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认识“浙、簇”等6个生字,会写“浙、罗”等 15 个字,会写“杜鹃、气势”等 15个词语。
2.理清作者的游览顺序,了解按游览先后顺序写景的方法。
3.感受双龙洞各处景物的特点,了解课文是如何把重点景物写清楚的。
1.认识“浙、簇”等6个生字,会写“浙、罗”等 15 个字,会写“杜鹃、气势”等 15个词语。
2.理清作者的游览顺序,了解按游览先后顺序写景的方法。
3.感受游览路上自然景观的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1.激趣导入新课:读叶圣陶的邀请信,了解作者叶圣陶。
这节课我们将和作家叶圣陶先生一起走进金华,走进神奇的地下溶洞。
2.教师提出问题:你参观过溶洞吗?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溶洞是怎样形成的吧。
溶洞:石灰岩被含有二氧化碳的流水所溶解、腐蚀而形成的天然洞穴。洞内有各种碳酸钙的化学沉淀物,如钟乳石、石笋和石柱。
双龙洞的神奇、特别在哪里?和叶圣陶爷爷一起搭乘旅游专列去书中看看吧!
(2)教师提出要求: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思考: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游览双龙洞的?
(1)出示认字词语,教师指名读词语,同学间注意纠正字音,交流识字方法。
(2)对比识字:渐与浙;臂与臀,比较两字之间的字形与读音上不同。
(1)教师提出问题:《记金华双龙洞》这篇课文是一篇游记,写了叶圣陶爷爷在游览金华的双龙洞时所看到的景象。接下来,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作者游双龙洞的游览路线是怎样的?找出文中表示作者行踪的语句。
预设:学生在教材中勾画表示游览路线的语句,指名学生汇报。
(2)读读作者行踪的句子,指出这些表示地点转换的句子叫过渡句。写游记时用上过渡句可以使顺序更清楚明了,过渡自然。
(3)比较:如果换成“我们入山了——然后到洞口——接着就是外洞——下来到空隙去——再就是内洞——最后坐船出洞”有什么不同?
(4)学生完成游览路线图: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5)教师总结:叶圣陶一面走一面看,依次对双龙洞的各处景物进行介绍,使文章的脉络非常清晰,透过文字我们仿佛就在跟随他的脚步一起游览,这种写法叫做移步换景。
(6)描写双龙洞各处景物时,叶圣陶爷爷所用的笔墨一样吗?重点描写了哪几处景物?读一读关于这几处景物的描写,你觉得哪处景物各有特色,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
小结:写作时,所描写景物多时,可以挑一两处给你印象深刻的景物重点来写。
(1)默读课文第2、3自然段,去感受路上的生机与明艳,思考:一路上,作者看到了哪些景物?
预设2:看到“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还是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从“开满”两字,可以感受到映山红的多。
教师追问:映山红要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更有精神,更有精神是什么意思?谁来说一说。
预设3:看到了“油桐也正开花,这儿一丛,那儿一簇,很不少。”说明油桐长得很茂盛,这儿一丛,那儿一簇,体现了花儿的多。
预设4:看到“山上沙土呈粉红色,在别处似乎没有见过。”
作者抓住每一个景物的特点描写,这些有特色的花、树、沙土看起来一片明艳。
(3)作者边走边看,还听到了什么?指名读第3自然段。
四个“时而”写了山中溪流的什么?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感受到了什么?
预设:这里说的是溪流从山上向下流,会随着山势的变化而时宽时窄,时缓时急,溪声也随着时高时低,时断时续。将溪流形美、声美的特点写了出来,感受到了作者语言的生动与丰富,将大自然的生机与活力写了出来。
3、通读全文,找出泉水流经的景点,将泉水流经的来路与作者的游览路线对照,说说你的发现。
教师组织交流总结线索二:泉水的来路:一路迎着溪流→洞口,溪流从洞里出来→外洞,泉水从孔隙流出→内洞,泉水靠着右边流,所以每一处景点,作者都写到了泉水的来路。作者的游览顺序正好与泉水流出的方向相反。
4.教师小结:通过阅读课文,梳理文章脉络,我们发现了两条线索,那作者又是怎样记叙游览过程的?他又是如何将景物的特点写清楚的呢?我们下节课再学习。
分享到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非常感谢你的打赏,我们将继续提供更多优质内容,让我们一起创建更加美好的网络世界!
支付宝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 492889801
- 客服微信
复制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