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八下语文教材课后典型习题答案-ag真人国际官网

八下课后习题解答

《社戏》:作者在叙述事件的过程中,融合了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以本文所写的某件事为例,具体分析这些表达方式各自的作用。

全文有几处出现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语段,如课文开篇一段,讲述了“我”的外祖母的家乡平桥村的情况,用的都是描述语句,大概说了几件事:一是“我们鲁镇的习惯”,二是“我”随母亲来平桥村的缘由,三是平桥村的地理概貌、村民状况。层次非常清楚,语言非常简略。“但在我是乐土:因为我在这里不但得到优待,又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了”,是充满感情的议论语句,尤其是“乐土”二字分外醒目,表达了“我”对平桥村的热爱和怀念,以及对自己在城里读书生活的厌倦。

又如课文最后两段,讲述了“我”再次吃豆的经历和感受。六一公公不仅不指责孩子们偷豆,反而给“我”家送来新豆,并且夸奖“我”有见识,说明他这个人除了心地善良外,还有一些可爱的虚荣心,想博得他人的夸赞。最后一段关于吃豆的议论,是全文的总结性议论,表达了“我”的内心想法:“我”觉得那夜的豆好吃,觉得那夜的戏好看,是因为有那种特殊的经历,让“我”感到愉快。这一议论句起着点明主旨的作用。

《回延安》这首诗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试根据下面的提示深入体会,完成练习。

1.全诗采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两行一节,节内押韵,形式活泼,节奏自由。试选两三个诗节做简要分析。

本诗两行一节,节内押同一韵,如“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中最末字“笑”和“招”押“ɑo”韵,“白羊肚手巾红腰带,亲人们迎过延河来”中最末字“带”和“来”押“ɑi”韵,这样节内押韵,不同节用不同韵使得读起来整齐中又有变化。

2.诗中使用了不少具有地方特色的词语,描摹了当地的生活细节和场景。试找出几处,感受陕北的地域风俗。

语言上具有陕北民歌“信天游”的特点,使用了许多具有地方色彩的词语,如“几回回”“树根根”“羊羔羔”“眼眶眶”“白生生”等,都是“信天游”式的言语,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大自然的语言》:说明事理有许多方法,如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引用等。试从课文中各找出一个例子,说说其作用。

1.举例子: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1960年迟五六天。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

作用:说明物候对农业生产的重要。

2.作比较: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但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作用:说明经度是决定物候现象的重要因素。

3.列数字: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二十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十天。

作用:说明纬度是决定物候现象的重要因素。

4.引用: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

作用:说明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都是从某一现象出发,通过分析事物间的内在联系,得出规律性的认识。试任选其中一篇,分析其思路。

【示例一】《恐龙无处不有》一文从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出发,联系到其他大陆也有恐龙化石,从而说明恐龙无处不有;然后又写到现代两栖动物不能在南极生存,但在南极确实发现了两栖动物的化石,从而推论出不是恐龙在迁移,而是大陆在漂移。最终得出结论:恐龙的灭绝和大陆漂移有关。

【示例二】《被压扁的沙子》一文,作者首先通过新闻报道和一些科学家的观点,引出目前存在的造成恐龙灭绝的两种理论——“撞击说”和“火山说”,然后根据地质学上的发现进行推理分析,对这两种理论进行论证,并最终得出结论: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

《桃花源记》:结合课文及下面节引的《桃花源诗》中的诗句,讨论:“世外桃源”有哪些吸引人的地方?作者借桃花源表达了怎样的社会理想?

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

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

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

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

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

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

点拨:本诗意在引导同学们在赏析《桃花源诗》的局部内容时,对“世外桃源”中表达的理想生活图景进行进一步理解,并了解作者描写世外桃源生活的用意。

参考答案:“世外桃源”吸引人的地方:景色优美,土地肥沃,物产丰富,风俗淳朴,社会平等,没有战乱、压迫和苛捐杂税,人们自食其力,生活和美安乐。作者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应的世外桃源,寄托了自己对社会及政治的美好理想,表达了自己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乱的愿望,也反映了当时人民追求和平安乐的生活的美好愿望。

《小石潭记》:柳宗元的山水游记上承郦道元《水经注》的成就,而又有突破性的发展。明代文学家茅坤说:“夫古之善记山川,莫如柳子厚。”课外阅读“永州八记”中的其他作品,如《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西小丘记》等,体会柳宗元山水游记的特色。也可以阅读后世的游记作品,如袁宏道《满井游记》、袁枚《峡江寺飞泉亭记》等,体会其与柳宗元文章风格的不同之处。

柳宗元山水游记的特色:①语言精练生动,简洁明快,善用短语,骈散相兼,有强烈的节奏感和音韵美;②描写细致生动,善于捕捉景色特征,突出表现景色的独特性,文笔清新秀美,富有诗情画意,而且在对景物的描写中,把山水景物的美丽与自己内心所要表达的情感相结合,借景抒情,抒发了自己郁郁不得志的情怀,提升了文章的思想内涵。

《满井游记》不但写景,更注意写人,在描绘了满井秀丽的山水之后,自然地写到了寻春的人,使原来的纯粹的早春风光图,一变而成为生机盎然的游春图。表现了作者向往自然、闲适自得的洒脱情怀。

《峡江寺飞泉亭记》通过对峡江寺飞泉亭的记述,把飞泉亭及其景观描写得异常具体形象,不仅写出飞泉亭自身的奇伟秀美,还写出它的环境特色和游人的感受。读后使人有心胸旷达、怡情悦性的感觉。

这些游记都是通过对山水美景的描绘,表达作者愉悦的心情或对山水风光的赞美。柳宗元的“永州八记”,是他在被贬谪后,为了排遣郁闷孤寂的心情去游览而写的,欢乐的心情都是暂时的,只要一经凄清的环境触发,就又回到了忧伤、悲凉的情绪。

《核舟记》语言简洁、严密、生动,使结合下列句子做具体分析。

1.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为了说明雕刻之能,作者先说尺寸之短,“径寸之木”,而后再说“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然后再进一步总结说“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通过这样的三个层次,条理清晰地将王叔远的“奇巧”充分介绍出来。语言简洁明了。这样既以综述的笔触说明王叔远微雕艺术之高明,后文再以“尝贻余核舟一”,自然引出对核舟的具体介绍。

2.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这句话使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船体长度和高度,“约八分有奇”“可二黍许”,具体介绍了核舟的大小;而且因未经准确测量,作者使用了表示约数的“约”“有奇”“可”“许”,可见作者用语很谨慎、严密。

3.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先列出“一楫”,以分出左右,引出二舟子,然后分别加以生动的说明介绍。居右者,呈现动态之美,因此先面部,后举止,重点在举止。居左者,呈现静态之美,先举止,后面容,重点在面容。一动一静,动静相宜,次序井然,神态毕现。

《诗经》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即上下句或上下章基本相同,只是有几个字不同,造成回环往复的表达效果。选择本课中的一首诗,做具体分析。

运用相同的句式,仅对文字略加改动的重章叠句,是《诗经》中常用的手法。具体到《蒹葭》,这种改动多在韵脚上——第一章“苍、霜、方、长、央”押韵,第二章“萋、晞、跻、坻”押韵,第三章“已、涘、沚”押韵,如此形成各章内部韵律协调而各章之间韵律参差的效果,这种改动也造成了语义的往复推进。如“白露为霜”“白露未晞”“白露未已”——夜间的露水凝成霜花,霜花因气温升高而融为露水,露水在阳光照射下蒸发,在重复中变换个别词语,写出了白露从凝结为霜到融化为水再到逐渐干涸的过程,表现了时间的推移。而主人公又在这时间的推移中,上下求索,徘徊瞻望,显示了主人公情感的逐层加深。

《<礼记>二则》多运用对偶句,造成铺排效果,增强了文章的气势。试从两篇中各举一例加以分析。

《虽有嘉肴》“故曰”之前,全都是对偶句。第一组,以“虽有……,弗……,不知……”的句式类比论证,导出议题;第二组,用两个“……然后知……”的句式,构成对比,说明“学”与“教”的两种困境;第三组,用两个“知……然后能……”的句式,进一步论述“学”与“教”的情境。这种句式,两相对举,结构相同,用词相对,语气一致,相互辉映,明快有力,连用铺排,强化了比喻说理的效果。

《大道之行也》中的对偶句,如“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对偶精严,音韵(平仄)相对,简洁凝练;“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句式相同,表意相对,顺承自然;“男有分,女有归”,对举男女应该得到的“待遇”,简明有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出于身也,不必为己”,对比面对财货浪费和力气付出时两种无私的态度,加重了推理的意味;“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虽然不是严格的对偶,在语词上不——相对,但句子结构、表意风格上仍具有对偶和铺排的特点。这些对偶句的铺排效果和气势,与《虽有嘉肴》大致相同。

《马说》这篇短文仅100余字,多次提到“千里马”,却不显得啰嗦。作者提到“千里马”的方式有哪几种?各具有怎样的效果?

(1)直称。如“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正面提及,表述严正。(2)暗称,如“故虽有名马”“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表述委婉,虽不直呼其名,而意在其中。(3)代称,如“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这些句子中的“其”“是”“之”等代词,都是指称千里马的,表意简洁含蓄。

《唐诗三首》《卖炭翁》讲述了卖炭翁以伐薪烧炭艰难维持生计却横遭掠夺的悲惨故事,从中可以看出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诗人的态度又是怎样通过对人物、事件的描述表现出来的?

作者通过对卖炭翁烧炭、运炭、卖炭的劳苦过程的叙写,对“宫使”夺炭这一场景的记叙,对卖炭翁精练传神的肖像描写和反常、矛盾的心理描写,以及对“宫使”横行霸道的丑恶行径的描写,表达了对统治阶层罪恶的揭露和控诉,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揭露了当时宦官假借宫市之名强取豪夺民间财物的社会现实。

分享到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非常感谢你的打赏,我们将继续提供更多优质内容,让我们一起创建更加美好的网络世界!

支付宝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