐)一个牧场之国。
学生再读课文,一开始都发现了人对动物的尊重,营造了和谐的环境,所以才会有这样的牧场之国。
当我指出,理由不仅如此时,他们再读,很快就注意到了自然环境的特色,从2-4自然段找到了七处有关信息,例如“绿色的低地”“极目远眺,四周全是碧绿的丝绒般的草原”等。
这个活动,让学生发现了作者恰佩克表达的智慧——没有特地描写荷兰无边无际的草原,却在描写动物的时候,让这一信息一次次自自然然地出现,成为动物们活动不可或缺的场景和背景。
 
活动三:从作者写作目的角度判断:文中重复四次出现“这就是真正的荷兰”,身为捷克人的恰佩克,仅仅是为了一次次赞美荷兰的牧场吗?
有学生说,或许,他是希望捷克也有这样的牧场;或许,他是要向不了解荷兰的人强调荷兰作为牧场之国的特点。
又或许……
的确,就像马克·吐温写的《威尼斯的小艇》,可不仅仅是为了向读者介绍小艇,而是借助最有特色的小艇,带读者了解威尼斯这座古城。
写作都是有目的的,都应有“读者意识”。
前面两个活动,简单,扎实;后面一个活动,是一个小小的挑战。
学生始终很投入,甚至可以用兴趣盎然来形容。这就够了。
分享到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非常感谢你的打赏,我们将继续提供更多优质内容,让我们一起创建更加美好的网络世界!

支付宝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