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浸泡在情感的河流——《土地的誓言》《黄河颂》整合教学课堂实录-ag真人国际官网

师:上课!

生(齐):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请坐。首先,请大家看屏幕上的两句话。

屏显:

作者自己如果没有感动,就绝对不能使读者感动。——朱光潜

当感情的河流涨起来了,一个人就想起了声音和词句。——端木蕻良

师:(随机指定一名学生)你来读第一句。

(生读第一句)

师:你觉得这句话告诉我们——

生:作家写文章要先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别人。

师:也就是说,文章抒发的感情贵在——

生:真实。

师:对。情贵在真。(指定另一名学生)你来读第二句。

(生读第二句)

图片

师:你来说说,这句话告诉我们——

生:……(沉默,思考)

师:我们读到的文字应该是作者情感的——

生:体现。

生:真实流露。

师:说得真好!真实流露!有感而发。情感到位了,文字才会自然生成。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整合学习两篇情感饱满的文章,通过品析“声音和词句”浸泡在“感情的河流”中,寻找心灵深处的共鸣。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感情的抒发有哪些方式。请大家翻到课本50页,自读三分钟,找出抒情方式的种类以及各自的特点。

图片

(生自读三分钟)

师:哪个同学来说一说?(生举手)你来说。

(生读)

屏显:

直接抒情:作者不借助别的事物,直截了当地表明自己的情感。特点:强烈、鲜明。

间接抒情:没有直白的抒情语句,而把情感渗透在叙述和描写中,由读者慢慢体会。特点:含而不露,耐人寻味。

师:了解了抒情方式,请大家从两篇课文中找出最能打动你的句子,每篇课文各找一处。填写这个表格,并饱含感情地朗读给你的同桌。

屏显:

句子

抒情方式

表达的感情

《黄河颂》

《土地的誓言》

师:在原文上批注即可。

(生自主学习并交流五分钟)

师:哪个同学来分享一下?先说《黄河颂》。

生:我找的是《黄河颂》的最后一部分。

师:饱含感情地朗读一下。

图片

生:(朗读)

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

将要学习你的榜样,

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师:读得还不错。说说你的发现。

生:这部分运用了直接抒情,抒发了作者对黄河精神的赞美。

师:黄河精神是什么精神?

生:伟大坚强的精神。

师:直接抒情没问题。说赞美未免太笼统,整首诗都是在赞美。就这一部分来看,作者是怎样赞美的?你来说。

生:……

师:体会“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重读“你”)。

生:作者使用第二人称,将黄河人格化了。

图片

师:说得太好了!黄河是我们的母亲啊,黄河魂就是中国魂,激励着中华儿女战胜一个又一个困难。用第二人称就会使感情更加——

生:强烈。

生:亲切。

师:很好,浓重、热烈而恳切。不仅如此,作者其实还使用了一种修辞。

生:反复。

师:说得真好!所以应该用一种什么样的语调来读?

生:慷慨激昂。

师:好,你来慷慨激昂地读一下。

(生朗读)

师:读得比第一次好多了。我们是黄河的儿女,中华民族是英雄的民族,我们要继承黄河承载的伟大坚强的民族精神。所以还可以读得更——

生:雄壮。

图片

师:对,更雄壮,更豪迈,更有英雄气概。谁还想再试一下?

(生朗读)

师:铿锵有力,热血沸腾,掌声送给他!(学生鼓掌)分享继续。

生:(朗读)

啊!黄河!

你伟大坚强,

像一个巨人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

用你那英雄的体魄,

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

啊!黄河!

你一泻万丈,浩浩荡荡,

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

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

师:说一下你的发现。

生:这一部分运用了直接抒情,还通过比喻和拟人写出黄河对中华民族的保卫和滋养。

师:哪方面的滋养?

生:精神。

师:对,对我们民族精神和民族品格的滋养。刚才这位同学很厉害,他发现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诗的魅力就在于能给每一个人以不同的想象,用想象赋予画面。读着读着,我们就仿佛看见了这条长河,它就在你我的眼前流过。同学们现在看到了一条怎样的大河?可以用一个词,也可用一句话来描述。

图片

生:雄伟壮阔。

生:气势磅礴。

生:势不可挡。

生:汹涌澎湃

师:所以,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

生:豪情满怀。

生:充满深情。

生:激情奔放。

生:热血沸腾。

师:太好了!哪个同学能读出这种气势?

(一名举手的同学朗读)

师:是不是可以有掌声?(同学鼓掌)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这部分多处用了叹号?

生(齐):注意到了。

图片

师:所以我们还要把标点的内涵读出来。叹号当然不同于句号,读到这里还要注意酝酿情感。哪位同学再来试一下?

(生沉默)

师:请同学们看屏幕。

屏显:

读诗者,往往是灵魂端庄而优雅的人,是幸福感强烈而稳定的人,是血液藏着酒精和火焰的人。——王开岭《阅读,最美好的生命举止》

师:诗是诗人心里烧起的火焰。现在我们再饱含激情地齐读这节诗,要读得浪滔滚滚,排山倒海,要读得天风海雨,电闪雷鸣。

(生齐读)

师:我们再回到《土地的誓言》。哪个同学分享?(生举手)你来。

生:(朗读)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标直漂亮的白桦树在原野上呻吟;我看见奔流似的马群,深夜嗥鸣的蒙古狗,我听见皮鞭滚落在山涧里的脆响;我想起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斑斓的山雕,奔驰的鹿群,带着松香气味的煤块,带着赤色的足金;我想起幽远的车铃,晴天里马儿戴着串铃在溜直的大道上跑着,狐仙姑深夜的谰语,原野上怪诞的狂风……这段话是间接抒情,罗列“我”熟悉的家乡的事物,表达我对故乡的怀念。

师:很好。物产纷至沓来,画面不停地变换,让人目不暇接,像不像电影的特写镜头?

生(齐):像。

图片

师:这种写法有一个专门的叫法——铺陈(板书)。顾名思义,就是把事物铺开陈述。这样的写法带给我们视觉上的——

生:震撼。

生:冲击力。

师:冲击力。这个词很好。而且,作者在罗列事物的时候用了丰富的——黑色、金黄、斑斓、奔驰、带着松香气味儿等等——这叫什么?

生:修饰词。

师:对。从中我们看出作者对这片土地太——

生:熟悉了。

生:亲切了。

师:说得太好了。熟悉又亲切。这是一片怎样的土地?

生:富饶的。

生:美丽繁忙的。

生:生机勃勃的。

生:丰富有趣的。

图片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故乡不是一个抽象的符号,而是具体的,景物越具体越可感,情感也就越真实越浓烈,越能体现“我”的留恋和景物的召唤。所以我们要读出——

生:深情的赞美。

生:深切的思恋。

师:还有对故土的那种炽热的爱与执念。哪个同学来试一下?读出渗透在景物中的感情。(生举手)你来。

(生朗读)

师:很好。不过要读出这种深情和炽热,语速是不是还应该——

生:慢一点。

师:好,我们来齐读一遍。我想起,读——

(生齐读)

师:这样铺陈的写法在文中还有一处。哪个同学来朗读一下?(生举手)

图片

生:(朗读)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棵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沉重的镐头上留着我的手印。我吃过我自己种的白菜。故乡的土壤是香的。在春天,东风吹起的时候,土壤的香气便在田野里飘扬。河流浅浅地流过,柳条像一阵烟雨似的窜出来,空气里都有一种欢喜的声音。原野到处有一种鸣叫,天空清亮透明,劳动的声音从这头响到那头。秋天,银线似的蛛丝在牛角上挂着,粮车拉粮回来,麻雀吃厌了,这里那里到处飞。稻禾的香气是强烈的,碾着新谷的场院辘辘地响着,多么美丽,多么丰饶……

师:很好。这一部分与上一部分同样是间接抒情,同样是铺陈故乡纷繁的事物,不同的是什么?

(生思考)

师:自己大声读一读,思考一下,找出不同。可以相互讨论。

(生朗读、讨论)

师:谁来说?(生举手)你来。

生:这一段的景物更加真实,具体可感。

师:上一段景物不真实具体吗?再想想。

生:这一段写的都是与“我”相关的事物。

师:有道理吧?故乡有我美好的回忆,切身的体验,故乡是我的故乡,我是故乡的我,我与故乡、与土地融为一体,密不可分。也正因为如此,我才那么强烈地想要拯救她、解放她。所以我们应该怎么读?

生:亲切喜悦地。

生:深情留恋地。

生:自豪地。

图片

师:好。带着这种强烈和深沉、诚挚与热爱,我们齐读一遍。

(生齐读)

师:“多么美丽,多么丰饶”,这样的句子确实应该自豪喜悦地读。可是——现在的土地,现在的故乡怎么样了?

生:沦陷了。

师:沦陷了,被侵占了,践踏了,侮辱了。所以,自豪深沉的背后应该还有一种——

生:沉痛。

生:忧伤。

生:遗憾。

生:惋惜。

师:我想给你改一个字。改为“痛惜”,是不是更好?

(生点头)

生:挚痛。

师:对啊!文章开头就说了,“我怀着挚痛的热爱……”,这个词好。那么,哪个同学怀着“挚痛的热爱”给我们朗读一下这一段?

(生沉默,酝酿)

图片

师:爱之愈深痛愈切。作者记忆中的家乡越美丽,面对侵略者践踏的家乡时便越忧伤。如此让人难忘的美丽家园,怎么能任侵略者蹂躏呢?谁能读出这种感觉?(生举手)好,你来试一下。

(生朗读)

师:太棒了!掌声。(生鼓掌)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本文的题目是《土地的誓言》,你觉得这种“誓言”的内容是什么?课文中有没有原话?

生:有。最后一句。

师:你来朗读一下。

生:我永不能忘记,因为我答应过她,我要回到她的身边,我答应过我一定会回去。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而我将用我的泪水,洗去她一切的污秽和耻辱。

师:很好。我听到他重读了一些词:永、一定、一切、必须、泪水、污秽、耻辱。你自己说说,为什么重读这些词?

生:“永”“一定”“一切”“必须”表明作者内心的迫切、急促和坚定;“泪水”说明作者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污秽”“耻辱”说明沦丧的土地对作者来说深重而忧伤。

师:说得真好,看来你读得很用心,体会才会这么深刻。“爱得深沉”还让我们想到艾青的诗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

图片

生(齐):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师:所以,大家觉得这部分是直接抒情还是间接抒情?

生:直接抒情。

师:很好。而且刚才这位同学把朗读的语气也说明白了——

生:坚定迫切、深沉忧伤、意味深重。

师:哪个同学尝试把这种感觉读出来?(生举手)你来。

(生朗读)

师:大家觉得她读得怎么样?读出你体味到的情感了吗?

生:没有。

师:故乡是我的母亲啊!母亲被伤害了,被凌辱了,被切割了!我心疼啊!有了切肤的痛才会有坚定的表达,这是孩子看到母亲受伤,母亲流血,母亲受难的痛啊!所以我要保护她,拯救她,甚至誓死捍卫她的生命,她的尊严,她的美丽和荣光!我们来齐读一下这段话。

(生齐读)

师:很好。我听到有的同学还重读了“坟前”这个词。请大家思考一下,为什么要说“出现在我的坟前”?

(生沉默)

图片

师:我们先来看大屏幕。

屏显:

假如我死了,埋在土里了,这并不是一件可悲的事,我可以常常亲尝着。我活着好像是专门为了写出土地的历史而来。——端木蕻良

师:你来读一下。

(生读)

师:从这句话中我们能看出什么?

生:作者对土地的爱深入骨髓。

生:作者把土地当做自己的生命。

师:对,或者说,作者对土地有一种——

生:固执。

师:很好,固执,执念,甚至偏执。所以,现在你能理解“坟前”了吗?

生:如果“我”活着不能见到美丽的故乡会死不瞑目。

师:对。为了故乡的解放和重生我愿意放弃生命,对故乡的美丽我永志不忘。那么,现在的故乡美丽吗?

生:不美丽。

师:为什么?

生:被日本侵占了。

图片

师:所以,要想重现故乡的美丽,就必须——用原文回答。

生: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

师:作者预料到生前可能见不到故乡被解放,即便死了,也必须看见!让我想到陆游的一首诗——

生(齐):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师:你来读一下刚才找的这一部分。

生:没有人能够忘记她。我必定为她而战斗到底。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

师:我觉得你应该重读一些词,效果就更好了。再试一次。

(生再读)

师:好多了。大家注意到他重读的词了吗?

生:没有、必定、到底、必须。

师:为什么要重读这些词?

生:能体现出作者情感的激烈和坚定。

师:所以这也应该是——

生:直接抒情。

图片

师:作者在这里已经情不能自已。这种激烈和坚定就像燃烧在作者胸中的熊熊烈火,猛烈灼烧,烧到文字之外,烧到你我的心里。同学们,这就是情感的共鸣,这就是“血液里藏着酒精和火焰”,只有这样的人才可能写出这样的文章;也只有这样的读者,才能读出其中的激动和战栗,无所畏惧和赴汤蹈火。同学们,让我们带着“酒精和火焰”来齐读这句话!

(生齐读)

师:掌声送给自己!还要请大家注意,这句话紧承上文的“那么美丽,那么丰饶”,你还读出什么意味?

生:美丽丰饶的故乡已经倒塌消逝,更体现“我”的遗憾与感伤。

师:越是美丽,就越是忧伤。作者在这里营造出一种巨大的——审美落差(板书),像河流遇到悬崖,陡然降落,形成瀑布。我们从“多么美丽”开始读,读出这种落差感。

(生齐读)

分享到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非常感谢你的打赏,我们将继续提供更多优质内容,让我们一起创建更加美好的网络世界!

支付宝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