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的考察形式相对固定,在老师们看来很是简单的题,学生得分率却非常低。因此,文言文教学也就成了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老师们一字一句的教,学生一字一句的背,可到最后考试一出课外文言文,学生还是不知所云。辛辛苦苦几个月,竹篮打水一场空。师生都很头疼。
怎么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文言文的理解问题?既然传统的老师教,学生背的方法走不通,是不是该换一条路试试呢?那怎样的方法才是有效学习呢?我不断思考这个问题。
我尝试把自己当做学生,看看自己为什么看得懂文言文,自己的阅读能力是怎样得到提升的。
回顾我的学习过程,学生时代我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好像极差,高考才考了69分,可想而知我的语文有多菜!不仅仅是文言文,好像哪哪都不行。
没想到,这样一个语文差生却阴错阳差地当了语文老师。所谓教学相长,在教学生的过程中自己不断的学习,久而久之,积累了一些文言词汇,也掌握了一些理解方法。比如结合上下文,联系语境猜测词语含义,也就是凭借语感、填字组词、调动知识储备等。
我也没有积累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啊。所以,我个人觉得文言文阅读就靠多读,多想。而且是学生自己读,自己想。老师只需要在他们实在理解不了的地方稍加点拨即可。说得越少,重难点给学生留下的印象越鲜明。“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我所掌握的这些方法其实也给学生说过很多遍,但是为什么没有效果呢?
我想原因应该是给学生自主应用实践的时间太少,总想着课程进度,总想着拔苗助长,不敢放手的缘故。事实证明,欲速则不达。时间都被毫无主动学习意识的死记硬背给荒废了。
明白学习的“真理”,我告诉自己:既然原来的路走不通,干脆反其道而行,把时间留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理解。
我这么想了,也开始这么做了。
图片
九年级下两个单元的文言文,课文翻译我给足学生时间。每学习一节新课,先读三遍。第一遍给陌生字词加拼音,读准确。第二遍正确停顿,第三遍读得流畅。接下来我说“现在你们开始讲故事吧。”注意,我要强调的是“讲故事”,而不是翻译课文。这两个说法对学生心态的影响是大不一样的。讲故事让学生感觉是生动的,灵活的,有情境感的,有意思的,所以兴趣浓厚,热情浓郁,参与度高;而翻译让人感觉就是文字的转换,是抽象的,死板的,无趣味的,困难的,还未开始已经怕了三分。哪里还谈得上兴趣,没有兴趣,怎么会积极思考,全身心投入?不投入,又怎么收到效果?
所以,虽然本质上都是将文言变白话,但变换一个说法,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却又很不一样的影响。事实证明,我换一种要求是对的。
学生的参与度很高,大家或自说自话,或两两互讲,或几个人凑在一起讨论。热情高涨,兴致浓厚。班里热热闹闹,与原来那种闷声不吭的死气沉沉地课堂气氛截然不同。
我还告诉学生,讲故事一定要最大限度发挥想象力,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调动各种知识储备。努力生动地还原故事的场景。必要的情况下可以辅助动作神态。
故事讲的合情合理,准确而生动。
这样的要求用专业的术语表达就是“信达雅”。但如果用专业术语要求,就显得太严肃,太高深,学生会觉得有压力,没自信。
如今,两个单元的教学已经接近尾声。学生对所学文言文言文的印象也比较深刻。相比原来老师一句一句的翻译,学习效果好了很多。
今后,还要给学生投喂更多的文言小短文,让他们在实践中慢慢培养起语感,掌握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