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品味重要语句,领悟物象的象征意义。
2.理解陶渊明于污世中保持独立的人格,周敦颐“出淤泥而不染”的人生境界,刘禹锡高洁傲岸的高尚情操,探究古代文人在逆境中的坚守。
3.学习古人即使身处污秽中,依然纯洁如初,守住本心,坚守高洁,做一个“德馨”之人。
重点:结合文中的“物”,理解刘禹锡、周敦颐的精神世界。
难点:联系学过的古诗文,探究古代文人在逆境中的坚守。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短文两篇》。来认识三个人物:陶渊明、周敦颐、刘禹锡,看看他们在当时所处的社会中,人生选择是怎样的?
1.《爱莲说》中有“晋陶渊明独爱菊”,陶渊明为何独爱菊?陶渊明写有这样一首诗,一起读一读,感受一下他的生活。
【补充】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
读了这首诗,你认为陶渊明过着怎样的生活?(在乡间过着悠然自得的生活。)这首诗是陶渊明辞掉只做了八十多天的彭泽县令后归家,躬耕田园所作。更是在田间发出“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的感慨,打湿衣服,并不可惜,没有违背归隐乡间的心愿即是满足。如此,又何惧艰苦的农田生活?“夕露沾衣”也就更不可“惜”了。
【补充】东晋末期,时局动荡不安,战乱十分频繁。国家政治腐败,为了争夺权力私欲,仕途上充满了险恶,官场上充斥着贪污贿赂之风。由于门阀制度森严,许多有志之士不能施展抱负,悲愤不已。
【补充】陶潜……素简贵,不私事上官。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义熙二年,解印去县,乃赋《归去来》。①
——房玄龄等《晋书·陶潜传》节选
于古代文人而言,人生道路只有两种选择:一是入仕为官,须得违背本心,方能于尘世间生存;二是归隐田园,躬耕田间,坚守本心。
从这两则材料可以看出,陶渊明的人生选择是怎样的?
在当时的社会中,陶渊明一身傲骨,不为五斗米折腰,避开污浊不堪的世俗,毅然决然地选择辞官归隐田园,他选择了“隐居避世”(板书)。一生逍遥自在,所以才会有我们非常熟悉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补充】“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十字,让菊成了陶渊明专属的文化符号,唐人已将菊称为“陶菊”或“陶家菊”。因为陶渊明,菊也就有了高洁、清雅、坚贞、淡泊等象征意义。
2.隐士陶渊明是周敦颐笔下的人物,你从周敦颐的文章中,看出他对陶渊明的人生选择持怎样的态度?
(1)对比:菊,花之隐逸者也。
菊,花之隐者也。
周敦颐作文不用“隐者也”,而用“隐逸”一词,为何?如何理解“逸”字?“逸”在古汉语词典中有多种解释:①马脱缰奔跑。②释放。③安闲;安逸。④放荡。⑤超过一般的。⑥通“佚”,散失;亡失。
同学们觉得哪一种解释放在这里合适?
显然,周敦颐这里的“逸”有安闲、安逸之意。正因为陶渊明有这样一种情怀,才有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和“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这样的名句,他是那样的安闲,那样的安逸,那样的洒脱,让人好不羡慕。
(2)对比:“晋陶渊明独爱菊”vs“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①有两个“独”字,如何理解?
独:只,仅仅。可以爱的、值得爱的花很多,可陶渊明只爱“菊”,“我”只爱“莲”。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这是怎样的一种钟爱啊!
②有两种“独爱”,又如何理解?
陶渊明的“独爱”是做避世的隐者,保持独立人格。
【补充】宋王朝拥有一个庞大腐朽的官僚机构,大批官员,自下而上追名逐利,贪竞成风,不择手段。官员们“以受贿为生,往往致富。”
——范文澜《中国通史》卷五
周敦颐的“独爱”是不染世间污秽,独立不移,坚贞高洁。
这是他们二人的遗世独立,也是两个人自我品格的艰难保持。写陶渊明用“独爱”,写自己也用“独爱”,可见,周敦颐欣赏陶渊明的“隐居避世”。
北宋的周敦颐是否选择了陶式隐居?北宋时期同样也是污浊不堪,如莲生长环境似的“淤泥”。周敦颐是如何自处其中的?
【补充】“拒收端砚”
广东端州出产端砚,非常名贵。端州知府贪得无厌,垄断采石以牟取暴利,百姓怨声载道。周敦颐担任提刑官,去端州巡视。知府送端砚作为厚礼。周敦颐说:“我确实喜欢端砚,但人格比端砚更值钱。”他不仅拒收礼物,还下令任何人不得私自采石。禁令一出,贪风顿止。
——据《濂溪先生周元公年表》
你们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周敦颐?
这一年,周敦颐55岁,距写出《爱莲说》已经过去8年了。他不曾忘记莲一样的品格,污秽的社会中,仍然坚守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
【补充】“支持王安石”
周敦颐从四川合州卸职回京,正好遇上回京述职的王安石。他们相聚王府,谈政治,谈哲学,雄辩滔滔,心心相印。
王安石主持变法时,遇到各种阻力,他如履薄冰、独木难支。这时,周敦颐挺身而出,他说:“新政谋天下太平,是数百年来都不容易做到的事。”
——据《周敦颐集》
此时的周敦颐,他的选择是否依旧如此?
此时的他,面对如莲花生长之淤泥一样的浑浊的官场,依然不染纤尘,坚守正道,坚守高洁,洁身自好。难怪黄庭坚评价他:“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黄庭坚《豫章集·濂溪诗序》
这就是周敦颐,这就是他的人生选择,不同于陶渊明的“隐居避世”。他身处北宋这淤泥中,始终“洁身自好”(板书)。
刘禹锡的人生选择是怎样的?是陶渊明式的?还是周敦颐式的?
1.生齐背刘禹锡的《秋词(其一)》,请用词语来说说你们对刘禹锡的第一印象是什么?(在ppt上出示刘禹锡图像,学生边说边在图像周围板书)
2.同学们能否结合预习任务:了解人物的故事,用一句话概括你收集到的故事?同时,谈谈从故事中了解到一个怎样的刘禹锡,并结合课文原句分析。
【补充】刘禹锡智斗策知县
①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②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ppt呈现对联,口头讲述刘禹锡被贬和州,被策知县刁难后创作《陋室铭》的故事。)
听完刘禹锡的故事,你们对他的印象还和刚才一样吗?
刘禹锡安然自足、堪比圣贤,对策知县这种趋炎附势之徒的不屑。他不畏权势、不求名利、自由洒脱地生活在自己诗意世界里的快然与自足。
3.探究刘禹锡的人生选择的过程中,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一个细节,我们提到了刘禹锡、周敦颐、陶渊明三个人物,刘禹锡在文中其实也写了三个人物,他为何要写这三个人物?
ppt: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他写诸葛、子云、孔子,实际是写他自己。
“孔子云:何陋之有?”出自哪里?
原句:“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论语·子罕》
4.结合你们所了解的故事和文章原句,你们觉得刘禹锡的人生选择是什么式的?
整篇文章,初读时,给我们的感觉是避世的,“陋室、无丝竹、无案牍、鸿儒、白丁”等,如果是陶式的“隐居避世”,那作者为何不说“庄子云:…”?
【补充】对比分析儒家“入世”思想和道家“避世”思想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礼记·大学》
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庄子
结尾点题句引用孔子名句,孔子是儒家代表人物,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主张入世,建功立业,他自己便是终生为实现政治理想而奋斗。而“庄子”是道家代表人物,主张“避世”。
联系创作《陋室铭》的背景故事,刘禹锡在屡次被贬,被策知县穿小鞋后,仍不忘初心,高唱“惟吾德馨”,可谓是“高洁傲岸”(板书)。
【小结】“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屡遭贬官,数次搬迁,仍可见“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品质。宦海沉浮,仍不改其志,仍是豁达乐观、超凡脱俗的翩翩君子。身处淤泥似的逆境,仍坚守高洁品质的刘禹锡是“莲”似的君子。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文人们追求高洁志趣的宣言,是他们超脱现实,追求更高精神境界的明证。他们坚守,无论身处怎样的环境,依旧能守住本心,坚守心中的那份高洁。
“君子人格”是中国文人道德修养的至高境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在传承发扬君子文化。亲爱的同学们,不管什么情况下,我们都要像古人一样坚守高洁的志向和情操,即使身处逆境也要开出一朵花来,做一个德馨之人。
片段写作:用托物言志的手法,托“明月”来抒发自己真挚健康的思想情感。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