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 了解游记的文体要素、各要素的特点及要素之间的关系。
2. 把握文章内容,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体会作者对黄河的赞美之情。
3.感受课文独特的写景角度,把握所写景物的特点,理解作者的所感所思。
教学过程
图片
一、导入新课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一听到这两句诗,我们的脑海中马上会浮现出一条雄壮磅礴、奔腾不息的大河。而最能集中体现黄河磅礴气势的,莫过于壶口瀑布了。
ppt:壶口瀑布位于晋陕交界处,是我国第二大瀑布(仅次于贵州黄果树大瀑布)。浩渺的黄河奔流至此,两岸石壁峭立,河口忽然收束,河水流速陡增,势若万马奔腾,并从二十多米落差的壶口飞流直下,奔泻于十里龙槽,故名曰“壶口瀑布”。
你能用一个词语,描绘图片中的壶口瀑布吗?(生交流回答)
今天我们跟随著名散文家梁衡走进《壶口瀑布》,领略“千里黄河一壶收”的壶口瀑布。
图片
图片
二、整体感知
1.了解作者 2.扫清字词障碍(ppt)
3.自由朗读,精读品析
(一)本文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游记。结合以前学习游记的经验,大家回忆一下,我们是怎样学习这类文章的?
图片
(二)细读课文,理清作者游踪
问题①:《小石潭记》第一段用什么写法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和石潭全貌?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明确:——移步换景:犹如跟随导游,一边移步,一边依次看到不同景物。
问题②:《答谢中书书》“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这两句话又运用了什么样的写法(观景角度)?
明确:俯仰结合——人未移动,视线在动。
引出:立足点不变,从不同角度描绘不同方位景物的写作方法,即定点换景法。
图片
图片
(三)活动:这是梁衡笔下的黄河之游。请你浏览课文,并按照游记三要素,完成下列表格。
图片
(四)活动引导:在景物描写方面,本文视角独特,层次分明。
【自学任务】精读3—5段,圈划出作者视角转换的词语,体会不同视角下,景物的不同意境。
【方法指导】
1.把握作者所处的位置,结合俯仰四顾多重视角,圈点作者的游踪。
2.旁批看法。
自学时间:6分钟
图片
补充:此处引导学生勾画描写壶口瀑布的语句,赏析作者从不同观察角度描绘景物的独特特征。
预设:(1)我一直走到河心,原来河心还有一条河,是突然凹下去的一条深沟,当地人叫“龙槽”,槽头入水处深不可测,这便是“壶口”。
赏析:作者俯视“河中有河”的龙槽,介绍壶口瀑布的形状,交代“壶口”得名的原因,表现了景物之“奇”。
(2)我依在一块大石头上向上游看去,这龙槽顶着宽宽的河面,正好形成一个“丁”字。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
赏析:作者仰观河面,看滚滚而来的黄河水,交代了壶口水流迅猛的地理原因,表现了壶口瀑布波澜壮阔的气势,突出了壶口瀑布之“雄”。
(3)黄河在这里由宽而窄,由高到低,只见那平坦如席的大水像是被一个无形的大洞吸着,顿然拢成一束,向龙槽里隆隆冲去,先跌在石上,翻个身再跌下去,三跌,四跌,一川大水硬是这样被跌得粉碎,碎成点,碎成雾。
赏析:作者的视线随河水由上至下,写河水“跌入”龙槽,碎为水雾,突出了景物之“险”。
(4)于是又有一些各自夺路而走的,乘隙而进的,折返迂回的,它们在龙槽两边的滩壁上散开来,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旋。还有那顺壁挂下的,亮晶晶的如丝如缕……而这一切都隐在湿漉漉的水雾中,罩在七色彩虹中,像一曲交响乐,一幅写意画。
赏析:作者平视龙槽两边,细写千姿百态的河水,以及水雾和彩虹,表现了壶口瀑布多姿多彩的特点。
(5)这些如钢似铁的顽物竟被水凿得窟窟窍窍,如蜂窝杂陈,更有一些地方被旋出一个个光溜溜的大坑,而整个龙槽就是这样被水齐齐地切下去,切出一道深沟。
赏析:视角转换到作者自己的立足点,描写长年被黄河冲刷侵蚀的河底巨石,巨石“静”的形态蕴含着河水“动”的力量,突出壶口瀑布震撼人心的力量美。
图片
活动:有感情朗读:请同学们想象自己站在河心,读出黄河之水自天上而来的磅礴气势。
图片
图片
(五)作者从声形、态势等方面描写了雨季和枯水季的壶口瀑布,表现其不同的特点。写了壶口瀑布的水之后,作者为什么又写“脚下的石”?
预设:①壶口瀑布是水和石共同造就,文章以写水为主,但不宜对石不置一词。②写被河水侵蚀的石头,能够展现河水的真正力量,这样就改变了前文描写河水在石壁的阻遏挤压下“各自流淌”所有可能带来的片面印象,也为后面写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的个性奠定基础。③从观景角度来看,作者定点换景,游目四顾,最后把视线收归脚下,转换非常自然。④作者所感慨的小小壶口却“一下子集纳了海、河、瀑、泉、雾所有水的形态,兼容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种感情”的奇景,正是产生于石头对水的约束,因而接下来描写“脚下的石”也是很自然的。
图片
图片
图片
(六)体会作者“所感”
(1)面对不同季节的壶口瀑布,作者产生了怎样的感受?勾画文中表达作者感受的语句,根据提示将其归类,并说说自己的理解。
温馨提示:
作者在文中的感受大致包括三个类型:一是观景时的直接体验,二是由景物引发的感想,三是基于景物进行的带有较多理性色彩的思考。
预设 :①观景时的直接体验。雨季时“只有一个可怕的警觉:仿佛突然就要出现一个洪峰将我们吞没”,枯水期时“不觉打了一个寒噤”。前者表现水势之大,偏重“可怕”,后者表现瀑布之“险”,偏重“震撼”。
②由景物引发的感想。“眼前这个小小的壶口,怎么一下子集纳了海、河、瀑、泉、雾所有水的形态,兼容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种感情。”作者由自然联想到人本身,巧妙地把水的多样与人的多情联系起来。
③基于景物进行的理性思考。“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作者由脚下的巨石,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引出对黄河个性的诠释。
(2)本文从不同视角描写雨季和枯水季的壶口瀑布之景,表达了作者不同的感受与思考。小组讨论:在学习游记散文时,要注意三要素的哪些特点?
(生交流并明确)
师生小结:本文紧扣游记的三要素——所至、所见、所感,采用定点换景法,以自己的游踪为线索,描绘了雨季和枯水季的壶口瀑布各具特色的景观,层次清晰、鲜明逼真地展示了壶口瀑布的立体美,表达出充满智慧的感悟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