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 :
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是清华大学附属小学的于杰老师,真高兴今天又能和大家同上一堂语文课了。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学习第三课。请同学们打开语文书第七页,一起来读。读课题不懂就要问读完课题你有什么发现吗?
学生 :
我发现课文题目前有一个星号。
老师 :
通过导引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像这样的课文叫做略读课文,看看语文书阅读课文与我们之前学习的课文有什么不一样呢?
学生 :
我发现在课文的题目下面有一段话。
老师 :
这段话叫做学习提示,它可非常重要,它能够告诉我们这一课主要的学习内容。所以以后在学习阅读课文时,同学们要心中有数,主动去关注课题下的学习提示,继续来汇报你的发现。
学生 :
我发现这一课只有要认的字。
没有要写的字和课后题,我还发现课后有两个泡泡。
老师 :
你们的发现真有价值。课后的两个泡泡就提示了我们阅读课文学习的基本要求,可以读得粗略一些,了解课文大意就行。
如果有个别的字不认识,个别的词语不理解也没有关系。
好了,明确了阅读课文的学习要求,一起来开启今天的学习吧。
回顾二年级的语文学习,同学们已经掌握了一些自主预习的方法,能够自学生字新词,提出不懂的问题。
课前,有的同学自主运用积累的方法进行了预学,一起来听一听他们的预学汇报吧。
学生 :
通过预学,我知道了这篇课文讲的是孙中山先生小时候的故事。
我先来为大家介绍一下孙中山,孙中山,广东香山人,伟大的民主革命家,伟大的革命先行者。下面我来带大家认识这一课带有生字的词语。
请大家跟我一起读:
背诵 照例 圈画 段落
练习 下单 戒尺 厉声 挨打
清楚 糊里糊涂
老师:
真了不起。“照例”“挨打”读得都非常准确,如果你也全部都读对了,就送给自己一个赞美你的大拇指吧。
关于字音还有什么需要提示大家的呢?
学生 :
大家发现了吗?
这些生字里还藏着两个多音字。
背在本课读四声,背诵的意思就是凭记忆念出读过的文字,还可以组词背书、背台词。读四声时,它还能表示躯干的一部分,比如后背,表示物体的反面,比如手背。当他读一声时,常用来表示用脊背驼和负担承担可以组词背包、背负。
圈表示圆圈和画圈。做记号时,读quān,可以组词圆圈;
圈点表示养猪、羊等牲畜的简易建筑时,读juàn,可以组词羊圈、猪圈。
老师 :
关于字词,在预学的过程中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学生 :
在预习的过程中,我们小组同学对私塾和戒尺这两个词都不太理解。不过通过查词典,我们知道了它们的意思,我来分享给大家。“私塾”是旧时家庭、宗族或教师自己设立的教学处所。
“戒尺”指就时教师对学生施行体罚时所用的木板。
借助工具书。我们就明白了这两个词语的意思,多么好的学习方法。在阅读时遇到不理解的词语,你也可以继续用上这样的方法去解决哟。预习,同学们都做得不错,以后学习阅读课文前,同学们也要像今天这样自主预习。
接下来我们一同走进课文的学习。通过刚刚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学习阅读课文,关注课题下的学习提示很重要,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默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和同学交流,你对这件事的看法,把有新鲜感的词句画下来,和同学交流。
老师 :
下面就让我们一同走进学习提示的第一问,默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要想解决这个问题,课文中的插图可是我们的好帮手。
请你看看课文中的两幅插图,默读课文,想一想它们分别对应了课文中的哪些内容呢?
学生 :
第一幅插图描绘的是孙中山在先生面前背书的画面,他背得很流利,但书里说的是什么意思?他其实一点都不懂。
学生 :
第二幅插图画的是孙中山向先生提出问题后,先生和他对话的情景。
老师 :
所以,你瞧借助插图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课文的内容,以后在学习的时候你也要格外关注课文中的插图哟。
在这里于老师还有一个小锦囊要分享给大家,你还可以按照故事发展的顺序,说说课文先讲了什么,接着讲了什么,最后讲了什么,哪位同学愿意来试一试呢?
学生 :
课文先讲的是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读书,他背书很流利,却不懂书里的意思,于是向先生提问,吓呆了其他同学;接着讲了先生简查完孙中山的背诵后,还是为学生们详细讲解了这段话的意思,最后写的是孙中山和同学之间的问答。
老师 :
说得真好。就这样,按照故事发展的顺序,我们就把课文内容划分成了三个部分。那么对于孙中山小时候敢于向先生提问这件事你是怎么看的呢?
就让我们走进课文的每一个部分去细细地品读。在此之前于老师也想提示大家学习阅读课文,方法也很重要。
这个单元我们重点学习了阅读时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
于是在《大青树下的小学》这一课,我们关注陌生的词语和特别精妙的语句,初步尝试寻找有新鲜感的词句。
在《花的学校》中,我们有目的地关注有新鲜感的词句,想象画面、有感情地朗读。
那么,今天同学们就要自主尝试运用学习的方法去关注有新鲜感的词句了,一起来看一看学习提示吧。
默读课文,画一画,画出有新鲜感的词句。想象画面读一读,说一说你对这件事的看法。先让我们一起走进孙中山背书时不懂梳理的意思。向先生提问的部分,你画出了哪些有新鲜感的词句呢?
学生 :
我画的句子是——
“那时候上课先生念学生跟着念,咿咿呀呀像唱歌一样。咿咿呀呀这个词让我感觉到私塾里的学习好像每天都是读书背书,学生们只是发出声音,根本不思考,而且先生从来不讲书里的意思”让我觉得很不可思议。
老师 :
抓住“咿咿呀呀”这个有新鲜感的词语,你就理解了这句话,还带我们感受到了当时私塾生活的无趣,真是好方法!汇报继续。
学生 :
我画的是——
“孙中山想这样糊里糊涂的背有什么用呢?于是他壮着胆子站起来问先生,您刚才让我背的这段书是什么意思?请您给我讲讲吧”。
当大家都咿咿呀呀背书的时候,孙中山认为这样糊里糊涂地背是没有用的,所以他给了自己好大的勇气,壮着胆子向先生提问,现在向老师提问题是多么平常的一件事儿。孙中山向先生提问,为什么要壮着胆子呢?
老师 :
是啊,向老师提问题还要壮着胆子,这对现在的我们来说的确是一件新鲜事。也难怪这位同学提出了自己的疑问,联系上下文,想一想谁能帮助他解答疑问呢?
学生 :
联系上文梳理的意思,先生从来不讲,说明之前没有过老师讲解的先例。
学生 :
联系下文。孙中山这一问把正在摇头晃脑高声念书的同学们吓呆了,课堂里霎时变得鸦雀无声,就是连乌鸦和麻雀的声音都没有形容,非常安静。
之前大概从来没有人敢问先生问题。所以当孙中山壮着胆子提问完,同学们都吓得不敢出声呆住了,他们可能担心先生会大发雷霆,用戒尺打孙中山吧,这更让我感到先生非常严厉,孙中山很有勇气。
老师 :
既然先生这么严厉,孙中山为什么还有勇气站起来问呢?
学生 :
因为书里说的是什么意思?他一点也不懂。
老师 :
是,因为一点也不懂,所以更要弄清楚,你在朗读的时候可以重读这几个字来突出强调,我们来试一试。
学生 :
书里说的是什么意思?他一点也不懂。
老师 :
我们接着往下看。在先生检查完孙中山的背诵为同学们讲解的部分,你又画出了哪些有新鲜感的词句呢?
学生 :
“听到孙中山的提问后,先生拿着戒尺走到孙中山跟前,厉声问道,你会背了吗?”
“厉声”这个词我第一次见到,不过联系上下文,我仿佛已经看到了先生怒发冲冠的样子,我的心都跟着揪起来了,生怕先生要打孙中山。我猜他的意思是跟严厉有关,是指声音严厉地说吧。
老师 :
联系上下文,你还读懂了有新鲜感的词语,读出了先生的严厉,真了不起。汇报继续。
学生 :
我画的是先生,收起戒尺摆摆手,让孙中山坐下,说我原想书中的道理,你们长大了自然会知道的。现在你们既然想听,我就讲讲吧。刚才先生明明已经很生气了,现在却要为同学们讲解书中的意思。先生的变化让我觉得很新鲜。
老师 :
先生的态度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改变呢?谁能试着来解释一下。
学生 :
我想先生一开始听到孙中山胆敢提问,非常震惊,同时又担心他没有背过书里的内容是在偷懒捣乱,于是非常愤怒。
后来听到孙中山是背得非常流利之后才提问的。先生理解了孙中山是真的想知道书里的意思,被他的勤奋真诚打动了,就变得亲切起来。
老师 :
勤学基础上的好问,就改变了先生对待孙中山的态度。那么故事的最后你又画出了哪些有新鲜感的词句呢?
学生 :
当有个同学问孙中山,你向先生提出问题不怕挨打吗?孙中山笑了笑说,学问不懂就要问,为了弄清楚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先生那么严厉。可孙中山当时宁愿挨打也要弄清道理。
老师 :
这令人感到新鲜的不同寻常的做法背后正是一种求知若渴的坚定。你能试着通过朗读读出这种感觉吗?
学生 :
孙中山笑了笑说,学问不懂就要问,为了弄清楚道理,就是挨打。
老师 :
读得真好,放慢语速来突出,不懂就要问,就让我们感受到了孙中山为了学问宁愿挨打的决心,一个勤学好问的小孙中山也仿佛站在了我们面前。回顾全文,对于孙中山小时候敢于向先生提问这件事你是怎么看的呢?
学生 :
同学们都被孙中山的提问吓呆了,他们一定从来都没想过问先生问题。而孙中山遇到不懂的地方,敢于站起来提问,我觉得她很勇敢。
学生 :
孙中山提问完后,从来不讲书里意思的先生被孙中山勤学好问的精神打动了,于是打破了习惯,把书中的道理讲给同学们听。如果我是私塾先生,碰到这样的同学,我也愿意改变态度,把我知道的都交给他。
学生 :
孙中山不懂就问的态度和勇气,真是太值得我学习了以后在学习中遇到问题和困难,我也要像小时候的孙中山一样,不懂就问,想办法解决。
老师 :
是啊,学问不懂就要问,这不仅是一种学习态度,也是一种学习方法。这种勤学好问的精神能让我们在学习中有更多的收获。你瞧古往今来,许多圣人先贤都具有勤学好问的美好品质。
在本课的任务当中,于老师还为大家推荐了周恩来爷爷小时候勤学好问的故事,课下请你自主阅读,继续在阅读中去体会这种美好的品质。同时也请你复习本课的生字,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同学们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