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薛法根《桂花雨》(五上3课)课堂实录-ag真人国际官网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通过自主阅读和交流,体会作者留恋童年、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领悟表达方法。

3.培养热爱生活的情趣和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实录】

师:今天我们学习新课文《桂花雨》,请同学们看到黑板上的读拼音写词语,请你写在笔记本上,看谁写得又对又快。

板书:()饼 ()其 新()

()落 ()咐 挑()

(学生写,略)

师:边巡视边笑着说:“有人在偷看,偷看课文可以,不要偷看同桌的,说不定他也是错的。”

(学生陆续写好并举手)

师:请第一名的上来写第一行,第二名的上来写第二行。

(师生一起批阅第一行词语)

师:完全正确奖励他一颗五角星,请写对的同学也奖励自己一颗五角星。请你们把这三个词语连起来再加个句号读一读。

生:糕饼尤其新鲜。

师:“尤其”相当于哪一个词的意思,看谁聪明。

生:非常

师:不是很准确。

生:特别

生:格外

师:对了,有“特别”、“格外”的意思。

(师生共同批阅第二行,批到“吩咐”一词,问写这词的同学。)

师:“吩咐”,我们两人谁可以吩咐谁?

生:老师,您可以吩咐我。

师:那在家里,谁可以吩咐谁啊?

生:爸爸妈妈

生:爷爷奶奶

生:外公外婆

师:那你可以吩咐谁啊?

生:我没人可以吩咐,在家里没人比我小。(众笑)

生:我在家里可以吩咐我的弟弟和妹妹。

(批到错词“挑捡”)

众生:错了!

师:错了?

众生:对了!(众笑)

师:到底是错了还是对了,别看我,去看你的书。

(看书后,师生共同改正“捡”为“拣”,重点区分两字的不同含义,随机进行了选取字填空的训练。)

师:请全对的同学奖自己一颗五个角的星——五角星,错一个的奖自己一颗三个角的星——三角形,错两个的有没有角啊。

师:这些词都出现在今天要学的这篇课文里,这篇文章的作者是琦君,原名潘希真···(略)

师:请你们自己把课文读一读,并想象摇桂花的情景,并试着用一个字概括。

(生自读课文,略)

师:这一场又一场的桂花雨给人留下一个什么样的印象呢?

生:美!

生:香!

生:乐!

师:谁愿意来读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生:小时候,我最喜欢桂花。

师:有一个字要读重音,你知道是哪个字吗?

生:“最”,再次读“小时候,我最喜欢桂花。桂花树不像梅花那么有姿态,笨笨拙拙的。不开花时,只是满树茂密的叶子;开花季节,也得仔细地从绿叶丛里找细花。桂花不与繁花斗艳,可是它的香气味儿真是迷人。”

师:满树的叶子好看吗?

生:不好看!

师:那满树光秃秃的好看?

生:好看!(被老师这么一追问,意识到前面说满树的叶子不好看的失误,连忙改口说“好看”。)

师:那作者为什么说满树的叶子不太好看?

生:太平淡了,全是叶子,要花搭配的才好看。

师:那你认为桂树的花好看吗?

生:不太好看,太小了!

师:那桂树这个不好,那个不好,就是什么好?

生:香气迷人!

师:请你再读这一自然段。

生:桂花树不像梅花那么有姿态,笨笨拙拙的。

师:嗯,不好看!

生:不开花时,只是满树茂密的叶子;

师:嗯,不好看!

生:开花季节,也得仔细地从绿叶丛里找细花。

师:嗯,不好看!

生:桂花不与繁花斗艳,可是它的香气味儿真是迷人。

师:嗯,这一点好!同学们,作者不直接写它好的地方,而是先写这个不好,那个不好,最后写就是这一点“香”好,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生:比较!突出!

生:衬托!

生:反衬!

师:对,这就是反衬。

(师请一女生再次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读毕。)

师:你读得真迷人!

师:接下来请你们自读二、三、四自然段,请读到表现香的句子用线画下来。

(生自读自悟)

生: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师:哪一个字突出了香?

生:浸

师:你浸在水里过吗?水看得见吗?

生:看得见

师:摸得着吗?

生:摸得着

师:那香味呢?看得见吗?

生:看不见

师:摸得着吗?

生:摸不着

师:感觉得到吗?

生:感觉不到。(惯性发生口误,众笑,生忙改口道“感觉得到”)

师:一个“浸”字,就把香味写得好像看得见、摸得着、感觉得到的东西,把无形的东西写得更真切了,这个字就用得好。

生: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师:哪个字体现了“乐”?

生:落

师:课文中有父亲体会到的香吗?

生齐:细细香风淡淡烟,竞收桂子庆丰年。儿童解得摇花乐,花雨缤纷入梦甜。

师:是啊,父亲把桂花的香、桂花的甜、桂花的美以及摇花的乐用一首诗表达出来了,请同学们再读这首诗,读出桂花的香、乐、甜、美。

(师生一起美美地把这首诗读了一遍。)

师:课文中除了讲父亲体会到的,还有母亲体会到的香吗?

生:以后我从外地回家,总要捧一大袋桂花给母亲。可是母亲常常说:“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

师:“外地”是什么意思?

(师趁机介绍作者由瞿溪迁往杭州的历史,并介绍杭州“满觉垅”的桂花闻名天下。)

师:你说杭州“满觉垅”的桂花不香吗?母亲为什么说比不过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

生:母亲爱自己的家乡,所以说比不过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香。

生:少了摇花的乐,所以说比不过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香。

生:儿子摇花乐,母亲看着儿子快乐,自己也快乐,全家人都沉浸在“乐”中,所以说外地的花再香也比不过家乡的花香。

师:她是不是比香气的浓和淡,她是比什么?

生:情的浓和淡

师:这是一种不同寻常的情,是什么情?

生:乡情

师: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他在哪里?

生:台湾

师:作者去了台湾就再也没有回来了,在这段日子里他的父亲母亲相继去世,你想一想作者写父亲母亲的有关句子是什么样表情?

生:泪流满面

师:想念家乡,又不能回去,这种忧伤就是——

生齐:乡愁

师生齐读:每到这时,我就会想起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那阵阵的桂花雨。

师:桂花雨让作者魂牵梦绕

板书“桂花还是故乡的香。”

师:请同学们把这句话抄在笔记本上,并想象一下,当你有一天离开了婺源,你会说什么?请你模仿这个句子“()还是故乡的()”再写两三句。

(生写师巡视,巡视的过程发现不妥的句子加以纠正,比如“砚台还是家乡的黑”不妥。)

(生一边汇报一边把自己写的内容板书在黑板上。)

师:桂花还是故乡的香。

生:茶还是故乡的浓。

生:梨还是故乡的甜。

生:月饼还是故乡的酥。

生:丝绸还是故乡的柔。

生:水还是故乡的清。

生:鱼还是故乡的肥。

生:山还是故乡的秀。

生:人还是故乡的亲。

生:月还是故乡的明。

(师生齐读以上编写的内容,台下一片赞叹声、掌声。)

师:看这就是一首小诗嘛,谁来为它取个题目。

生:家乡美

师:俗了

生:回忆

师:有点莫名其妙了

生:乡情

师:带了点淡淡的忧伤

生:乡愁

师:桂花雨,好香的雨啊。这香字当中,隐藏着作者童年时的美好回忆。但六十多岁了,作者还要写自己童年时的摇花乐,她要表达的是淡淡的乡愁。请记住这散文标题

生:桂花雨

师:让这阵阵桂花雨留在大家心底,也让这淡淡的乡愁留在大家心底。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请你们课后比较阅读有关表达乡情的文章,并想一想它们在思想上、情感上有什么不同。

 

一路花香

——我教学生读《桂花雨》

薛法根

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是文质兼美理白话文。借用一下“二八法则”,学生用心多读几 遍,一篇课文中大约 80%的内容都能读得懂,只有不足 20%的内容需要教师教。就一篇具体的课文而言,我坚持 3 个不教:学生已经懂的不教;学生能自己读懂的不教;教了学生还不懂的,暂时也不教。如此,真正需要教的内容就很精要,目标就很集中,就能有足够的时间组织学生静下心 来阅读、思考、体验、品味……否则,就课文内容讲课文内容,面面俱到,忽视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必然钝化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弱化学生对文本的深入思考与深度体验。

教学《桂花雨》,就是要教会学生怎么读散文。“怎么读”说到底就是“在课文的什么地方读到些什么”。

阅读散文,关键是能从“文”中读出“情”来,从缤纷的桂花雨中读出那淡淡的乡愁来。而四年级的学生一般关注的是课文的主要内容:爱花香,摇花乐,忆花雨,对其中 蕴涵的、弥散的怀乡思亲之情缺少自觉的情感体验;课文在原文的基础上进行了删改,“桂花,真叫我魂牵梦萦。”这个散文的文眼被无意中删去了;母亲、父亲用桂花供佛的情景也没有了;杭州满觉陇的描述也省略了…… 加之学生少有离乡别亲的思绪与情感积累,一时很难从5 个自然段中真切而自然地体悟到作者内心的丰富情感。如此,《桂花雨》的教学就是要教学生从浓浓的桂花香中体悟到淡淡的乡愁。

那么,课文的哪些地方值得 学生去静静地阅读、细细地体悟呢?我紧扣一个“香”字,在学生易错、易漏、易浅、易碎的地方,加以必要的点拨和引导。

在误读的地方纠正:课文的第一自然段,看似简单,却易误读。学生往往以为作者喜欢 桂花,就是喜欢笨拙的树、茂密的叶、细小的花以及迷人的香气,而不知道作者是用衬托的手法,突岀桂花唯一值得“我”喜欢的是迷人的花香。我在学生朗读时及时地作了 3 次插问:“树好看吗?”“叶好看吗?”“花好看吗?”以问促读,拨开迷雾见晴天,学生读得心里就透亮了。

在漏读的地方提示:课文多处写到了花香,学生也一读就懂,很容易“滑”过去,看不到语言文字丰富的意 蕴和独特的表现力。一个“浸”字,将无形的香气写得可感可触,通感之美;一个“沉浸”,将桂花的香味与心中 的甜美、浓郁的乡情写得鲜明生动。散文语言的魅力就 在于很寻常的字眼上,让学生在这些容易疏漏的地方 驻足欣赏、品味一番,渐渐地就能磨砺出敏锐的语感来。而散文的阅读与鉴赏,离不开对语言文字的揣摩功夫。

在浅读的地方深化:“外地的桂花再香,也比不得 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对这句话,学生大多能体 出母亲对家乡的思念之情。然而,“外地的桂花”如何之香?家乡的金桂为何最香?母亲何以说出这样的话?何以还能记得?……对这些问题学生都是不会想到的,也就不会读到作者的心里去,也就难以真切地体会 到作者挥之不去的乡愁了。于是,我补充了“外地”、补充了作者的“经历”、补充了写作的特定“时空”,学生就能从这个句子里读到平时读不到的韵味。散文阅读就是要在看似读懂了的地方读出深层的意蕴来!在碎读的地方粘连:散文的精髓是“形散而神不 散”。爱花香、摇花乐、忆花雨,写的始终是“桂花”,而“香”则是串起这些内容的一条红线。这样,再多的内容也不“散”了。

香一乐一甜一愁,从“香”中透露出的情思,最终都凝聚到一个“乡愁”上:再也闻不到故乡的桂花香,愁;再也尝不到故乡的摇花乐,愁;再也吃不到故 乡的桂花糕,愁;再也看不到故乡的桂花雨,愁……这样粘连,情就浓了,“神”就有了。阅读散文,就是要将那些看似毫无联系的、零散的“碎片”,黏合成一个具体、鲜明的形象,捕捉到一种弥散、隐秘的情感。这样的阅读,才切合散文阅读的特质。

阅读《桂花雨》的过程,就是教会学生阅读这样类散文的过程,读什么是“散”的,而怎么读却是“不散’ 的。散文的阅读教学,也要“形散而神不散”,才能一路花香!

分享到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非常感谢你的打赏,我们将继续提供更多优质内容,让我们一起创建更加美好的网络世界!

支付宝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