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晚的江上》选自《现代诗二首》,是一篇略读课文。由于学生接触现代诗较少,因此我把本课作为讲读课文进行了处理,旨在使学生学习感受现代诗的特点,并通过多种形式学习体会诗歌,积累诗歌。本首诗歌描写了秋江傍晚,余晖浸染的绚丽美景,诗歌极富画面感,同时画面又充满情意,给人以想象的空间。诗的句式长短不一,使诗歌富有很强的节奏感。简洁的勾勒,夸张独特的想象,修辞的妙用,让倦鸟、斜阳、芦苇构成了一幅瑰丽的秋江晚景图。
【设计理念】
“课标”对小学中段诗歌的学习要求是“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结合学校融合课程理念,尝试通过语文课堂上美术元素的加入,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大胆想象,鼓励学生通过绘画表达自己对诗歌所描写的意境的理解和感受,从而感受诗歌的画面美,丰富语文学习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美,同时渗透美学教育,进而体会诗画结合,情景交融带给学生的较高层次审美体验。与此同时,达到全方位育人的目的。
【学习目标】
1.认识“巢、苇”两个生字。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感受诗歌中美好生动的画面。
3.通过诗配画,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多种形式表现美的能力,给学生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1.想象诗歌中的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感受诗歌画面美的能力。
2.引导学生想象,通过画面表现诗歌的意境美
【教学方法】
讲授法、诵读法、想象法,诗画结合法
课前诵读学过的现代诗,复习回顾,导入新课。
现在是什么时令?我们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的诗歌《秋晚的江上》。通过课题,知道了什么?
【设计意图】激发兴趣,导入新课。营造学诗氛围。
二、初读诗歌。
1.了解作者刘大白。
3. 检查预习,学习生字:巢 苇
4. 初读诗歌。
(1)学生自由读。
(2)指名读,相机正音(注意语速、语气、语调)。
(3)齐读诗歌。
【设计意图】明确方法,疏通文字障碍,初步感知诗歌。
三、合学讨论
板块一:理解诗意,感受诗歌的画面美。
1.自读诗歌,说说诗歌描写了哪些景物?用笔将描写的景物圈画出来。
2.再读读诗歌,和同桌说说诗歌意思,提出不懂的地方。
3.质疑解疑。
4.合作学习,出示要求:
①反复练习朗读诗歌。
②想象画面,给画面起一个诗意的名字,并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画面。
③和小组同学交流,准备汇报。
(1)预设:倦鸟归巢
秋天的傍晚,一群飞倦了的鸟儿扇动着轻盈的翅膀飞回巢里,斜阳的余晖照在飞鸟的双翼上,好像是把斜阳驮回去一样。
“抖落夕阳”
鸟儿双翅翻飞,渐渐飞离出太阳的背景,就仿佛从鸟儿的背上滑落下来(抓“翻、掉”体会)。
“妆成红颜”
夕阳的余晖点染了江面,也点染了芦苇。在一瞬间,白了头的芦苇也变成红颜了。(体会“妆”字拟人的修辞)
5. 刚才是同学们通过诗句想象到的画面,想不想看看美丽的秋江晚景呢?(出示ppt课件)。
板块二:诗画结合,画出诗歌的意境美。
1.指导学生怎样将诗歌的意境呈现在画面上。
据诗歌构思画面内容:傍晚的江边,夕阳西下的黄昏,倦鸟归巢。
2.怎么构图?选取其中一个物象重点描绘,不能面面俱到。
3.这幅画该使用的主色调是什么色调?(暖色调为 主,适当可以用冷色调搭配)
4.示范,指导:画面整体协调即可,不一定符合自然真实,画出自己心中想象的傍晚江边的景色来,可以创造性地增添景物。
5.学生绘画,教师巡视指导。
6.上台展示画面。
【设计意图】融合美术元素,使学生通过多种形式去感受美,表现美,从而达到欣赏美,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
|
|
|
|
||
|
||
|
||
|
重读动词“霸占、半个天”语速稍快,感受蓝天白云下的美好,“滴溜溜”读得稍快,表现花牛的可爱调皮,“偷渡”要读得轻一点,感受花牛做梦时的悠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