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红星照耀中国》——革命理想高于天
《红星照耀中国》(red star over china)又称《西行漫记》,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不朽名著,是一部文笔优美纪实性强的报道性作品。
该书真实记录了作者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绝大部分素材来自作者的第一手采访资料,作者通过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朱德、贺龙、彭德怀等以及红军战士、农民、工人、知识分子的接触交往,了解了革命根据地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生活等各方面的真实情况,准确、鲜明、生动地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的斗争业绩。
《红星照耀中国》总共有十二篇,主要围绕以下四方面展开:第一,介绍红军长征;第二,采访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主要领导人:第三,介绍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政策、红军的军事策略;第四,记录作者的采访经历和感受。
艺术特色
高度纪实,洞察深刻。
本书记录的是斯诺通过采访对话和实地考察得来的事实,大多采用了“口述实录”的新闻叙事方法。斯诺站立于历史的高度,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对新闻事件进行忠于事实、合乎逻辑的分析和判断,得出了预见性结论。
人物个性鲜明, 真实可感。
作者善于刻画人物的外貌、心理、个性,大量采用白描、细节描写、对话、特写等表现方法,将人物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如气度恢宏、学识渊博的毛泽东,温文尔雅、谈吐不凡的周恩来,健壮如虎、疾恶如仇的贺龙……
善设悬念,擅长场景描摹。
作者善设悬念,以替读者揭开谜底的方式进行叙述。作品一开头, 斯诺就从人们对红色中国的种种疑问入手,极大地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作者还擅长场景描摹,描绘了不少惊心动魄的战斗场面,硝烟征尘、磅礴气势立显笔底。
作者简介
埃德加·斯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美国著名记者。《红星照耀中国》一书是他的代表作。他于1928年来华,曾任欧美几家报社驻华记者、通讯员。1933年4月到1935年6月,斯诺同时兼任北平燕京大学新闻系讲师。1936年6月斯诺访问陕甘宁边区,写了大量通讯报道,成为第一个采访红区的西方记者。抗日战争爆发后,又任《每日先驱报》和美国《星期六晚邮报》驻华战地记者。1942年去中亚和苏联前线采访,离开中国。
新中国成立后,他曾三次来华访问,并与毛泽东主席见面。
1972年2月15日,斯诺因病在瑞士日内瓦逝世。后人遵照其遗愿,其一部分骨灰葬在中国,地点在北京大学未名湖畔。
方法指导
纪实作品的基本特点是用事实说话。《红星照耀中国》就是“用事实说话”的杰出作品。阅读纪实作品,最基本的要求是清楚地把握作品所写的事实。
首先,利用序言、目录等,迅速获得对作品的整体印象。如读《红星照耀中国》,通过阅读序言,浏览目录,跳读正文,我们可以发现,作品是按照“探寻红色中国”的时间顺序来记录见闻的。全书共十二篇,主要写了以下几方面内容:第一,关于红军长征的介绍;第二,对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主要领导人的采访;第三,介绍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政策、红军的军事策略;第四,作者的整个采访经历和感受等。
其次,边读边注意梳理作品中事实的前因后果、发展线索。不妨追问:作品写了什么人?他们在什么时间、什么地域做些什么?重点突出了什么内容?
再次,把握作品中的“事实”之后,还要读明白作者想用事实说什么“话”。阅读纪实作品,要善于体会和辨别作者对于事实的立场、观点和态度。
最后,阅读纪实作品,最终是要从中获得启迪,用来指导自己的学习与生活。为此,一要从事实中汲取营养,二要向作者“取经”,三要善于进行联系、比较、分析。阅读《红星照耀中国》,首先应该从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为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浴血奋战的历史中汲取精神营养,其次要学习作者斯诺作为新闻记者的敬业精神和探求真理的可贵勇气,再次要善于参考相关资料,并联系当今的社会实际进行分析和思考。
图片章节内容概述图片
第一章 探寻红色中国
讲述作者对红色世界的好奇,开始深入苏维埃红区的冒险,去探究苏维埃共和国、红军、共产党的秘密。并且讲述了张学良和杨虎城与共产党达成一致抗日协议的原因和经过。
第二章 去红都的道路
讲述在进入红区的路途上被白匪追逐的经历,并讲述了国民党通过“民团”这一组织对地方的统治和镇压政策。介绍了周恩来及贺龙的人生经历以及他们独特的个人魅力。介绍了许多年轻的红军战士们因为被剥削被压迫的命运而参加红军、热爱红军的故事。
第三章 在保安
讲述了共产党领导人毛泽东给作者的初步印象:健康、质朴纯真,有幽默感、精明、精力过人,是一个颇有天赋的军事和政治战略家。谈到了共产党的基本政策是反帝反封建。红军大学开展的各项课程以及红军剧社开展的宣传工作。
第四章 一个共产党员的由来
讲述了共产党领导人毛泽东的人生经历、思想变改以及成长为红军领导人的过程。
第五章 长征
讲述了红军长征的艰难过程。着生记叙了第五次大围剿,以及长征中强渡大渡河、过大草原等艰难英勇的事迹。
第六章 红星在西北
讲述了刘志丹开创西北苏区的历程,西北大灾荒和苛捐杂税给人民带来的苦难。苏维埃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货币各方而政策。
第七章 去前线的路上
讲述了普通农民对红军的拥护,苏区工业的繁荣以及苏区工人身上具有的乐观活泼的社会主义工业精神。
第八章 同红军在一起
讲述了作者深入到真正的红军内部,了解到他们因为年轻、精神饱满、训练严格、纪律严明、装备出色、政治觉悟高等因素,才使得他们成为铁打的军队。并讲述了促使司令员彭德怀走上革命道路的悲惨童年经历,以及他独特的个人魅力。红军采用游击战术的原因和策略。红军战士健康丰富的生活。
第九章 同红军在一起(续)
共产党军事领导人徐海东的人生历程以及中国残酷的阶级战争给老百姓带来的杀戮和苦难。讲述共产党团结回族人民抵抗压迫者的策略。
第十章 战争与和平
讲述红色中国的少年们耐心、勤劳、聪明、努力学习,代表着中国的希望,讲述共产党为建立统一战线所做的努力以及革命领导人朱德极其杰出的领导才能和个人魅力。
第十一章 回到保安
讲述了在敌人封锁下的保安地区,红军丰富多彩的生活。讲述了俄国对于红色中国的影响以及德国顾问李德指挥作战时出现的失误及其原因。
第十二章 又是白色世界
详细记述了“西安事变”的具体经过、结果,以及对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积极影响。并分析了中国社会革命运动的复杂社会背景、面临挑战及其终将取得胜利的原因。
【精彩选段赏析】
1.真是个你意想不到的中国人!真是个你意想不到的赤匪!
赏析:这一段话用了两次意想不到,表现了作者对邓发的喜爱之情。
2.随着阳光的转移,这些山丘的角落陡峭的阴影和颜色起着奇特的变化,到黄昏时分,紫色的山巅连成一片壮丽的海洋,深色的天鹅绒般的褶层从上而下,好像满族的百褶裙,一直到看去似乎深不见底的沟壑中。
赏析:这一段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山巅比作海洋,把山上的褶层比作百褶裙,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地描述了一幅美丽的画卷。
3.他个子清瘦,中等身材,骨骼小而结实,尽管胡子又长又黑,外表仍不脱孩子气。他态度温和地说出来的话,同国民党宣传九年来污蔑共产党人员是什么“无知土匪”“强盗”和其他爱用的骂人的话,形成了奇特的对照。
赏析:此段先是描写了周恩来给作者的良好印象,后用污蔑语气表现了作者对国民党的不满之情。
4.我在中国的七年间,关于中国红军,苏维埃和共产党主义运动,人们提出过很多很多问题。热心的党人是能够向你提供一套现成答案的,可是这些答案始终很难令人满意。他们怎么知道的呢?他们可从来没有到过红色中国呀。
赏析:“热心的党人”“红色中国”表示了作者对中国的热爱及赞美之情。这一段也用了一处问句,设置悬念,勾起读者兴趣。
图片
图片
专题探究
01
领袖人物和红军将领的革命之路
毛泽东:令人感兴趣的苏维埃掌门人
在我看来,毛泽东是一个令人极感兴趣而复杂的人。他有着中国农民的质朴纯真的性格,颇有幽默感,喜欢憨笑。说到自己和苏维埃的缺点的时候他也笑得厉害——但是这种孩子气的笑,丝毫也不会动摇他内心对他目标的信念。他说话平易,生活简朴,有些人可能以为他有点粗俗。然而他把天真质朴的奇怪品质同锐利的机智和老练的世故结合了起来。
我想我第一次的印象——主要是天生精明这一点——大概是不错的。然而毛泽东还是一个精通中国旧学的有成就的学者,他博览群书,对哲学和历史有深入的研究,他有演讲和写作的才能,记忆力异乎常人,专心致志的能力不同寻常,个人习惯和外表落拓不羁,但是对于工作却事无巨细、一丝不苟,他精力过人,不知疲倦,是一个颇有天才的军事和政治战略家。许多日本人都认为他是中国现有的最有才干的战略家,这是令人很感兴趣的事。
赏读:在斯诺的眼里,作为苏维埃掌权人的毛泽东给他留下多重身份的印象:质朴纯真的中国农民、精通中国旧学的学者、天才的军事和政治战略家。一个立体的毛泽东形象鲜活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可爱、可亲、可敬。这也在启示我们:写人应多角度展现人物的特点,人物才能鲜活起来。
朱德:不摆架子的红军总司令
“我认为他的基本特点就是天性极端温和。”当别人请他的妻子康克清谈一谈她认为她的丈夫有什么与众不同的性格时,她说道,“其次,他对一切大小事情都十分负责。第三,他喜欢跟一般战斗员生活打成一片,经常和他们谈话。”
“朱德对弟兄们说话非常朴实,他们都能听懂。有时要是他不十分忙,就帮助农民们种庄稼。他常常从山下挑粮食到山上。他非常强健,什么东西都能吃,除了大量辣椒,没有什么特别爱吃的东西,因为他是四川人。他晚上非到十一二点钟不睡,早晨总是五六点钟起床。
“他喜欢运动,但是也喜欢读书。他仔细订出读书计划,熟读政治、经济的书籍。他也喜欢跟朋友们谈天,有时也开开玩笑,虽然并不像毛泽东那样幽默。他一般没有脾气,我从没有跟他吵过嘴,但他在战斗中却要发怒。打仗时朱德总是在前线指挥,但没有受过伤。”
赏读:侧面描写是选段的一大特色。作者请朱德的妻子康克清讲述丈夫在生活、工作中的一些细节,真实、生动地表现了朱德天性温和、工作负责、朴实勤奋、喜好运动与读书、身先士卒的形象。虽然没有直接对朱德进行正面的外貌、语言、动作等描写,但“不着一字也风流”,朱德的形象令读者印象深刻。
周恩来:温文尔雅的“造反者”
但是这时突然出现了一个清瘦的青年军官,他长着一脸黑色大胡子。他走上前来,用温和文雅的口气向我招呼:“哈啰,你想找什么人吗?”
他是用英语讲的!
……
我一边和周恩来谈话,一边深感兴趣地观察着他,因为在中国,像其他许多红军领袖一样,他是一个传奇式的人物。他个子清瘦,中等身材,骨骼小而结实,尽管胡子又长又黑,外表上仍不脱孩子气,又大又深的眼睛富于热情。他确乎有一种吸引力,似乎是羞怯、个人的魅力和领袖的自信的奇怪混合的产物。他讲英语有点迟缓,但相当准确。他对我说已有五年不讲英语了,这使我感到惊讶。
我从周恩来的一位以前的同学那里,从外国人称为中国“国民革命”的一九二五年到一九二七年的大革命时代中与他共事的国民党人士那里,了解到一些关于周恩来的情况。但是从周恩来自己身上,我后来还了解到更多的情况。他使我感兴趣,还有一个特别的原因。他显然是中国人中间最罕见的一种人,一个行动同知识和信仰完全一致的纯粹知识分子。他是一个书生出身的造反者。
赏读:斯诺这个外国人孤身一人,进入当时谣传为“赤匪”的老巢,内心充满不安。周恩来用英语跟他打招呼一下子消除了斯诺的顾虑,颠覆了传言中的红军印象,使他不得不重新观察这位温文尔雅的红军指挥员。选段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既有直接表现周恩来的英俊潇洒、温和文雅、富有热情和人格魅力的外貌、神态等方面的描写,又从周恩来以前的同学和共事过的国民党人士的侧面角度,间接体现周恩来“纯粹知识分子 书生出身的造反者”的罕见形象。
彭德怀:彭大将军很可爱
我住在彭德怀设在预旺堡的司令部的院子里,因此我在前线常常看到他。附带说一句,司令部——当时指挥三万多军队——不过是一间简单的屋子,内设一张桌子和一条板凳,两只铁制的文件箱,红军自绘的地图,一台野战电话,一条毛巾,一只脸盆,和铺了他的毯子的炕。他同部下一样,只有两套制服,他们都不佩军衔领章。他有一件个人衣服,孩子气地感到很得意,那是在长征途上击下敌机后用缴获的降落伞做的背心。
我们在一起吃过好几顿饭。他吃得很少很简单,伙食同部下一样,一般是白菜、面条、豆、羊肉,有时有馒头。宁夏产瓜,种类很多,彭德怀很爱吃。可是,好吃惯了的作者却发现彭德怀在吃瓜方面并不是什么对手,但是在彭德怀参谋部里的一位医生面前只好低头认输,他的吃瓜能力已为他博得了“韩吃瓜的”这样一个美名。
我必须承认彭德怀给我的印象很深。他的谈话举止里有一种开门见山、直截了当、不转弯抹角的作风很使我喜欢,这是中国人中不可多得的品质。他动作和说话都很敏捷,喜欢说说笑笑,很有才智,善于驰骋,又能吃苦耐劳,是个很活泼的人。这也许一半是由于他不吸烟也不喝酒的缘故。有一天红二师进行演习,我正好同他在一起,要爬一座很陡峭的小山。“冲到顶上去!”彭德怀突然向他气喘吁吁的部下和我叫道。他像兔子一般蹿了出去,在我们之前到达山顶。又有一次,我们在骑马的时候,他又这样叫了一声,提出挑战。从这一点和其他方面可以看出他精力过人。
赏读:作者不写彭德怀战场上横刀立马的雄姿,而是从吃穿住行等方面小角度切入,让描写充满了人间烟火味,让人物一下子接地气起来。这启示我们,选材应选取典型、真实、小角度、新颖的材料,才能拉近人物与读者的距离。高大上固然能体现人物特有的个性,真小新也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致。
02
关于长征
长征的起因
由于左倾教条主义错误,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使红军损失惨重,继而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
突破敌方四道防线
国民党以四道主要的防卫线,有许多水泥筑成的机关枪巢和碉堡支持着,包围了华南的苏维埃区域。红军必须先粉碎这四道防线,才能到达西方没有封锁的区域。在红军的努力奋斗下,成功突破了四道防线。
强渡大渡河
国民党企图凭借大渡河天险南攻北堵,红军于大渡河以南地区。红一团到渡口下游,冒雨分三路隐蔽接近安顺场,俘虏了川军一名指挥官和他的船,夺得了到北岸去的交通。16名红军战士自告奋勇坐着第一只船冒着川军的密集枪战和炮火在激流中前进,冲过了敌人的重重火网,终于登上了对岸,在右岸火力的支援下,勇士们击退了川军的反扑,控制了渡口,巩固了渡河点。
飞夺泸定桥
强渡大渡河后,红军来到泸定桥边准备占领这最后一道可以进入川中的战略要地。有三十个人甘愿冒着生命危险在这没有桥板的铁链上过桥,在他们的下面是万丈之深的悬崖,对面则是敌军的炮火与子弹,可他们没有退缩,继续前进。随着一个个战士中弹掉崖,这也正壮大了这个敢死队的志气,他们一个个走过桥,将手榴弹掷入敌人的机枪阵地中,红军就在他们的血拼下,冒着舔人的火焰冲过了余下的桥板,而此时的白军早已经仓皇后撤。
通过大草地
渡过大渡河以后,各路红军迫于无奈,开始陆续强行穿越川西北的大草地。这是红军长征路上最为艰苦也是最为悲壮的一段。茫茫草地,漫漫泽国,荒无人烟,鸟兽绝迹。很多红军宝贵的生命被草地沼泽吞没,被河水激流冲走;部队断粮了,开始吃皮带,皮鞋等一类动物皮制的东西,饥饿至极,就挖野菜、草根吃,被饿死、毒死的红军不计其数;草地天气变化无常,特别是寒冷,战士们晚上就背靠背的休息御寒。即使这样,早上醒来,很多战士的身体完全冰冷僵硬了,以这样的“睡姿”长眠在此。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虽然途中不断有人倒下,大部分红军还是撑过来了,胜利地摆脱了敌人的追击。
长征意义
1、通过长征确立了毛主席在党内的领导地位,确立了毛主席军事思想、政治思想的指导地位。
2、红军长征胜利实现了我党北上抗日总方针。
3、红军长征的胜利,是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国共产党路线方针的胜利。
4、红军长征的胜利粉碎了蒋介石扼杀中国革命的企图,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5、红军长征的胜利,使中国共产党有了稳固的革命根据地,使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有了稳固的后方。
03
信仰与精神
红军精神
红军战士在长征途中表现出对革命理想和事业无比的忠诚和坚定的信念;表现出不怕牺牲,敢于奋斗的无产阶级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表现出顾全大局,坚守纪律,亲密团结的高尚品格,谱写了伟大的长征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