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导入新课,检查阅读
师:“智取生辰纲”选自《水浒传》第十六回“杨志押送金银担 吴用智取生辰纲”,是《水浒传》中着力描写的精彩片段之一。大家都做过阅读了,请试着简要地说说这个故事。(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两个学生先后说。发现有学生讲不清楚,询问原因,教师很自然牵出——
图片
二.对双线叙事模式的探究
师:在两个同学的概述中,我们很清楚地听到,这个故事涉及了两拨人两条线索。杨志押送生辰纲,吴用智取生辰纲,明线是杨志带着一行人的押运过程,暗线是晁盖吴用一行人扮作贩枣客人的劫取行动。这自然也给大家在简述中带来一定难度。
师:那么,施耐庵为什么要采用“双线叙事”模式来写这个故事?如果只单写其中一拨人,这个小说又会发生怎么样的变化?
生:全班同学分两大组。一组单写杨志押送生辰纲,一组单写吴用智取生辰纲。
生1说:小说如果只写杨志押运金银担被劫,而不写晁盖等人的筹划行动,那么这个小说应该是这样的:杨志负责押送生辰纲,一路上处处小心,处处防范,不停打骂士兵,后来到了黄泥岗,看到七个贩卖枣子的人,还有一个卖酒的,终于忍不住炎热,喝了酒,中了蒙汗药,晕了过去,眼睁睁地被人劫走了生辰纲。
师:这样写,你觉得小说会变得——
生:很奇怪,好端端地怎么突然就丢失了呢?
生:感觉很突然,生辰纲怎么就被人截取了呢?
生:劫取生辰纲的好汉们就没有什么印象,就是个丢失生辰纲的故事。
师:突兀和困惑,杨志押送生辰纲小心谨慎,不敢有半点疏忽,这样准备充分却冷不丁就被劫取,这样的转折太过直接,思想性也大打折扣,劫财者的形象就会脸谱化,失去劫财背后的意义而沦为一个“为写劫财而写劫财的故事”,这就只是一个单薄的故事。如果单写吴用一行人的故事,小说又会是怎样的呢?
生2:晁盖吴用一行人得知了生辰纲的事情,开始组织人马,敲定计策,然后怎么扮成客商,又怎么智取劫财。(此处加深吴用之“智”的理解)
师:这样只将杨志的押送一笔带过,作为读者又会有何感受呢?
生:没有悬念,反正都在计谋中。
生:看了前面就知道后面的结果。
师:读者会对整个劫财过程一目了然,劫财成功本就是理所应当的事,这时无论计谋再怎么高明都难以引起读者的惊叹。无趣,乏味。
师:可见,双线叙事模式解决了以上的这些问题,极大的扩展故事的广度和深度,增强矛盾冲突,使故事更加立体而饱满。可谓妙也!!也难怪清代批评家金圣叹说起“智取生辰纲”就感叹说:
“耐庵妙笔,真是独有千古。”(ppt)
图片
三.妙笔再探究
师:双线叙事的采用也只是为故事拉开了横轴和纵轴,真正在叙事上的精彩远不止于此。再读小说,你还能发现施耐庵的“妙笔”之其他吗?
学生思考,探讨。
生1:小说最后的补叙很有味道。……
生2:小说多次写到了“热”,这个天气的描写我觉得很巧妙。……
……
生3:我觉得抓住了矛盾。(适当探讨两种矛盾)……
生3:杨志这个人,作者写了很多他的语言。很生动。(重点)
师:大家找找有特点的语言,看看杨志的语言描写,你能读出什么?(精明,谨慎,蛮横,粗暴)
生4:还有动作描写。(重点)……
师:所以,《水浒传》写人,都是把人物放在故事情节中,通过他们的语言和行动来展现的。这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一个特色,与重视心理描写的现代小说有很大不同。
师:我们再读读集中写杨志的言行的语句。
生读。
师:你还发现这些施耐庵的小说语言有什么特色?
生:白话一样,基本读得懂。
生:口语化。
生:感觉在说书。
师简介语言风格:作品还采用了元、明时期的白话作为叙述语言,给人生动活泼,通俗流畅之感,不愧为“中国白话文学的一座里程碑”。虽然由于时代的差异,文中有些词语的语义在今天发生了一些变化,但几乎不太影响今天的读者阅读,我们依然可以感受经典的魅力。我们再读读。(时间到)
师:妙笔之妙其实还有很多,随着我们阅读小说的能力的增强,小说写作鉴赏水平的提高,我们还会读出更多妙,比如叙事视角等等。读智取生辰纲这个小说,一定还要想想小说的作者施耐庵之妙笔,这样你对小说还会有更深刻的理解。下课!
——2023.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