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让学生认知逻辑与文本童话逻辑合一——许嫣娜《荷叶圆圆》教学实录研习-ag真人国际官网

一、看图读文,感知荷叶

师:同学们,看,黑板上是什么?

生:圆圈。

师:老师要用这些圆变魔术,同学们可要睁大眼睛看好咯!

(师简笔勾勒了一只蜻蜓、一滴水珠、一只小青蛙、一个小朋友,生惊喜不已。)

师:最后一个大圆一听到上课铃响了,就迫不急待跳到了荷塘里(播放欢快的音乐),它变成了什么呢?让我们走近看看(ppt播放动画:绿油油的荷叶),你有没有找到?它变成了什么?

生:荷叶。

师:对啊(在黑板上画荷叶),你看,这最后一个大圆儿真的变成了一顶荷叶,这荷叶多美呀。你觉得这是一张怎样的荷叶?请你说。

生:绿油油的荷叶。

师:你关注到了荷叶的颜色,绿油油这个词语用得好。

生:圆圆的荷叶。

师:你和她看的不一样,你关注到了形状。你呢?

生:大大的荷叶。

师:对呀,大小也不同。

生:惹人喜爱的荷叶。

师:这片荷叶已经长到了你的心里。看来,小朋友都挺喜欢它的,要不,带着你们的喜欢一起来读一读。

生:荷叶圆圆的,绿绿的。

师:我听出了又圆又绿,谁看到的荷叶比她的还圆还绿?你来。

生:荷叶圆圆的,绿绿的。

师:多投入呀。让我们带着喜欢都一块来读。

生齐读:荷叶圆圆的,绿绿的。

师:是呀,又大又绿的叶子,在生活中我们经常能见到。可是这么圆的叶子还真少见。所以有人啊,就写了一篇课文,叫《荷叶圆圆》。会学习的小朋友,在老师的身后,可以用你的小手跟着老师一起写课题(板书“荷叶圆圆”)。用了一个“圆”字不够,他还连用了两个“圆”字。谁能够把这个课题读好?请你来试试。

生:荷叶圆圆。

师:还不够圆。谁再来?

生:荷叶圆圆。

师:太快,你来。

生:荷叶圆圆。

师:读得有一点感觉了,你再来。

生:荷叶圆圆。

师:多投入呀。我们学着她的样子一块儿来读。

生齐读:荷叶圆圆。

二、自读课文,走进荷叶

师:小朋友忍不住地张开了双手,荷叶就像你的手打开了。那么大,那么圆。告诉你们,除了你们喜欢荷叶,还有很多朋友,和我们一样都喜欢这又圆又绿的荷叶,他们是谁呢?就在我们的课文里。待会儿,请二(6)班的小朋友把这篇课文从头到尾读两遍,看好上面的拼音,把所有的字音都读正确,然后要把词语连起来读,把课文读连贯。每读完一遍,你都可以冲许老师点点头,我就明白了。连读完两遍,请把书合上,放在桌角,坐端正。明白了吗?好,开始。

生读书。

师:都读完了呀?读得又快又正确,而且很多小朋友听懂了许老师的要求,这非常好。现在请你告诉我,还有谁喜欢荷叶?找到一个就可以说一个。

生:还有小蜻蜓也找到了荷叶。

师:也喜欢——

生:也喜欢荷叶。

师:找到了一个,还有吗?

生:还有小青蛙也找到了,也喜欢荷叶。

师:还有吗?

生:小水珠也喜欢荷叶。

师:最后一个,你们谁找到了?

生:还有小朋友也找到了荷叶,也喜欢荷叶。

师:对呀,他们都找到了荷叶,并且也喜欢上了荷叶。那么谁喜欢荷叶,你能不能把这四个朋友连起来说一句完整的话?

生:喜欢荷叶的有:小蜻蜓、小水珠、小青蛙和小朋友。

师:可以的,谁说的和他不一样,把谁喜欢荷叶放到前面去说。

生:可爱的小朋友和活泼的小青蛙,还有亮晶晶的小水珠,美丽的蜻蜓都喜欢荷叶。

师:看,她用了好几个连接词,和、还有、都,说得很完整。谁能在她的基础上说得简洁一些。谁喜欢荷叶,你来试试。

生:小水珠、小朋友、蜻蜓、青蛙都喜欢荷叶。

师:老师给你提一个小小的建议,在第三和第四个朋友之间加上一个“和”字,这句话就更准确了,你再来试试。

生:小水珠、小朋友、蜻蜓和青蛙都喜欢荷叶。

师:说得多好呀!每个人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选择最简洁、最好的一种自己在座位上练说一遍。

生练说。

三、品读体验,走进荷叶

师:那么在这四个朋友中,你最喜欢哪个朋友,请找到它所在的那一个小节,连读两遍,然后读给你的同桌听。如果你读得好,同桌给你翘一个大拇指;如果哪里读错了,请你的同桌好好地给你提上一点建议,明白了吗?好,开始。

生读。

师:二(6)班的小朋友可真会学习。当这位女同学读得好的时候,她的同桌毫不犹豫地给她翘起了大拇指,你真棒!还有哪些同学,在刚才读书的过程当中,得到同桌大拇指的举手给许老师看一下。(生举手)哎呦,这么多呀,把手放下。在刚才读书的过程中,你一不小心读错了,你的同桌给你提出了特好的建议,现在请你对你的同桌轻轻地说声“谢谢”。

师:你们都读给同桌听了,接下来要读给许老师听了。你喜欢谁?喜欢哪个朋友?你没有举手,但是刚才听你读得挺好的,你愿意读给大家听吗?

生:我喜欢小青蛙,小青蛙说:“荷叶是我的歌台。”小青蛙蹲在荷叶上,呱呱地放声歌唱。

师:我特别喜欢听你读最后一句“呱呱地放声歌唱”。我们一起来想一想,刚才在课前画青蛙的时候,我们就知道青蛙的歌声是怎么样的?一起说。

生:呱呱。

师:我们来看一下这个“呱”字(手拿生字卡片),左边是青蛙的嘴巴,右边就好像是青蛙的叫声,读什么?

生:瓜。

师:两部分合起来,还读?

生:呱。

师:哪只小青蛙来大声地给我唱唱歌,你来。

生:呱呱呱,呱呱呱。

师:我听出来了,你唱的是:呱呱呱,呱呱呱,我是小青蛙。还有谁来唱?唱的节奏和她不一样。你来。

生:呱呱呱,呱呱呱,我好喜欢这片荷叶呀。

师:非常好,唱出了你对荷叶的热爱。还有吗?不同的小青蛙登上歌台来唱歌,你来。 生:呱呱呱,呱呱呱。

师:哎呦,唱得这么快。你唱的是什么呀?

生:我太喜欢这片地方。

师:这块土地让你喜欢。你来呢?

生:呱呱呱,呱呱呱。

师:就这样,越唱越快,越唱越响,肯定有一直要表达的东西,就是——

生:就是我很喜欢荷叶。

师:除了唱出对荷叶的热爱,小青蛙,你还可以唱出什么呢?

生:呱呱呱,这里的虫子真多啊。

师:你看,他唱的声音不是很响,唱的也不是很多,全部的力气都用来吃虫子了。你呢? 生:呱呱呱,荷叶真圆呐!绿绿的。

师:非常好,你看,不仅关注到了形状,还关注到了颜色,小青蛙的心情真的很好,因为啊,它把圆圆的荷叶当成了自己的歌台。所有的小青蛙们,我们一起拿好书,也来感受一下,小青蛙说——

生读:小青蛙说:“荷叶是我的歌台。”小青蛙蹲在荷叶上,呱呱地放声歌唱。

师:你们看,响亮的歌声真的把青蛙引来了。听到了吗?你们看看,真正的青蛙在唱歌的时候,它的姿态是什么样的?

师:好,请你说。

生:两条大腿是这样蹲着的。

师:两条大腿是弯曲着,多有意思呀。她刚才用到了一个准确的动词,青蛙唱歌的时候,是蹲着的,作出蹲的动作的时候,我们的脚就要弯曲,所以这个“蹲”什么旁呀?

生:足字旁。

师:这个字可难写了。小朋友睁大眼睛自己记一记。

生书空字。

师:好,现在请你把眼睛闭起来,写写这个字。

生闭目书空。

师:睁开眼睛。让我们再去看看,嘹亮的青蛙的歌声还引来了谁?它是怎么喜欢荷叶的呢?谁来试试?

生:我喜欢小朋友。小朋友说:“荷叶是我的凉帽。”小朋友头上顶着荷叶,红润润的脸蛋,藏在绿油油的荷叶下,笑得比荷叶还美呢。

师:多美呀!他把荷叶当成了自己的凉帽。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个“帽”字,谁有好办法记住这个字?

生:旁边有一个“冒”。

师:说清楚,左边还是右边。

生:右边有一个“冒”,再加一个“巾”,合起来也读“帽”。

师:非常好。他用结构法准确地记住了这个字。你呢?

生:因为帽是用丝线缝制成的,所以帽是“巾”字旁。

师:你看,还会联系部首的意义来记字,真了不起。这帽的右半部分可大有学问。哦,还有手举在这儿,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右边这半边像一个人带上了帽子。

师:你真了不起,许老师还以为二(6)班不会有人发现呢!你们知道这个帽字在古时候是怎么写的吗?不知道吧,看老师写给你们看(师板书象形字“帽”)。古时候的帽子呀,你看,就像一幅画,这像不像一顶帽子呀(生:像),戴在头上,先遮住了头发,再遮住了眉毛,下面却还要露出什么,眼睛。如果帽子都把眼睛遮住了,恐怕走路就有危险了,是不是呀?但是后来我们再把它翻成现在的字的时候,要注意这样一点。你们看(师板书“冒”)竖、横折,当中这两横左右不能封口,你们看,一竖两横,左右能不能封口?所以这个部分,不读“日”、也不读“曰”,它也读作“冒”。跟老师读“帽”(生读“帽”)。在古时候,它就是指覆盖的意思,然后下面再加上一个表示眼睛的目字。到了汉代,由于帽子大部分都是用丝织品做成的,所以在它的旁边又加了一个“巾”字。这两部分合起来就是今天的“帽”字。明白了吗?好,我们再来读一读。(生齐读“帽”),再来一遍。现在请所有的小朋友高高地举起你的右手,我们在田子格中一起来写一写这个“帽”字。左边是一个“巾”,右边的上半部分读什么(生:帽),当中的两横左右(生:不能封口),戴上帽子下面还要露出(生:眼睛),记住了吗?(生:记住了)你们看,这个小朋友把荷叶戴在了自己的头上,可是我们平时戴帽子用的是“戴”字,可是课文中用了一个什么字?(生:顶)。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这个问题有点难。你又举手了,又放下了。来说说,没事。

生:因为荷叶它不像帽子,它有个洞的,不是平的。小朋友是顶上去的。

师:说得非常好。平时用“戴”,是把帽子扣在头上。正好把帽子,头怎么样啊(生:套好)。但是我们在顶荷叶的时候是借助头部的力量把这个荷叶撑起来,因为这个帽子,其实就是一片(生:荷叶),所以它的戴法就和平时的帽子不一样。这里我们要用上一个准确的字,那就是(生:顶),哪个小朋友也来顶着这个凉帽给我们读一读呢?

生读。

师:是呀,多美。你在读的时候,脸涨得通红,红通通的,不过,看我们课件上,这个小朋友的脸是红润润的。你的手举得这么高,我突然问你一个问题,你知道“红润润”和“红通通”有什么不一样吗?

生:“红润润”一般是指的是脸,“红通通”是指的生活中像葡萄啊,西红柿,那种叫“红通通”(一边说一边摸自己的脸蛋儿)。

师:她摸着自己的脸蛋儿说,小朋友的脸很嫩的,所以就叫“红润润”。其实你呀,理解得有点对的,“红通通”也可以说脸蛋,但是用“红润润”的话,显得更加滋润、更加粉润。你刚才摸着自己的脸蛋,你来读读这一段。

生读。

师:多投入呀。我们一起来试一试。

生读。

师:除了看到美丽的风景让他笑得比荷花还美,小朋友一定还看到了什么,让他那么快乐,他还看到荷叶和谁做朋友了?你是谁?

生:小水珠说:“荷叶是我的摇篮。”小水珠躺在荷叶上,眨着亮晶晶的眼睛。

师:你们有没有听出来,这颗小水珠什么特别亮?

生:一颗小水珠的眼睛特别亮。

师:多有意思呀,我也听出来了,是亮晶晶的眼睛。瞧,这就是“晶”字。三个日在一起,亮不亮?(生:亮)难怪他读得那么带劲,我们一起来认认这个字(生读),后鼻音读准了,再来一次(生:晶)。三个日合起来就是“晶”。天上的星星(生:亮晶晶),二(6)班小朋友的眼睛(生:亮晶晶),我看哪些带着亮晶晶的眼睛的小朋友在许老师的背后,也会跟着学习。(师板书:晶)上面一个日,下面一个日,再来一个,下面两个太阳兄弟要把上面这个日合力托住,这个字就读(生:晶)。把眼睛闭起来,写写这个字,记一记,然后睁开。眼睛先闭上,再睁开,这个动作就叫做“眨”,所以这个“眨”字是目字旁。还有谁也喜欢小水珠的,请你眨着亮晶晶的眼睛,再给我们读一读。

生:小水珠说……眨着亮晶晶的眼睛。

师:小水珠,你是怎么躺在荷叶上的呀?

生:我舒服地躺在荷叶上。

师:让我们大家都感到这份舒服,你是怎么做动作的呢?给我们比划比划呢。

生:我躺在荷叶那朵绿油油的摇篮里,舒舒服服地睡了一个觉呢。

师:睡觉的话,那只能是睡在摇篮里,现在你是躺在摇篮里,谁能够给大家比划一下你的手你的脚?

生:这样就是躺(身体后躺)。

师:身体完全舒展开来,就是躺。所以,你们看这个“躺”是什么旁?身字旁。谁能够躺得比她还舒服?你说说看,手怎么放,脚怎么放。

生:手就是放在后面,脚就是翘在这上面。

师:哦,还翘起了二郎腿。有点舒服了,不过这个手好像有点放得有点拘束。哦,手放在肚子上。比刚才舒服一点了。你呢?

生:手张开。

师:完全打开,对不对呀?这个动作挺有意思的。还有吗?你说呢?

生:还有把两只手后脑袋。

师:后脑袋,后脑勺。许老师给你一个准确的字,叫用两个手枕着后脑勺,就把手当成你的枕头。好,现在用你喜欢的方式,往后躺,现在这后面一片大大的,圆圆的荷叶,一阵微风吹来,你的身体跟着荷叶左一摇,右一摇。再左一摇,右一摇。此时此刻,你还是只觉得你是睡在荷叶上吗?

生:不是,感觉睡在摇篮上。

师:多温暖,多舒服呀,找到这个感觉了吗?来,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小水珠说,预备齐。

生读。

师:看到这一幕,谁迫不及待地也飞过来了?

生:小蜻蜓迫不及待地飞到了绿油油的荷叶上。

师:它怎么说的?

生:小蜻蜓说:“荷叶是我的停机坪。”小蜻蜓立在荷叶上,展开透明的翅膀。

师:看你的身体,多轻盈!请你做一个小蜻蜓飞翔的动作给大家看看。

生做动作。

师:你们看到没有?我们张开双臂,就好像小蜻蜓展开翅膀,展开就和张开的意思差不多。当我们张开双臂,像小蜻蜓飞翔的时候,此时此刻,这只小蜻蜓就像一架小飞机,所以它觉得荷叶是它的停机坪。瞧,这就是停机坪的“坪”字。我们一起读(生:坪),再来一遍(生:坪),后鼻音都读准了。除了在停机坪里,你还在哪儿见过这个字?你说。

生:草坪。

师:对的。还有一只手,你来说。

生:平台。

师:平台的“平”可不是这个“坪”。在平台里面,那个“平”是指平面的意思,而这个“坪”字,你们看。左边是一个什么(生:提土旁),右边呢(生:平),它的意思就是指很平坦的一大块空地。明白了吗?所以我们一般在草坪、停机坪当中才能够看到这个“坪”,因为它的意思是很平的一大块空地。记住了吗?再一起来读(生:坪),要看到一大块空地。再读(生:坪)。记住它,千万不要搞混了。好,再请一个小蜻蜓,也来给我们读一读。

生读。

师:多美的翅膀呀。小蜻蜓就这样立在荷叶上。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它那轻盈的姿态,看到了吗?在荷叶边上,它立了一会儿,觉得休息够了,又飞了。看,小蜻蜓飞呀飞呀,飞到了一朵荷花苞上,它又停下来了,看到那幅画面,让我们忍不住想起大诗人杨万里就说过这样一句话,“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瞧,大诗人呀,也是用了这个“立”字。就是因为大家都喜欢小蜻蜓那轻盈小巧的姿态。让我们一起来做那只小蜻蜓。起立,张开你的双臂,注意立在荷叶上。小蜻蜓说,预备齐——

生读。

师:荷叶多美呀!现在你知道那个小朋友在荷塘边,为什么笑得比荷花还美了吗?因为,他看到了很多美丽而又有趣的画面。小朋友看许老师的板书,咱们不看书。小朋友坐在那,首先看到了一颗小水珠,小水珠(生:躺在荷叶上)。过了一会儿,一只小蜻蜓飞过来了,小蜻蜓说荷叶是我的停机坪,它(生:立在荷叶上),不一会听到了嘹亮的歌声,原来是青蛙王子来了。青蛙说荷叶是我的歌台,小青蛙(生:蹲在荷叶上),呱呱地放声歌唱。小朋友看到这么多,自个儿很快乐。他不知道二(6)班的小朋友可没有放过他,我们把他也看在了眼里。小朋友说,荷叶是我的凉帽,小朋友头上(生:顶着荷叶),红润润的脸蛋,藏在绿油油的荷叶下,笑得比荷花还美呢。

师:只要这样,借助关键词,我们就能把整篇课文都记在自己的脑海里。

四、拓展想象,延伸阅读

师:其实我告诉你们呀,不止这些朋友,在荷塘里还有很多有趣的小顽皮,它们也和荷叶成了朋友,在它们的眼里,荷叶又变成了什么呢?它们又是怎么说,怎么做的呢?请小朋友用心看,用心想,在荷塘的上面、下面,还有谁?有答案的小朋友轻轻地和你的同桌交流交流。(ppt展示一片荷塘)上面只有一片荷塘,什么都没有。你看到了什么?好,这边第一个小朋友,你来说一说。

生:小蝌蚪说:“荷叶是我的雨伞。”小蝌蚪躲在荷叶下,高兴地游来游去。

师:雨伞,把这个平舌音读准,知道了吗?不过,我很欣赏他,他用了一个“躲”字,动词就要这样使用正确。你来说。

生:小鱼儿说:“荷叶是我的凉伞。”小鱼儿躲在荷叶底下,捧起一朵朵白色的水花。

师:水花很准确,“捧”字用得多美呀。还有谁把这个荷叶当成凉伞的吗?

生:小鱼儿把荷叶当成了秋千。小鱼儿说:“荷叶是我的秋千。”小鱼儿在荷叶底下,欢快地荡起秋千来。

师:多像一则童话故事呀。你呢?

生:水虫说:“荷叶就是我的游乐场。”水虫在上面走来走去,高兴地喊起来。

师:多有意思!水虫,看来水里有很多的虫子,对不对呀,它们都喜欢荷叶。还有的,你来说。

生:荷花把荷叶当成了自己,荷花说:“荷叶是我的伙伴。”我每天和他聊天嬉戏。

师:多美呀!荷花靠在荷叶上,永远不分离。

生:荷花说:“荷叶是我的土地。”荷花立在荷叶上,开花了。

师:多美呀!我觉得不能立在荷叶上,只能立在荷叶间,在荷叶当中冒出来。你呢?

生:叶莲说:“荷叶是我们的棉被。”晚上叶莲们盖着荷叶,慢慢地睡着了。

师:我明白了,你说的叶莲就是我认识的睡莲,是不是这个意思呀?它还有叶莲的称呼,对不对呀?我不大清楚,我们课后再查一查。你说。

生:小乌龟说:“荷叶是我的运动场。”它在荷叶上爬来爬去,做了许多运动呢。

师:小乌龟看来也喜欢减肥。哎呀,二(6)班的小朋友真有意思。荷塘里什么都没画出来,但是你们却用心灵的慧眼看到了那么多有趣的东西,而这些都是因为在这荷塘里有许许多多圆圆的,绿绿的荷叶。我们再把这句话读一读——

生:荷叶圆圆的,绿绿的。

师:再圆一点,再绿一点。

生:荷叶圆圆的,绿绿的。

师:是呀,让我们永远记住这片美丽的荷塘,就因为有了圆圆的、绿绿的荷叶,才变得那么生动、活泼、快乐,而又美好。让我们永远记住这篇课文,齐读。

生:荷叶圆圆。

师:下课。

研习——

理想的语文阅读教学,应是学生、作者(含文本中形象)、教材编者认知逻辑的统一。达致这一境界,需要教者认知逻辑和教学智慧的融入和催化。

《荷叶圆圆》是一首充满童趣的散文诗,其间的认知逻辑体现为极富想象力的童话逻辑。为了让学生的认知逻辑与文本童话逻辑达成一致,进而与编者认知逻辑(学习目标)同构,许嫣娜老师动用了很多教学智慧,并悄然渗透在语象感知、语感训练、语识磨砺,还有言语表现和创造之中,一片化机。

一、语象的感受

从《周易·系辞》的“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到三国时期王弼的“意以象尽,象以言著”,中国古代文论向来将文本结构分为“言-象-意”三层。“象”,一般被解释为“意象”,从更宽泛的意义来讲,用新批评理论中更具包摄力的“语象”来指称亦说得通。

感受语象,是与文本共境、共情或共理的必由之径。为了让语象在学生的脑海里丰满、鲜活起来,许嫣娜老师的教学手法堪称摇曳多姿。

首先,表现在语象的整体感受上。虽然感受小青蛙、小水珠、小蜻蜓等名物意象的次序与文脉不完全吻合,但毕竟是基于学情的灵活调整——文脉的整体把握是有的,教学先名物意象,后人物意象的逻辑——许老师说“小朋友为什么笑得比荷花还美,因为他看到了很多美丽而又有趣的画面”,便清晰地揭示了这一点。因为她与学生一起移情、想象,所以学生的认知、感受逻辑与童话逻辑很自然合一了。

不过,从童化逻辑视角审视,在小青蛙、小水珠、小蜻蜓这三个名物意象之后,突然加上小朋友这个人物意象,确有破坏整体上顽皮而幻化的“物语”情境之嫌疑。尽管写小朋友说荷叶是自己的“一顶帽子”,有艺术变形,试图融入童话之境的努力,但写实的成分太多,与前面写虚的风格放在一起,还是显得有些刺眼——这或许是现行统编本将“小朋友”改为“小鱼儿”的主要原因。如果许老师教学中点到这一层,是否更能磨砺学生的高阶思维?

对“荷叶”意象的感知,以“这是一张怎样的荷叶”为问题支架,引领学生从颜色、形状等不同角度谈自己的体悟,特别是学生说出“惹人喜爱的荷叶”,许老师立刻肯定:“这片荷叶已经长到了你的心里。”让学生的认知逻辑和童话逻辑一下子妙接无痕了。

其次,表现在动作意象的挖掘上。许老师始终在用孩童的逻辑和语言去启发,整个课堂就显示了童话般的意境。比如教“躺”字时,许老师让学生做一做动作,向后躺一躺,甚至可以把手放在肚子上,翘起二郎腿,只要躺得舒服。再如,教学“立”这个字,她让学生模仿小蜻蜓飞翔的动作。这些引领无不体现了许老师对童话逻辑的自觉追求。

再次,表现在声音意象的体验上。这方面,许老师可以说是不遗余力。抓住小青蛙“呱呱呱”的叫声,让学生反复朗读,体悟小青蛙的心情。对于那个唱出“这里的虫子真多啊”的小朋友,她更是极其巧妙地用童话逻辑给予反馈:“他唱的声音不是很响,唱的也不是很多,他全部的力气都用来吃虫子了。”不禁令人感叹,许老师真是为低段教学而生之人!她将符合童化逻辑的语言浑然天成地融到了自己的教学中,和学生一起创设了共境、共情、共美的课堂互动氛围。

还有,努力将文本语言具象化。具象化不仅可以再现生活的质感,还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叙述力。比如,单用“美丽”一词来形容某女子,我们便无从感知美在何处。但是,说“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翩若惊鸿,婉若游龙”,我们便可立刻沿着笑容、眸子、体态去想象,去丰富。落实到语文教学中,就需要做这种具象化的工作。小学低段学生形象思维发达,抽象思维薄弱,更需要动用形象、生动的教学语言加以塑形。许老师抓住“立”“躺”等概括性字眼,让学生描述怎么“躺”、怎么“立”,学生想象出把手放在后脑勺上,翘起二郎腿,是为舒舒服服地躺;站起来,张开双臂,具体感受小蜻蜓小巧轻盈的“立”的姿态,均是在为意象塑形,体现了她对富含童化逻辑语言使用的纯熟。

总之,许老师以游戏化、音乐化乃至魔术化的教学语言,带领学生感受文本中的名物意象、人物意象、动作意象、声音意象,充分激活了文本丰富的语象世界。席勒在《美育书简》中说:“只有当人在充分意义上是人的时候,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他才是完整的人。”许老师带领学生在游戏中走向了与文本语象世界的融合,诗思并行,虚实相生,何尝不是在成为完整的人?

二、语感的陶养

但是,许老师的语象感受只是陶养学生语感的手段。目的是通过语感陶养,让文本的文字从冰冷走向温热,进而融入学生的精神血液。这种效果的实现,得力于她的下述追求:

一是注重课脉的营构。教学伊始,许老师引导学生感知荷叶绿绿、圆圆、惹人喜爱等特点;随后向学生提问“还有谁喜欢荷叶”,引出文本中小青蛙、小水珠、小蜻蜓、小朋友四个意象,并进行加入修饰语和去掉修饰语的语言描述,同时还提醒学生在第三和第四小朋友之间要用“和”字进行连接;再对学生进行具体的随文识字、句式训练;最后进入言语创造,又以“圆圆的、绿绿的”感情朗读收束。“总-分-总”的课脉十分清晰,为语词、语义、语境的深入把握,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二是注意玩绎关键词。从语词的角度来看,在每一自然段的教学中,许老师均能抓取关键词,让学生对文本进行具象感受。例如,学习写小青蛙的部分,引导学生关注“呱”“蹲”等字;学习小水珠部分,让学生关注“晶”“躺”“眨”等情态与动作;学习小蜻蜓部分,又抓住了动词“立”,与杨万里的“早有蜻蜓立上头”会通,均是陶养语感的极佳范例。尤其是巧用学生感兴趣的态势语,让学生模仿文中的名物意象做一做动作,化抽象的词语为具象的表现,以此来训练学生的语感,可谓神来之笔。

三是注重高质量诵读。许老师很会抠住关键词句让学生读出样态,读出心情,读出个性以此陶养语感。比如,课始让学生读出荷叶“圆圆的”“绿绿的”形态;课中让学生互读互评,读出味道之后,翘起大拇指鼓励;错误之处,请同桌提出建议,积极运用伙伴语言的优势强化学生正确的审美体验。这样,以诵读为理解、想象、思维的引线或支撑,而情感体验一以贯之,不管是“基础语感”,还是“体式语感”“语境语感”的陶养,皆能于无声处得以陶养。

三、语识的磨砺

语象的感知,语感的陶养,其实是为语识的磨砺服务的。语识即语言的认知能力,包括对语词的感悟、对文章结构的理解和获得的情感体验、审美认知等。

许老师在语识磨砺方面,主要抓了两点:

第一,语词感悟。充分挖掘教材资源,结合低段学生年龄特点,设计了观察字形结构、介绍造字原理、创设生活情境等多种有效的随文识字教学活动。比如教“帽”字时,许老师从字源学的视角,以十分儿童化的语言向学生讲清楚了“冒”上半部分中的两横在中间,左右不能封口的缘由。这样一来,学生便不可能写成“日”和“曰”了。再如区分“红润润”和“红通通”时,许老师纠正学生“红通通”只能形容西红柿,“红润润”只能形容小朋友脸蛋的偏执,均是很好的语识训练。对照统编语文教材用“笑嘻嘻”来形容小鱼儿的粗率,许老师对语词质地差别的敏感,更显珍贵。

第二,结构利用。许老师很好地利用了《荷叶圆圆》的“总-分”结构——“荷叶圆圆的,绿绿的”是文眼,也是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小鱼儿游乐展开的原因,并以之建构课脉,为实现教学知识的结构化蓄势蓄能。但许老师教学中对作者匠心的挖掘还不够深入。课题既为“荷叶圆圆”,以文眼统摄时为何不直接称“荷叶圆圆”,为什么还要加上“绿绿的”呢?这样一追问,作者对夏日美丽荷塘喜爱之情的递升就浮出水面了。

值得深入开掘的还有“荷叶”。

《荷叶圆圆》是具有童话逻辑的散文诗,其写作要契合儿童的心理特点。乌申斯基就说过:“一般来说,儿童是依靠形式、颜色、声音和感觉来进行思维的。”色彩的渲染更有助于学生在抽象的文字中感知具象的世界,可是文本的“总-分”结构却存在着缺陷——荷叶成了“失语者”,毫无存在感。在文中,最不起眼的小水珠都可以眨着眼睛说话,荷叶作为主人公反而没有任何的动作与语言,这实在是与文本的灵性活泼的意境相割裂。因此,让荷叶也说话,也表现出自己的情感与态度,并问问学生荷叶听了小水珠、小青蛙、小蜻蜓的话会有什么反应,让学生放飞想象,激发创造力,对文本的不足加以修正,教学应该会散逸出更加鲜艳的光泽。因为让荷叶与这些名物意象进行互动,文本的童话逻辑可以更顺畅、更自然。

另外,《荷叶圆圆》仅仅是在讲小水珠、小青蛙、小蜻蜓的开心吗?显然不是,文字背后分明还分泌出了一种万物并育、和谐共生的文化理念,或者说是作者独特的生活感悟。荷塘、荷叶这种简单、自然的场所却变成了一个幸福的家园,其中的生活者彼此相互欣赏、和谐共生,在寻常的生活中制造出了无限的欢乐与幸福,这不也是我们人类应该追求的生活境界吗?

四、言语表现和创造的实践

当然,语象的感知,语感的陶养,语识的磨砺,最终是要走向言语表现与创造的。

这一点,许老师有着极为清醒的认知:

最鲜明的体现,就是在学生内化所学之后,让他们仿照文本句式进行创造性想象。为学生创设荷塘这一美境,想象荷塘中生活的其他生物的动作与语言,带领学生将童话般的句子仿写,转化为各自的精神创造。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迸发出旺盛的想象力,“水虫说”“小乌龟说”“小蝌蚪说”“叶莲说”……金句叠出,将认知逻辑与童话逻辑的合一推向了高潮。

其实,在与学生对话中的修辞上,许老师也在追求言语表现与创造。我们平时戴帽子用的是“戴”字,可是课文中为什么用“顶”,还有对“晶”字的结构分析——下面两个太阳兄弟要把上面这个“日”合力托住,这些独特的思考和发现,无形中都在启悟学生:创造可以无处不在。不过,学生说“小鱼儿在荷叶底下,欢快地荡起秋千来”时,完全可以再启发:在荷叶上荡行不行?顽皮地跳上荷叶,玩够了,一个打挺跃入水中,是否更有趣?这样,修辞与想象的能力,或许会得到更好地磨砺。

甚至,感情诵读方面,许老师也注意了言语表现与创造。能否读出更圆的感觉?唱得这么快,你唱的是什么呀?请你眨着亮晶晶的眼睛,再给我们读一读……诸如此类的诵读指导,其实都是在引导学生读出意境,读出情感,更是读出独特的自我,这种言语表现与创造的指向,使看似平淡的教学焕发了卓越的品质。

分享到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非常感谢你的打赏,我们将继续提供更多优质内容,让我们一起创建更加美好的网络世界!

支付宝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