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搭建平台,创设真实情境。
整堂课都是以学生的活动为主线,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两次学习活动的提出,简洁明确,学生在活动中梳理信息,在活动中碰撞思考。创设的主题情境——一场跨越时空的读书论坛,在第四环节得到了生发与拓展。
片段一:化身叶文玲
生:在你的背后有一张练习纸,请你来把我们刚才梳理了这么多信息的要点整理一下,汇成一段话,等一下我们进行嘉宾的这种论坛的发言演讲好吗?
生:阅读中我获得了方法写作手法等明白了,阅读与作文的关系就是相当于根与冠,如果没有根就不可能长出叶,枝繁叶茂的树冠,就像没有阅读就不可能写出好文章,最后祝大家读得更多的书写出更好的文章,谢谢大家。
师:各位在座的听众你们有什么问题要跟叶文林进行互动的吗?你想跟叶文林有什么问题?有问题吗?他认为讲的太好了,我再请下面的老师有没有向你进行发问的,我们请一位老师。
台下老师:台下的读者们,台上的作家们大家好,很高兴能参加这样一场读书论坛,刚刚我也就听了这位叶文林作家的发言,只想为您点赞,同时我也有一个提问,我想问问你,请问你童年的读书经历对你长大以后成为这么棒的作家有怎样的影响或者作用?
生:我读很多书做了笔记之后就可以增强我的记忆力,还能能增强我的记忆力,让我好写出更好的文章。
台下老师:谢谢你的回答向你学习,希望你以后祝你成为一名很棒的作家,读更多的书。
生:谢谢。
三、搭建桥梁,整合人文主题。
若是整节课都在梳理信息,必定是枯燥无味的。何老师会在梳理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做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例如第二环节:对不求甚解展开思辨,引导学生思考赞同这种读书方式?对呈现出的作家经历信息进行思考,哪一步是最关键的?你处于哪一种读书阶段等等,由梳理信息,转化为对自身阅读体验的梳理。第四环节:写好发言稿既是对作家经历及读书方法的一次回顾与梳理,也是整合信息转化为“作家”的一次桥梁。
片段二:你处于哪一个阶段
我们继续看,那么这4个阶段你自我对照一下,你是属于哪一个阶段的?总不是读相应的的阶段,看看在什么地方。
生:我平时周一到周五我会读一些文艺书籍,然后到周六周天时间会多一点,我就会读小说上可以做一些笔记,可以细细品味它里面的内容知识。
师:也就说你是第三阶段跟第四阶段的结合。
生:我一般读书的时候时间不是太多,所以几乎把内容过一遍就差不多了。
师:其实你看这个很好,我可以做大量的多,因为确实现在咱们孩子身体有劲对不对?这也是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生:我一般也是第三阶段的,我作业很快就写完了,然后我会大把时间读书,但是我觉得那些书非常吸引我,所以我就看的速度非常快,你我想给王子阳和张可欣做个补充,我平常也是第三阶段的,然后因为我如果不是在读一些重要的书,我一般如果只是读课外的闲书的话,我一般会用第三阶段,但是我如果是读一些比较重要的书籍,我就就会用第四阶段的方法。
师:也就是说泛读跟精读结合起来,是这意思吗?何老师发现咱班同学了不起,都是在从第三阶段到第四阶段的不断的进阶的过程,何老师相信通过你们不懈的阅读,你们肯定成为一个小叶文玲的。
整堂课看下来,学生一直在老师的精妙设计之中,尤其第三部分多少有点浅尝辄止的味道,谈感受谈发现可引导学生谈得再深入一点。对于语文要素与梳理信息的呈现,是不可多得的好课,值得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