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巧用插图 以疑促读 读中感悟 ——《挑山工》教学反思-ag真人国际官网

《挑山工》是统编教材四年级下册第25课,是第七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本单元以“人物品质”为主题,从不同方面展现了人的精神追求和高尚品格。本课是作家冯骥才写的登泰山的见闻,表现了普通劳动者认准目标、脚踏实地、坚持不懈的精神。作者登泰山时见到挑山工登山,走的路程比游人长,但速度并不比游人慢,从而悟出生活的道理:做事只要认定目标,并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地做下去,就能达到目的。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中感受人物的品质”,侧重人物品质的感受,所以我结合单元语文要素和课前学习提示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认识“泰、杖”等5个生字。

2.能结合课文,说出挑山工是怎样登山的。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挑山工话中包含的哲理。

围绕教学目标我是这样展开教学的:

一、揭示课题,明确学习任务

课堂伊始,我出示《“诺曼底号”遇难记》《黄继光》插图,谈话引导学生回忆前两课所认识的人物: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哈尔威船长,英勇顽强、视死如归的黄继光。学生们被这些人物不平凡的经历、高尚的品格感动着,可是生活中更多的却是一些平平凡凡的人,比如“挑山工”,我相机板书课题。接着我出示《挑山工》插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并谈谈自己的发现。学生的表达欲望瞬间被屏幕中那个挑山工的背影图激发了出来。

教学片段

生:我看到一位挑着西瓜和板凳艰难登山的人,我猜测他就是挑山工。

师:是的,挑山工就是靠肩膀挑运送货物上山的人。

生:我猜测挑山工常常登山,所以他的小腿和臂膀都被晒得黑黝黝的。

生:图中山路很长,看不到尽头,所以我觉得挑山工登山很辛苦。

师:你们能关注细节、联系生活实际去交流,为你们点赞。

通过这一环节,学生对“挑山工”这一职业有了初步的认识,知道他们是靠肩挑运送货物上山的人。然后我引导学生快速阅读“学前提示”,明确了学习任务。

二、字词检测,理解词意

为了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我们又通过预习检测扎实了字词关,掌握了本课的生字词和部分难懂词语的意思。

三、整体感知,梳理文章脉络

在课文中,作者就有一个“不解之谜”,围绕这个“不解之谜”课文可以分成三个部分:心生疑惑、解开疑惑和自我激励。我引导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尝试根据提示标出段落起止。

有些同学边读边思考,有了自己的想法就主动标注;有些同学读完后仍然下不了笔,紧皱眉头……于是我继续补充提示:作者是在一次登山中与一位挑山工对话解开了疑惑,所以我们可以先找出哪些段落描写了作者的登山经历,理清课文的中间部分后,开头和结尾就更清晰了。又过了一会,越来越多的同学纷纷举起小手争取发言。全班交流后我们理清了文章的脉络:课文的第1、2自然段先写了挑山工登山走的路程大约比游人多一倍,但花的时间并不比游人多,“我”心生疑惑;第3—6自然段写“我”登山的经历,通过与一位挑山工的对话,解开了“我”的疑惑;第7自然段写“我”画了一幅关于挑山工的画,用来激励自己。

理清文章脉络后我们开始探索第一个问题:说说挑山工是怎样登山的?我要求学生默读课文,先自主勾画相关语句;然后再通过小组合作,完善自己的思考;最后全班进行交流,梳理出挑山工登山的重要信息。学生的回答主要关注了以下三个方面:1.肩挑沉甸甸的货物。2.有节奏地甩动胳膊保持身体平衡。3.走折尺形路线。同学们在朗读中,重点抓住了文章第一自然段关于挑山工的动作描写,初步了解了挑山工是如何登山的;接着我们针对这段动作描写中的关键词句深入探索。比如:大家在交流“走折尺形路线”时,我顺势引导学生结合课文语句画出挑山工的登山路线图。在熟悉文本的基础上,大部分同学都能准确画出“折尺形路线”,这一路线图也让大家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了挑山工登山走的路程大约比游人多一倍。在学习文章第一部分时,学生就联系第一自然段的最后和第二自然段的开头,明确了作者心中的疑惑:为什么挑山工走的路程大约比游人多一倍,可是花的时间却并不比游人多呢?

四、以疑促读,读中感悟

带着作者的疑惑我们继续学习课文的第二部分,我要求学生默读课文3-6自然段,圈画出挑山工所说的话,进行思考,简单批注感悟。第一次朗读后,学生基本都能在第五自然段轻松找出挑山工所说的话,部分程度较好的孩子抓住了文中一些关键词句简单批注了自己的感受,可是大部分孩子还不能将感受付诸于文字……于是我在屏幕上出示“挑山工所说的话”,引导大家继续品读这段有关挑山工的语言描写。通过反复朗读,大家对这段话有了更多的发现。学生们抓住这段话中反复出现的“我们”“你们”,发现这段话将挑山工和游人进行了对比。我相机出示表格,让学生再次默读,尝试完成表格。学生们边读边圈画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逐步梳理出挑山工登山和游人登山的不同。接着我组织学生小组交流,完善表格的同时谈一谈自己对挑山工所说的话有什么感受。团结起来力量大,学生们通过合作完善了表格、形成了阅读感受,最后我们一起将挑山工登山和游人登山的不同总结了出来,感悟出挑山工的精神,我适时板书“认定目标,脚踏实地,坚持不懈”。

挑山工 游人 对比
有挑子,走得慢

一个劲往前走

步步踩实

一心向着目标

没有挑子,走得快

东看西看,玩玩闹闹

总停下来

目标不紧迫

游人东看西看、

玩玩闹闹,

而挑山工却目标专注、

一心向前、

步步踏实、

坚持不懈

带着对挑山工精神的感悟再读这段语言描写,学生们读得更加精彩了。在感悟挑山工精神的基础上,我们顺势总结出了挑山工话中包含的意味深长的哲理:做任何事都要认定目标,脚踏实地,坚持不懈。

在学习第七自然段时,我先引导学生重点关注有关这幅画的具体描写,接着出示插图,然后结合全文找到与之相呼应的外貌描写,三者相结合继续感受挑山工形象。学生们在这一环节踊跃交流,深入感受了挑山工的形象。

教学片段:

师:作者从泰山回来,画了一幅画,这是怎样的一幅画呢?

生:在陡直的似乎没有尽头的山道上,一个穿红背心的挑山工给肩头的重物压弯了腰,他一步一步地向上攀登。

师:我们结合插图齐读这一段关于画的具体描述。(出示文段与插图,学生齐读)

师:文中还有两处有关挑山工的外貌描写与这幅画相呼应,你发现了吗?

生:矮个子,脸黑生生的,眉毛很浓,四十来岁,敞开的白土布褂子中间露出鲜红的背心。

生:他把褂子脱掉了,光穿着红背心,现出健美的黑黝黝的肌肉。

师:这是一位怎样的挑山工?

生:这是一位健壮、纯朴的挑山工。

生:这是一位认定目标、脚踏实地、坚持不懈的挑山工。

深入感受挑山工形象后我出示文章的最后一句话: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因为我需要它。引导学生重点理解“它”指的是什么。学生顺理成章地理解了“它”表面是指“画”,背后深意是指“挑山工精神”。我又反问学生:“只有作者需要这种精神吗?”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不是”。最后我带领学生们一起回归本课的重点,根据板书总结课堂:不仅作者需要挑山工精神,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它。因为我们的生活就像这弯弯曲曲的挑山工之路,需要我们长途跋涉,所以只有认准目标,脚踏实地,坚持不懈,才能登上人生的高峰。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学生能够借助插图,抓住有关挑山工的动作、语言描写,了解了挑山工如何登山;聚焦挑山工的语言,感受了人物的品质,体悟了其中的哲理,基本完成了预设教学目标。
分享到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非常感谢你的打赏,我们将继续提供更多优质内容,让我们一起创建更加美好的网络世界!

支付宝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