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作者:杜甫(712-770),字子美,因居少陵,自称少陵布衣、少陵野老,因其做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称杜拾遗、杜工部,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有《杜工部集》,与李白并称“李杜”,又因有别于杜牧,亦称“老杜”。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转衰之时,其诗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疾苦,被称为“诗史”。 诗风“沉郁顿挫”,语言精炼传神,对后世诗人影响极大,因其诗常表现他忧国忧民的情怀被誉为“诗圣”。《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选自《杜工部诗》。
诗文 | 翻译 | 重点赏析 |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 八月秋深,狂风怒号,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飞得高的茅草缠绕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低洼的水塘里。 | 写秋风破屋的情景。“怒号”写风势之大,“卷”“三重”写受害之重。“三重”不是确数,是“多重”的意思。下面“飞”“洒”“挂胃”“飘转”“沉”等动词细致地写出了风吹茅草的情状,读者不难体味出诗人焦灼、苦痛的心情。 |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舌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 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居然忍心在我眼前做出盗贼的事来,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我喊得唇焦口燥也没有用,只好回来,拄着拐杖感叹自己的不幸和世态悲凉。 | 写对“群童抱茅”的感叹。“南村群童欺侮我年老体衰,竟然忍心在我面前做盗贼!公开地抱着茅草钻进竹林离开,直至喊得唇焦口燥仍不奏效,只好归来倚仗自叹息”。“倚仗自叹息”不仅可以想像出诗人气喘吁吁的情形,也可窥视到诗人悲叹群童抱草,屋破难修的无可奈何的心情。此五句写儿童由心理到行动,写自己又从行动到心理,寥寥数语,使人物形象形神俱备。 |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 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黑得像墨,深秋天色阴沉迷蒙,渐渐黑下来。布被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孩子睡相不好,胡蹬乱踢,把被子蹬破了。(因为)屋顶漏雨,床头都没有一点干的地方。像线条一样的雨点下个没完。自从战乱以来,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怎能挨到天亮! | 写屋破又遭连夜雨的苦况。“俄顷”二句不仅浓墨渲染出阴沉黑暗的雨前景象,也烘托出诗人凄恻愁惨的心境。“布衾”二句,写布被使用多年,已变得“冷似铁”了,又被娇儿踏破。“床头”二句,写大雨给诗人全家造成的灾难。“自经”二句,表明从安史之乱以来,诗人因忧国忧民,早已难以入眠,更何况“长夜沾湿”,又怎么能挨到天亮呢?诗人彻夜难眠,浮想联翩,由此时联想到丧乱以来,由风雨飘摇的茅屋联想到国家和人民,为下文作好铺垫。 |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 怎么才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遮蔽天下贫寒的穷苦人(读书人),让他们个个都开颜欢笑!房子不为风雨所动摇,安稳得像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高的房屋,即使唯独我的茅屋被吹破,自己受冻而死也甘心! | 直抒感慨,表达了诗人美好的愿望和高尚的情操。诗人在屋破漏雨的困苦情境中,由已及人、由近及远、由小及大,一想到饱经丧乱、颠沛流离的“天下寒士,在此风雨如磐的困苦中煎熬,他便泯灭了“小我”,为天下受苦受难的人们振臂高呼,发出了黄钟大吕般的强音。表现了诗人奔放的激情和殷切的渴望以及博大的胸怀。 |
主旨:诗人通过描写自己的悲惨遭遇和困苦凄凉的生活,表达了其忧国忧民、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以及博大宽广的胸怀。 |
【课内探究】
1.本诗有两个突出的语言特色,一是用词生动,形象鲜明;二是结构严谨,层次井然。那么哪些字词使你特别留意的?为什么?
【答案】示例:怒号——用拟人写出风的猛烈无情,形象有力度。
2.杜甫一向关心人民疾苦,他的诗素有“诗史”之称,但为什么在这首诗中他却一反常态,只写自己的个人遭遇?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诗人以小见大,推己及人,希冀“广厦千万间”,使“天下寒士俱欢颜”,表达了诗人关心民生疾苦、忧国忧民的深沉情感。
3.“归来倚仗自叹息”,试分析诗人叹息什么?
【答案】一叹自己命苦,茅屋被风吹破。接下来的日子怎么过?二叹周围的人苦,还有很多像自己一样的穷苦人;三叹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
4.“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一句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答案】渲染凄苦的氛围,衬托诗人愁苦的心情。为下面内容作铺垫。
5.怎样理解“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一句中诗人所要表达的含义?
【答案】诗人从眼前长夜沾湿的痛苦生活,想到饱经磨难的千千万万的穷苦百姓,从风雨飘摇中的个人茅屋想到连年战乱中的整个国家。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感以及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品格,从而表现诗人的博大胸怀和崇高理想。
6.诗人的理想你们看来,在当时可以实现吗?那为何还要如此不切实际?
【答案】诗人的理想在当时是不能实现的。即使他甘愿自我牺牲也是一样。他生出这样的愿望,是基于对人民困苦生活情况的深切体会,诗人个人所具有的人文关怀意识迫使他自己为民疾呼,这在于他是自然的,毫无功利色彩。而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一方面突出了现实的残酷,一方面也凸显出诗人“兼济天下”的情怀,那一颗热忱于百姓的赤子之心。诗人超人一等的博大胸襟,将个人与社稷命运紧密相连的高度社会责任感的体现,正是这首诗最大的艺术价值所在。
【真题回顾】
1.诗中画线的句子运用的表达方式是 ,句中“飞”“渡”“洒”“挂罥”“飘转”,几个动词,写暴风对茅屋的 。
【答案】描写 肆虐
【解析】划线句使用描写的表达方式,刻画了风吹茅草,到处飞洒的场景。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是杜甫因所住茅屋被秋风吹破引发感慨而写下的脍炙人口的不朽诗篇。
b.诗人对南村群童公然抱茅逃进竹林的行为无可奈何,只好拄杖归来,独自叹息。
c.布衾如铁,屋漏床湿,雨脚如麻.长夜难眠,表现出诗人穷困苦痛的生活状况。
d.这首诗最后一段运用叙述抒情的表达方式,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
【答案】d
【解析】该诗主要考察学生对诗歌的主要内容及主旨情感的理解,d最后一段主要运用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
3.下面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描写了诗人自己的茅屋被秋风摧残后的窘况,同时表现了诗人为天下“寒士”着想的高尚情操。
b.诗歌以描述开篇,用写实的手法,写了秋风的威力,声势,也写了诗人无可奈何的情状。
c.当秋雨来临时,诗人不再关心自己的茅屋,而把大量的精力用在关注“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上。
d.这是一首歌行体的古诗,连续、频繁的韵脚变换体现了“歌”的特点。
【答案】d
【解析】歌行体的特点是格式节奏上没有严格要求,也不讲究平仄,字数五七言为主,可参差不齐,可变韵。亦称古诗、古风。这首诗虽然是一首歌行体古诗,但文章中没有连续、频繁的变换韵脚,只在每小节转换韵脚。歌行体诗可変韵,但不是连续、频繁的韵脚变换。
4.下面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诗中诗人描写了自己饱经离乱,困苦凄凉的生活,表达了要让天下寒士得到安乐的愿望。 b.本诗是一首歌行体的古诗。全诗先抒情,再叙事,后议论,描绘了秋风破屋,长夜沾湿的情景。
c.诗中写的是自己的茅屋,表现的却是忧国忧民的情感。
d.诗歌的语言很朴实,句式上也错落有致。
【答案】b
【解析】本诗是先叙事,后议论抒情,b选项说法颠倒。
5.下面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本诗叙写了大风破屋,群童抱茅,草堂漏雨如注,诗人长夜难眠的情景。
b.诗中表达了对“群童”公然抱茅入竹去,这种“对面为盗贼”的世风的慨叹及怨愤。
c.诗歌写的是茅屋,表现的却是忧国忧民的情感。
d.诗歌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风格和忧国忧民的情感。
【答案】b
【解析】诗人只是对这种顽童的慨叹,而不是对“世风”的慨叹和怨愤。
6.请对这首诗中加线的句子进行简要赏析。
【答案】该句主要运用了一系列动词,通过“卷”“飞”“渡”“洒”“挂罥”“飘转”组成了一幅幅鲜明的图画,生动形象地写出暴风对茅屋的肆虐,表现出作者生活处境的艰难以及焦灼苦闷心情。
【解析】本题考察诗句鉴赏。可以从动词的表达效果来着手分析,“飞”“洒”“挂”“飘转”“沉”等动词,刻画了茅草飞扬的动感场面,表现出诗人焦灼苦闷的心情。
7.白居易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请你谈谈杜甫这首诗是如何“为时”“为事”而写的?
“为时”(为反映社会现实):
“为事”(为体现诗人思想):
【答案】民生疾苦(民生艰苦) 忧国忧民
【解析】这首诗歌中“为时”体现在诗人居住的茅屋的破败、“当面为盗贼”的穷苦百姓孩子以及“天下寒士”的普遍现状;“为事”体现在诗人振臂高呼,“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美好愿景。
【对比探究】
1.
【甲】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乙】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两段文字都表现了诗人对民生疾苦的关注,但【甲】侧重表达 的博大胸怀,【乙】表达的是对底层劳动人民悲惨遭遇的深切同情。两段文字的抒情方式也有所不同,【甲】文有作者的内心独白,是直接抒情;而【乙】则是 。
【答案】渴望广济苍生 只是记叙和描写,并没有观点和情感的直接表达
【解析】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答题时务必注意,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善于从细微处着眼,筛选重要信息,归纳概括要点,同时要推敲答案用语的准确性,概括力求要言不烦,不偏不倚,切中要旨。甲文作者表达的是“广 济天下苍生”的思想;乙文则表达的是对底层劳动人民悲惨遭遇的深切同情。甲文主要运用心理描写(内心独白)的直接抒情方法;而乙文则是采用记叙描写的方法,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2.
【甲】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选自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乙】禄山乱,甫避走三川。至德二载,亡走凤翔。客秦州,负薪采橡栗自给。流落剑南,营草堂成都西郭浣花溪。大历中,出瞿唐,登衡山,因客耒阳。游岳祠,大水遽至,涉旬不得食,县令具舟迎之,乃得还。甫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也。数尝寇乱,挺节①无所污。为歌诗,忧时伤生,情不忘君,人皆怜之。观李、杜二公,语语王霸② , 褒贬得失,忠孝之心,惊动千古,骚雅③之妙,双振当时。
(选自《唐才子传·杜甫》,有删改)
【注释】①挺节:坚守节操。②语语王霸:句句震撼人心。③骚雅:诗歌。骚,代指屈原的《离骚》。雅,大小雅,代指《诗经》。
(1)对甲、乙两个选段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选段甲中“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两句,既暗示大雨即将来临,又烘托诗人暗淡愁惨的心境。
b.选段甲中,诗人由自身处境联系到安史之乱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正如乙文所评“阮时伤生,情不忘君”。
c.至奎翌芒粤虽有“高而不切”的评价,但甲诗“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胸襟和崇高的社会理想是非常可贵的。
d.乙文结尾含蓄肯定李白、杜甫诗歌成就很高,共同的浪漫主义风格在当时产生了重大的社会影响。
【答案】d
【解析】 a项准确把我了诗句含义。b项正确理解了诗歌和2文的主旨。c项正确理解了杜甫的忧国忧民的思想。d项杜甫属于现实主义诗人,不属于浪漫主义风格。
(2)结合乙文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杜甫创作甲诗时的处境。
【答案】时逢战乱,到处逃难, 生活处境艰难。
【解析】本题是对创作背景的考查,可以从“禄山乱”“走三川”“亡走凤翔”“流落剑南” “出”“登”“客”来分析。
【参考译文】
安禄山叛乱,杜甫为避难逃到三川。至德二年,又逃到凤翔。客居秦州,靠砍柴采集野果自给自足。又流落
到剑南,在成都西城浣花溪造了间破房子。大历中,游历过瞿唐峡,登上衡山,于是客居耒阳。游览岳祠的时候,突然发洪水了,十多天没东西吃,县令派船去接他,回来。杜甫喜欢谈论天下大事,高谈阔论却不切(贴近)实际。多次碰到贼寇叛乱,坚守气节不受污染。写歌写诗,为时事与生活忧伤,重情义不忘记皇上,大家都敬爱他。看李白、杜甫两位,每句话都震撼人心,褒贬得失,忠孝之心,惊动千古,文人风雅,两位震动当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