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认知、体知、悟知的统一——方白云《跟着课本学习细节描写》教学实录评析-ag真人国际官网

一、导入

播放《王牌部队》春生排雷场景的视频。

师:请你来解读这个片段中春生的心情。

生:春生太紧张,太害怕了,他说话的声音刻意压着,尽量减小动静。

生:他拿刀的手是颤抖的,战友抬脚的那一刻,他紧闭眼睛,张着嘴,在手不动的情况下尽力别过脸,仿佛下一刻炸弹的碎片就迸发出来了。

生:他自己用脚站上去抽出匕首的时刻,大口呼吸,又带有克制,动作缓慢,仿佛还有被吓到的哽咽声音。

生:同时,他内心应该也很坚定,他要救战友,于是狠狠地说:“你给我闭嘴!”

师:你觉得肖战演得怎样?

生:很真实,很有代入感,我看的时候都不敢大喘气。

生:他演出了一个有情有义的硬汉形象。

师:是的,演员在细节把控方面做得很专业,才能透过荧屏向观众传达心境,塑造出真实而又鲜活的人物形象,而影视作品是基于文学创作的,好的文学创作更离不开细节的助力。这节课,我们走进写作中的“抓住细节”。

师板书:抓住细节

二、课本中的细节魅力

1.认识细节描写

屏显:

(1)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哥儿,有画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阿长与<山海经>》

(2)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卖油翁》

(3)他面色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

——《老王》

(4)台阶旁栽着一棵桃树,桃树为台阶遮出一片绿荫。父亲坐在绿荫里,能看见别人家高高的台阶,那里栽着几棵柳树,柳树枝老是摇来摇去,却摇不去父亲那专注的目光。

——《台阶》

师:阅读这几段描写,说一说,作者对相应的人物进行了哪些描写?

生:描写了卖油翁倒油的一连串的动作,还有阿长在迅哥面前邀功的语言。

(板书:动作描写、语言描写)

生:描写了父亲的神情和自家门口以及人家门口的景物。

(板书:神态描写、景物描写)

生:描写了老王的面色和眼睛,老师,这是神态描写吗,还是肖像描写呢?

屏显:

小贴士:肖像描写即描绘人物的面貌特征,它包括人物的身材、容貌、神态、服饰、打扮以及表情、仪态、风度、习惯性特点等。肖像描写的目的是以”形”传”神”,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

神态描写专指脸部表情,描写时要用表示表情、神态的词语,例如哭丧着脸,专注的神情等。

——百度百科

师:看完这个小贴士,大家的判断是什么呢?

生:那就是肖像描写了。

师:是的,肖像描写中包括神态的呈现,但我们通常会将神态描写单门立户,这两者并不矛盾。在描写中除了大家刚才说的,还有一种描写,也很重要,那就是心理描写,大家去第三单元或者前面的文章里找一找,说出一处来。

(板书:肖像描写、心理描写)

生:……(一连几个学生都搜索无果,还在不停地翻阅)

生:老师,似乎没有呀,找不到。

屏显:

暮色中,第一颗星星出现在天空中,悬崖下面的地面开始变得模糊。不过,树林中闪烁着一道手电筒发出的光,然后,我听到了杰里和爸爸的喊声。爸爸!但他能做什么?他是个粗壮的中年人,他爬不上来。即使他爬上来了,又能怎样?

——《走一步,再走一步》

师:这个片段是不是很明显?描写了“我”得知父亲来解救自己时的不屑和担忧,以及前面对夜色的描写,也在表现自己孤独、恐惧、悲伤的心理。请大家看学练案上关于心理描写的相关介绍,之后,再次尝试在课文中找一处心理描写。

呈现学练案:

心理描写就是对人物内心的思想活动进行描写。一般情况下使用第一人称,明确(或较为明确地)呈现“我想”“我认为”等内容,但也有很多情况下,作者会用间接的形式来呈现心理行为,比如描绘环境、梦境和幻觉、神态、动作以及对某人的行为分析其心理活动等。

“这里宝玉昏昏默默,只见蒋玉菡走了进来,诉说忠顺府拿他之事;只见金钏儿进来哭说为他投井之情。宝玉半梦半醒,都不在意。忽又觉有人推他,恍恍惚惚听得有人悲戚之声。宝玉从梦中惊醒,睁眼一看,不是别人,却是林黛玉。”

作者就描写了《红楼梦》中宝玉的梦境,来表现宝玉关心体贴少女,思想叛逆,又反映当时社会中,处于下层地位的人任人宰割的黑暗现实。

她又擦了一根。火柴燃起来了,发出亮光来了。亮光落在墙上,那儿就变得像薄纱那么透明,她可以从那儿一直看到屋里:桌上铺着雪白的台布,摆着精致的盘碗,填满了苹果和葡萄干的烤鹅正冒着热气。更妙的是,这只鹅从盘子里跳下来,背上插着刀和叉,摇摇摆摆地在地板上走着,一直向这个可怜的小女孩走来——这时候,火柴又灭了,面前没有别的,只有一堵又厚又冷的墙。”

这是安徒生《卖火柴的女孩》中女孩的幻觉描写,刻画出小女孩天真、单纯和对温饱渴求的心理,同时,又深刻的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平和黑暗。

——整理自百度百科

生:梦里也记得元旦的,第二天醒得特别早,一醒,就要坐起来。她却立刻伸出臂膊,一把将我按住。我惊异地看她时,只见她惶急地看向我。他又有所要求似的,摇着我的肩。这是通过动作和神态间接地表现阿长的激动和焦急。

生: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

生:《金色花》里“当你沐浴后,湿发披在两肩,穿过金色花的林荫,走到你做祷告的小庭院时,你会嗅到这花香,却不知道这香气是从我身上来的”,这是直接在写作者的心理活动的。

师:是的,小孩子的心理总是很直白的,对于某些心理的间接的含蓄表达,是需要我们去揣摩的。

2.感知细节描写的魅力

师:当我们认识了细节描写之后,接下来,我们继续探究,好的细节描写能为我们的写作带来什么帮助呢?我该在哪些地方进行细节描写?下面请同学们感受经典中的细节描写,并完成学练案相关任务。

屏显:

(1)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哥儿,有画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阿长与<山海经>》

(2)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卖油翁》

(3)他面色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

——《老王》

(4)台阶旁栽着一棵桃树,桃树为台阶遮出一片绿荫。父亲坐在绿荫里,能看见别人家高高的台阶,那里栽着几棵柳树,柳树枝老是摇来摇去,却摇不去父亲那专注的目光。

——《台阶》

师:这四位主人翁有什么共性?

生:都是善良的。

生:都是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

师:透过这些描写,再说一说,他们有什么不一样呢?

生:阿长是贫穷、没什么文化的,但他对迅哥儿是真的好。卖油翁对自己的倒油技艺很自信。老王病入膏肓还来给杨绛送东西,他懂得感恩,也是希望自己死前再看一看“亲人”。而父亲就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农民,想让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好,地位有所提高。

师:你分析得太全面了,也很透彻。是的,他们都是地位低下的卑微的劳动人民,但是他们却有着不一样的个性,阿长有对“我”的宠溺,卖油翁有长者的说教意识,老王有被真情温暖的渴望,父亲有对高人一等的倔强的追求。于是,我们总结出来,得当的细节描写可以让同一类人各自拥有个性,增加区分度,所以,咱们班有48位母亲,相信,每一个人呈现出来的妈妈,都各有千秋。

(板书:描写使类型中见个性)

屏显:

街上的柳树像病了似的,叶子挂着层灰土在枝上打着卷;枝条一动也懒得动,
无精打采地低垂着。马路上一个水点也没有,干巴巴地发着白光。便道上生土飞
起多高,跟天上的交气连接起来,结成一片毒恶的灰沙阵,烫着行人的脸。处处
干燥,处处烫手,处处憋闷,整个老城像烧透了的砖窑,使人喘不过气来。

——《骆驼祥子》

街上干燥酷热,便道上时不时会有灰沙阵,老城很闷。

——《骆驼祥子》改文

师:改过之后,同学们看出有什么影响?

生:原文可以看出祥子的内心和天气一样憋闷,改过后无法体现。

生:原文还能看出祥子此时对外界的怨恨与无奈,老城不再是他刚进城时喜欢的地方了。

师:所以好的描写不仅是环境的交代,还能通过环境看见人物的心境,将环境升格为情境,使读者和人物共情,这也是细节描写的魅力之一。

(板书:细节描写使环境升格为情境)

屏显:

说的可笑些,他简直就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

——《老王》

师:这是什么描写?

生:肖像描写。

师:对,你看出老王什么状态了?

生:瘦。

生:没有生机。

生:干瘪的。

生:感觉快死了。

师:棺材、僵尸、骷髅、白骨,杨绛这样描写,同学们解读出了什么?

生:暗示老王的死亡。

生:杨绛看见这样的老王有点害怕,于是联想到一些与死亡相关的事物。

师:捕捉得非常准确,情境中的杨绛是很害怕的,以致于做出一些不由衷的行为,后面也坦言了愧对老王的态度。好的描写,不仅可以突出人物特点,彰显人物个性,还可以暗示作者对人事的态度,最终使文章主旨水到渠成。

(板书:描写使陈述着上感情色彩)

师小结:鲜明的人物个性,富有感染力的情境,传递出深刻的思想和正能量,这,就是文学作品,这,就是细节描写的助力。

三、跟着课本学描写

师:领略了细节描写的魅力,那么,我们如何写出来呢?让我们跟着课文学写作,讨论并填写表格。

课文样例

我的发现

每一棵树仿佛都睁开明亮的眼睛,树枝的手臂也顿时柔软了,而那萌发的叶子,简直就像起伏着一层绿茵茵的波浪。水珠子从花苞里滴下来,比少女的眼泪还娇媚。 ——《四季的雨》

我们沿着小路散步到井房,房顶上盛开的金银花芬芳扑鼻,莎莉文老师把我的一只手放在喷水口下,一股清凉的水在我手上流过……突然间,我恍然大悟,有一种神奇的感觉在我脑中激荡,我一下子理解了语言文字的奥秘了。——《再塑生命的人》

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要好好儿活…… ——《秋天的怀念》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康肃忿然曰:“汝安敢轻吾射!”——《卖油翁》

父亲头发上像是飘了一层细雨,每一根细发都艰难地挑着一颗乃至数颗小水珠,随着父亲踏黄泥的节奏一起一伏。晃破了便滚到额头上,额头上一会儿就滚满了黄豆大的露珠。——《台阶》

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我想找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 ——《散步》

(学生先自行思考,后组内交流)

选择一份作业进行展示,该生对作业进行解说。

师:看得出来,这一组的同学刚才进行了非常有针对性的且有效的交流,那么,在这些发现的基础上,还有同学要补充纠正的吗?

生:老师,《散步》中对“我”的心理活动进行了不同角度的呈现,我们在描写心理的时候都要这样吗?

师:其实,这个写法注重的是想了哪些内容,先想什么,再想什么,按照一个顺序来呈现,放大这个心理行为,来表现“我”的为难和思考。这种突显顺序,放大细节的写法,大家还能联想到哪一处?

(学生窃窃私语。)

生:对紫藤萝的描写算吗?

师:算,从一大片到一穗,再到一朵,来表现花的生命力。

生:那《走一步,再走一步》中“我 ”试着爬下悬崖的那部分也是吧?

师:是,来表现“我”一步步寻找自信的短期体验。

生:老师,环境描写也可以衬托人物形象吧?

师:是的,与人物关联较大的物和景都可以进行描写,着力点的把控由咱们文章的立意来决定。

屏显:

跟着课文写细节:

类比联想与想象;

多感官捕捉,营造氛围;

反复描画典型细节;

同类细节要随着文本内容的递进而改变,表现人物的变化;

相关细节来衬托,突显主要塑造对象的状态和形象;

突显顺序,描写某个心理过程、行为过程或者观察到的景象

……

屏显:

利用今天所学,将之前的某一篇写人叙事的文章进行升格。

评价标准:

评价等级

评分标准

第一层级

能抓住最能反映人物性格特征的细节进行细致而真实地描写,且描写手法灵活自如,语言生动有个性,有突显主旨的意识。

第二层级

能对人物进行相关的描写,较为细致真实,能有意识地使用新的描写手法,能够在描写时结合修辞来呈现。

第三层级

有细节描写,较为真实,能有意识地使用新的描写手法,描写时语言进行了修饰。

师:这节课我们较为全面地认识了细节描写,也学习了一些通过细节描写增加作品张力的方法,因为写作是极具个性化的,所以如何使用,如何在自己的作品中彰显细节,如何借细节表达你的情思,这些都是真功夫,还有赖于大家潜心的创作,老师期待着大家升格后的作品,下课。

评析——

写作指导,无论古今,诟病声一直不绝于耳。

古代的写作指导,鲁迅嘲讽其为“暗胡同教学”——从前教我们作文的先生,并不传授什么《马氏文通》《文章作法》之流,一天到晚,只是读,做,读,做;做得不好,又读,又做……一条暗胡同,任你自己去摸索,走得通与否,大家听天由命。现代的写作指导,王荣生毫不客气地将之定性为“几乎没有写作教学,如果有,那也只能说是阅读教学的附庸”。布置一个题目,任由学生自己发挥,完稿后老师不疼不痒地贴上几句标签了事,的确很难说得上指导。没有写作知识的系统渗透,没有针对学生写作思维的应性引领,指导的力量着实无法发生。至于说让学生分类背上一些范文以套作,更是滋长了学生投机取巧的心理,于无声处还扼杀了他们潜在的写作理性、灵性与兴趣,更是谈不上有效指导。

方白云老师这则教例的可贵之处就在于:立足单元写作主题、目标,引导学生结合课内外大量经典案例,师生间展开了颇有深度的精神对话,较好实现了认知、体知、悟知的统一,让指导的力量一下子焕发出来了。

一、认知:注意专题化、结构化、规律化的统一

学习是主体认知结构的不断重组,优化生成的过程。当学习内容的结构便于学习主体同化或顺应,甚至产生同频共振时,有效学习便会发生。但是,由于学习内容结构或教师认知的结构,并不一定适合学生学习,所以揭秘学习内容中促使学习发生的那个最理想的“智慧结构”,谋求“最大学习效率的途径”,便成了很多优秀教师的选择。

方老师聚焦“细节描写”,展开了下述思考:什么是细节?为什么要抓住细节?细节可以怎么运用?细节从哪里抓?一定要写细节吗?并将之融入教学环节——“何谓细节描写——细节描写有何魅力——如何写好细节——如何评价细节描写”,整体上形成了一条非常精致而清晰的课脉。局部上,方老师也很注意思维的严密性,细节描写有哪些分类?细节描写有哪些魅力?如何写好细节?……每个问题的探讨,都体现了要素的关系,思维的景深。即使在细节上,方老师也没有放弃思维的磨砺,如肖像描写和神态描写的差别,评价标准从“较为真实”到“较为细致而真实”,再到“细致而真实”,这些无不体现了其思维的细腻和缜密。

上升到教育策略层面,方老师就是在追求写作知识的“智慧结构”。方法至少有三:一是追求认知的专题化——本次的专题就是“细节描写”,也是教学的课眼。没有专题,或专题太多,写作指导很难系统、深入。二是追求认知的结构化——从整体到局部到细节,均有缜密的思维链贯穿其中,这使得她的课“体立而道生”,整体上看很干净,没有眼花缭乱的情境任务设计,更不会出现迷失在活动中,忘记了语文本体性知识建构的荒谬现象。三是规律化,即注意概念内涵、观点的辨识,相关规律的总结,在辨析异同,由个到类的过程中形成规律性的认知。

不过,认知还可放置在更大的结构图谱中进行。比如,七下的写作训练主题“写出人物的精神——学习抒情——抓住细节——怎样选材——文从字顺——语言简明”,这样的逻辑结构是否适合建构系统的写作学知识?将“选材”放置在“抒情”和“细节描写”的后面,是否违反了写作认知的逻辑?还有,细节描写的训练如何与前后的写作知识发生联系?都应有自觉的呼应与强化。引导学生认知到这个层面,结构性的把握应该会更精准、更牢固。

二、体知:注意情境化、生活化、移情化的统一

认知到的东西,不一定能体知到,但是体知到的东西,一定会有助于认知的深化,这正是体知的价值。具身认知理论认为生理体验与心理状态之间有着强烈的联系,生理体验可以“激活”心理感觉,反之亦然,也道出了体知的重要。如何体知呢?朱自清先生的观点是从语汇、字句、篇章、声调切入,进行玩绎,不然“所获得的思想必是浮光掠影”。他侧重的是阅读教学,写作指导亦然。要想让学生体知到写作之知、写作之智,必须结合具体的活动、案例,紧扣具体词句的品味进行。

这方面,方老师有自觉的追求,且呈现了鲜明的特点:一是体知的情境化。播放影片《王牌部队》中春生排雷场景的视频,虽然提供的是一个间接情境,但是因为具象逼真,学生的代入感很强,以致“看的时候都不敢大喘气”,实际上也起到了情境化的作用,很容易使学生进入生命融合之境,将具象的神态、动作、语言与细节紧密联系起来。二是体知的生活化——即让所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产生联系,强化代入感。在总结“得当的细节描写可以让同一类人各自拥有个性,增加区分度”后,方老师说“咱们班有48位母亲,相信每一个人呈现出来的妈妈,都各有千秋”,便显示了生活化的指向。让所学与所用结合,不仅会强化体知,还会丰富对母爱的了解,使写作教学一下子有了生命的温度。三是体知的移情化,即有意识将自我与他人生命融合,引发生命的共境、共情或共理,这在方老师引导学生体知细节与形象、细节与情境、细节与情思关系的过程中,体现得较为明显。学生言说的个性化,更是确证了体知移情化的魅力。

不过,体知还可再放手一些,让学生联系所读过的文本,自我写作的成功经历,彼此分享,思维触发,体知的力道应会更广泛,更强烈。对细节“真实、典型、生动”三大特点的体知,也应有所突出。

三、悟知:谋求感性与理性,自我与他人的相乘

认知、体知最终是为悟知服务的,即化知成智,生成属我的体验、想象和思考,并积极诉诸言语表现与创造,这才是语文教育的至境。要素主义教育理论强调“真正的教育就是智慧的训练”,结构主义强调“教学就是引导学习者通过一系列有条不紊地陈述一个问题或大量知识,以提高他们对所学事物的掌握、转换和迁移的能力”,均突出了悟知的重要性。没有悟知,就谈不上化用和创造。

整体上看,方老师的教学既体现了认知、体知与悟知的融合,又体现了思维不断演进的轨迹,并突出了悟知的统摄作用——提供课文细节样例,让学生写下自我的发现;提供评价量表,让学生结合所学,将之前的某一篇写人叙事的文章进行升格,这使她的写作指导较好实现了感性与理性的相乘,熟悉与陌生的相乘,自我与他人的相乘,显得朴实而清新,灵动而深刻——引导学生体知心理描写的内涵时,将梦境与幻觉纳入心理描写的范畴,还注意区分心理描写的直接与与间接,直白与含蓄,这份细腻、灵动与深刻,尤其令人难忘,相信学生也会有认知、体知被刷新的充盈与欣悦。

当然,写作指导仅注意认知、体知、悟知的统一,还远远不够。高尚的言语表现动机的引领,伟大的言语信念与抱负的树立,“照着说与接着说”的使命自觉,从体验、想象、思考等多维度进行言语创新的沉浸与执着,都是需要在平时的教学中加以牧养与激励的,这让我们对方老师后续的写作教育探索满怀期待。

分享到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非常感谢你的打赏,我们将继续提供更多优质内容,让我们一起创建更加美好的网络世界!

支付宝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