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听课:王崧舟《记承天寺夜游》】起承转合巧设计 听说读写重落实-ag真人国际官网

1. 天上人间两知己,古今中外一闲人

图片

喜欢王崧舟的课例《记承天寺夜游》,记得去年在名思教研听过之后,就一直想着要写写自己听课的感受,竟一直没有写成。今天来实现这个愿望。

在现场听到这一课的感觉实在是好。也在网上看过录像,今天又再一次看。不过今天看的和前几次看的设计略有不同,今天的稍有剪辑,且今天的设计和往天看到的有字句的出入。毕竟,课堂是生成的艺术,王老师在不同的地方上这一课时,肯定也会有小小的改变,因情,因境,因人。

整节课的设计,王老师利用月这一意象以及闲人这一称谓,将课挽成一个如意结。开篇是东坡,东坡写的五百多首与月相关的诗中提取出的最有意味的三句:

图片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夜阑风静欲归时,唯有一江明月碧琉璃。

写月揭示的人生哲理,写亲情,写友情。人生的一切际遇都有月为证。

如果说有两扇门让读者走进《记承天寺夜游》,那么有王老师精心挑选出的这三名与月相关的名句,就是其中一扇门。它先声夺人,所我们引进了月的氛围。另外一扇门就是“闲人”。结束用关于“闲人”的话题收束整堂课,也是启发学生想开去。一个“月”,一个“闲人”就述尽了此文之美与妙。

天上,月是东坡的知己; 地上,怀民是他的知己。古今中外,也就他这一闲人将月色之美记述与此文。

这一课例的设计,又如同两个同心圆:内圆是月色之美;外圆是创设情境理解闲人,资料拓展感悟文旨,由闲人将本课的外延推向全部生活。

图片

内圆外圆二合一,既承载着语文课的听说读写的训练,又进行着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染。文学作品潜移默化的影响尽在读悟中。

这一节课,感觉不是上个小学六年级的孩子听的,而像是上给一个成年人听的。我们听着同样会受益匪浅,我们同样可以感悟到很多人生的真谛。

这样的课,既没有脱离语言文字的训练,又极大的发挥了文本的教育功能,真的是一堂难得一见的好课。

2. 举重若轻创设情境 板书精美范读入情

非常欣赏课例中的一处设计:

王老师问学生:苏轼称自己为闲人。什么样的人才能称为闲人?默读课文,仔细看,静静地想。有感觉的地方可以注一注。

学生批注结束,老师云淡风轻的逐一叫起三名孩子,假设他们分别为当官的人,考学的人,以及做生意的人。让他们回答,那一个晚上的月亮是否射入了他们的窗户,他们是否还记得那个晚上的月色。 在老师的引领下,学生们轻松地理解了:当官的,读书的,商人都不是闲人。他们的心里都装着东西。他们都不是闲人。

这样看似不经意的设计,让学生轻松地体会到了什么是闲人。若不是妙手偶得,就一定是执教者经过了反复的推敲才想到了这样的举重若轻的设计。

高。

图片

理解了闲人,感悟了月色之美,老师自然而然的范读。颇有磁性的男中音,如同一位老道的播音员,难怪他提倡诗意语文。

美。

板书,流畅大气。

好。

似乎他的一言一行都在告诉每一个语文老师:要练字,要练朗读,要练教学设计,要腹有诗书……

站在台上,他就是语文。

3. 听说读写样样落实 视频资料深化主旨

在整个教学过程当中,执教者时时处处显示出对语言文字的敏感,空明一词,王老师说可以找出20多个近义词。

文中是否需要加入“月色“这个词语,老师引领学生反复地对比读。疏通诗名的过程,理解文本起承转合的过程,每一重点字词的理解,老师会不经意地强化结合文本注释。“欣然入户”,从“入”让学生感受到:人与月关系的融洽,好像月亮不仅仅是月亮,还是作者的朋友,更是作者的知己。

乌台诗案背景资料视频介绍后,王老师让孩子们打开作业纸。

想想那个晚上的苏轼的内心世界,把你的心里放写下来。在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的晚上,在月色之下,在承天寺,把你的心里话说出来。写多写少这不重要,关键是在你写的时候,你是谁?(苏轼)

这次写话,让学生与苏轼渐渐达到同频共振。学生在这种触摸苏轼内心的写话中,才真正地领悟到苏轼的豁达,苏轼的乐观,苏轼内心的宁静,苏轼的闲人心境。

图片

既是写话,又是对文章主旨深入探究。

乌台诗案背景资料的视频播放,是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桥梁,是感受东坡魅力的一扇窗。有了这段视频介绍,学生才算是真正走进了这段文本,才算是真正见到了苏轼的庐山真面目。

乌台诗案的背景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遥远的一段历史,而且在中国封建社会那种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怪诞,那种君臣之间地位尊卑巨大差异,孩子们是无法想象到的。而且限于孩子们的阅历,他们不能感受到一个贬官在心境上与常人的区别。原来乌台诗案,对于苏东坡来说,就是濒临死亡的劫难。但东坡之为东坡,就在于这些经历带给他的不是悲观,不是沮丧,不是愤懑,也不是怨恨,相反,他在诗文中传递给世人的更多的豁达乐观。“文章憎命达”。这种经历让东坡的人生境界得以提升。

成年人,如果没有掌握足够多的背景资料,也无法感受到《记承天寺夜游》的精妙。王崧舟老师轻描淡写地运用这么一些资料和他层层推进的设计,让仅为六年级的孩子也能够感受到东坡的胸襟, 并为之感动,进而涌起钦佩之情。

结课时,老师浅浅笑问:你们愿意做这样的闲人吗?

学生应答到:愿意。

记得上次看视频,王老师是这样说的:请不要急于下结论。或许这个问题我们要用一生来回答。至此,课戛然而止。

余音绕梁。

不绝如缕。

是啊,不经世事的少年郎,当然不懂得,这样的豁达得承受多秒苦难才能修成。等到他们长大成人之后,谁不愿做一个志得意满之人呢?谁不愿意作一个叱咤风云的人物呢?谁不愿意施展自己平生抱负,谁不愿意将自己的价值发挥到极致? 只是世事难料。

苏东坡,用他宽阔的胸襟,用他豁达的言行,为后世树立了一个楷模。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

4. 中国古代文人的“月”情结

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固然充满了豪气,能引发人们的奋发之心。但是,月亮却更符合中国文人谦谦君子,温润如玉的气质。如果说红日是人生的导师,在远方,在高处,引我们仰望,引我们前行,那么月亮就如同一位朋友,一位知己,无论兴衰成败,它总是与我们相伴。

课与人合二为一,文与道水乳交融。

 

分享到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非常感谢你的打赏,我们将继续提供更多优质内容,让我们一起创建更加美好的网络世界!

支付宝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