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名师课例赏析——《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赏析-ag真人国际官网

《我的叔叔于勒》是短篇叙事小说的经典之作,文章借助少年若瑟夫的观察视角,通过精致的情节设置和语言剪裁,迅速展开矛盾冲突,更以丰富细腻、层层分明的人物刻画展现出小人物的辛酸。若仅从小说的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来分析文本,那么学生难以体会到其高超的叙事技巧。

01

巧设情境,引发共鸣

图片
课例1:

师:孩子们,如果你就是菲利普夫妇,此刻你在船上遇到了于勒,你会如何选择?生:我会说,弟弟,让我们一起回家吧。

生:我会惊诧于勒的变化,被于勒深深地感动,我会和他相认。

生:我会捧起他满是皱纹的手,温暖他,安慰他。

师:啊,同学们,你们都有一颗温柔善良的心,老师很感动。但是,故事中的菲利普夫妇呢?他们是如何对待于勒的?
对一些离学生生活差距较大,很难引发学生共鸣的文本而言,情感共鸣无疑是深入学习文本的关键。王君老师则在课堂中,恰如其分地创设了虚拟情境,将学生转换为菲利普夫妇,此刻你在船上遇到了于勒,你会如何选择?用模拟情境,赋予了学生特定的人物角色,换位思考,在不知不觉中拉近了学生与文本情境的距离,带他们体会到了小说中人物的所思所想,从而可以带领学生进行进一步探讨:“但是,故事中的菲利普夫妇呢?他们是如何对待于勒的?”由反向推理继续回到文本,触发学生的探索欲。学生在预习阶段时对小说中菲利普夫妇的形象可能会出现自私冷酷、爱慕虚荣的解读。但当学生真正感同身受地站在菲利普夫妇的角度考虑问题时,面对生活拮据,女儿未嫁流露出更多的辛酸和无奈。以虚拟方式进行情境创设,让学生了解人物境遇,自然而然地解读出人物出现如此行为的原因。

02

巧用移情,触发思考
课例2:

【投影展示】 父亲突然看见两位先生在请两位打扮得很漂亮的太太吃牡蛎……毫无疑义,父亲被这种高贵的吃法打动了,走到我母亲和两位姐姐身边问:“你们要不要我请你们吃牡蛎?”……母亲于是很不痛快地说:“我怕伤胃,你只给孩子们买几个好了,可别太多,吃多了要生病的”然后转过身对着我,又说:“至于若瑟夫,他用不着吃这种东西,别把男孩子惯坏了”

师:你怎么评价这段文字中的菲利普?

生:他很虚荣

师:是吗?被高贵的吃法打动了,就只是一种虚荣吗?王老师也经常被这样的场面打动王老师喜欢时装,经常被电视画面上的时装表演打动,恨不得自己也能够穿上那些服装上台秀一秀王老师还喜欢在解放碑看美女帅哥,许多时候那可是追着看呢这是不是虚荣呢?(众笑)

生:这个细节可以看出父亲内心深处有一种对这样的高贵的生活的向往

生:还可以看出父亲希望体面地活着

……

生:我觉得他们真不容易的在这么困苦的经济条件下,还要追求精神生活

生:菲利普夫妇不那么令人讨厌了虽然我恨他们对于勒的无情,但是如果站在他们的立场上来看,他们的选择也是情有可原的

生:我感受到人生真的很无奈,活着真的很艰难

生:我觉得穷人要保持自尊比一般人更难 ……
除了创设情境,王君老师还善于利用移情的方式,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在分析“吃牡蛎”情节时,问学生怎样评价被高贵吃法打动的菲利普夫妇,学生的答案集中在“虚荣”二字。王君老师以自己的经历和体验给了学生另一个解读的视角,启发学生读出:即使生活拮据,仍想追求精神生活的父亲,无非是在希望一个体面的生活;从而进一步理解,母亲宁愿自己不吃牡蛎,省吃俭用,亦是为了整个大家庭以及他们真不容易的、菲利普夫妇不那么令人讨厌了等独特感受。这种别样的感受弥足珍贵,它是一种设身处地的理解和宽容。王君老师引导学生用悲悯和宽容的情怀去看待菲利普夫妇,通过移情,用一个普通人的视角去看待另一个普通人的生活,可见,语文教给学生的不是几个模式化的词语,而是世间微妙情感的真实体悟和对复杂人性的深入探察
03

巧设还原,以小见大
课例3:

师:同学们,生活或许比小说更要丰富多彩生活的未知性和可能性需要我们调动全部的智慧去应对于勒的命运、菲利普一家的命运是如此牵动着我们的心怀,这份牵动就可能滋养我们青春的情怀积淀为我们青春生命的智慧这就是经典阅读的魅力《我的叔叔于勒》被选进教材的时候被删去了开头和结尾,我们再来看一看你又会读出什么——

【投影展示】

开头:一个白胡子的老头儿向我们要求布施我的同学若瑟夫给了他一枚值五个金法郎的银币我吃惊了他向我说了这样一件故事……
结尾:这就是你会看见我有时候拿出一块值得一百铜子儿的银币施给流浪者的理由

生:我读出了善良,于勒的遭遇让若瑟夫成为了一个善良的人

生:我读出了人生还是有温暖的

生:我读出了悲悯的情怀……

师:莫泊桑评论其老师福楼拜的《情感教育》时说:“似乎就是一部充满深深的极度辛酸苦涩的人间苦难的真实笔录”其实,莫泊桑自己的这篇小说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在若瑟夫身上寄寓着莫泊桑的情感和希望,冷中还有热,还有光,还有希望《我的叔叔于勒》当然是灰色的,但是作者寄寓在若瑟夫身上的对亲情的呼唤,对人性的召唤,犹黑夜中的灯塔,穿过悲凉之雾,照亮人的灵魂!

王君老师巧妙地还原了小说的开头、结尾,更为丰满地展现出莫泊桑的创作意图:19世纪80年代的法国陷入经济困境,人们渴望获得横财改变生活。拜金主义弥漫于整个社会,于是便有莫泊桑等诸多名家用犀利的语言,揭露与批判着金钱至上的社会现实。而莫泊桑则借《我的叔叔于勒》,除了批判拜金主义,还深情寄托着对美好人性的期待与信心,这一点,亦是王君老师想让学生解读出来的内容:小时候的“我”对于勒的同情,可以理解为未具有强烈金钱意识的纯真少年对亲人朴素、真诚的情感;长大后的“我”已然了解金钱世界的规则,却仍会向一个毫不相干的乞讨者施以援手,如此善良的心灵、悲悯的情怀才更显得弥足珍贵。正因有“我”这样没有被拜金主义思想毒害的孩子存在,整个社会才有希望,这无疑是作者创作这篇小说、塑造菲利普夫妇、若瑟夫的等鲜明人物角色的真正意图,用以小见大的方式丰富了整篇小说的精神内核。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看到了一位教师显示出的教师的育人责任,正如学生解读出:“人生还是有温暖的。”王君老师也正在用充满语文魅力的课堂和积极的态度温暖着学生的生命旅程。

分享到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非常感谢你的打赏,我们将继续提供更多优质内容,让我们一起创建更加美好的网络世界!

支付宝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