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复活》(节选)教学设计——超越苦难,回归本我-ag真人国际官网

《复活》节选:超越苦难,回归本我
选必上第三单元《复活》(节选)教学设计


导入——标题的含义

“复活”从字面上看指“死了又活过来”,一般指的是肉身的复活,这种形式的复活我们在影视剧恐怖片里屡见不鲜。

而今天我们将走进列夫·托尔斯泰的长篇小说《复活》,去认识另一种更为高级的复活类型——精神的、灵魂的复活,并从列夫·托尔斯泰笔下的主人公身上去感知美好人性的复归。


选读内容探究

1、聂赫留朵夫为什么去监狱探望玛丝洛娃?

明确:玛丝洛娃被赶出姑母家后,沦为妓女,无辜卷入一起谋财害命官司,在法庭上担任陪审员的聂赫留朵夫意外发现她。他感觉到自己的罪孽深重,是自己害玛丝洛娃落到这种境界,他决定赎罪。

2、对聂赫留朵夫赎罪的描写语句有哪些?你从中读出了什么?

明确:聂赫留朵夫赎罪心理有犹豫、有不坚定、有矛盾,也有最后的坚定。

3、留意聂赫留朵夫的几次对玛丝洛娃称呼的变化,反映了他什么样的心理?

明确:(1)隔栏初见——从“您”到“你”

(2)长凳交谈——从“你”到“您”

(3)讨要卢布——从“您”到“你”,到直呼“卡秋莎”

(4)结束告别——从“你”到“您”

4、找出玛丝洛娃看到聂赫留朵夫后的相关语句,说说她的心理变化。

明确:没认出的时候:

①谄媚:因为看出他是有钱人;

认出之后:

①意外,“您是怎么找到我的?”表明玛丝洛娃在此时此地见到聂赫留朵夫时稍感意外。

②怨恨,想起了聂赫留朵夫带给自己的那些痛苦经历,心头仍不能释怀。

③想办法利用聂赫留朵夫,弄点好处,她向聂赫留朵夫提出要十个卢布。

5、文中多次描写玛丝洛娃的外貌和神态,尤其关注“笑容”,表现出人物怎样的心理?

明确:她从衣衫上看出他是个有钱人,就嫣然一笑。p2

把她那张眼睛斜睨的笑盈盈的脸凑近铁栅栏。p3

她忽然瞟了他一眼,又嫌恶又妖媚又可怜地微微一笑。p43

她向他妖媚地笑了笑。p44

她又像刚才那样微微一笑。p53

她鄙夷不屑地——他有这样的感觉——微笑着说。p65

她说,做出一种要讨男人喜欢的媚笑。p76

明确:从玛丝洛娃的“笑”和眼神表情中可以看出,遭受了被抛弃、被侮辱、被伤害的经历之后,心灵的痛苦与生活的磨难,已经使她丧失了原本的善良纯朴、天真无邪。文中展现的是她堕落的时期,这时的她唯利是图,善于讨好献媚,工于心计,自私自利,且倔强无情。玛丝洛娃作为俄国下层群众的典型代表,她已经丧失了生命,失去了灵魂,对决心赎罪、帮助她觉醒的聂赫留朵夫充满了怀疑与不信任,对人生、对生活、对社会充满了厌恶。

图片


《复活》整本书阅读

1、整本书内容简介

小说主人公玛丝洛娃本是一个贵族地主家的养女,她被主人的侄子、贵族青年聂赫留朵夫公爵诱奸后遭到遗弃。由此陷入了苦难的生活,她怀着身孕被主人赶走,四处漂泊,沦为妓女达7年之久。后来她被人诬陷谋财害命而被捕入狱。

十年后,聂赫留朵夫以陪审员的身份出庭审理玛丝洛娃的案件,他认出了被告就是十年前被他遗弃的玛丝洛娃,他的良心受到了谴责。为了给自己的灵魂赎罪,他四处奔走为她减刑。

当所有的努力都无效时,玛丝洛娃被押送去西伯利亚,聂赫留朵夫与她同行。途中,传来了玛丝洛娃减刑的通知,苦役改为流放。这时的玛丝洛娃尽管还爱着聂赫留朵夫,但为了他的前途,拒绝了他的求婚,与政治犯西蒙结合。这两个主人公的经历,表现了他们在精神上和道德上的复活。

2、聂赫留朵夫的思想变化三阶段

第一阶段是纯洁善良、追求理想的阶段。这时他健康、真诚、充实、崇高,乐于为一切美好的事业而献身。真挚地爱着玛丝洛娃。那时的爱是纯洁美好的。

第二阶段是放纵情欲,走向堕落。进入军队,踏上社会后,聂赫留朵夫变得猥琐、低下、空虚、渺小。他诱骗了玛丝洛娃,之后给了她一笔钱。这种做法是兽性的表现,更是对纯洁的爱的侮辱,但那时他无法控制自己,导致了一个女人的悲剧。

第三阶段是从忏悔走向复活。法庭审判之后,他内心痛苦,认清了自己虚伪可耻的面目,决心悔过自新。在他忏悔的过程中,通过对他的所见所闻,揭露和批判了沙皇俄国社会的腐败和黑暗。批判了沙俄专制的国家制度,揭露了政府机关的黑暗和官吏的残暴。

3、玛丝洛娃的复活历程和意义

(1)人生三阶段:①天真美好的单纯少女; ②遭受凌辱,自暴自弃的风尘女子;③宽恕复活,重获新生。

(2)典型意义:玛丝洛娃反映了下层人民的纯洁、善良和自尊,也体现出不合理的社会对他们的残酷迫害。爱和宽恕唤醒了她心中尚存的善良与仁爱,玛丝洛娃最终实现了肉体与精神的双重复活。她的“复活”代表着人性与尊严的回归。

图片


“复活”与托尔斯泰

1、冯友兰:人生的四个境界

自然境界:一个人做事可能只是顺着本能或者是社会的风俗习惯,如同小孩和原始人那样他做他所做的事并无觉解,或者不甚觉解,这样他做的事对于他就没有意义,或者很少意义,这种人生境界,就是自然境界。

功利境界:一个人可能意识到他自己,为自己而做各种事情,这并不意味着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他可以做一些后果有利他人但动机则是利己,所做的事对他都有功利的意义,这种人生境界就是功利境界。

道德境界:有的人意识到社会的存在,自己是社会的一员,社会是个整体,他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有这种觉解,他就会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情,所做的事情都是符合严格的道德意义的道德行为,所做的各种事情的都有道德的意义,这种人生境界就是道德境界。

天地境界:一个人可能了解到超乎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即宇宙。它不仅是社会的一员也是宇宙的一员,他是社会组织的公民,也是孟子说的“天民”。又可以叫做哲学境界,因为只有通过哲学,获得对宇宙的某些了解,才能达到天地境界。生活于道德境界的人是贤人,生活于天地境界的人是圣人。

2、托尔斯泰的矛盾

他活着的时候,拥有财富、地位、名誉,最后自己却孤独地病死在一个无名的火车站。

他生前被誉为俄国文学大师,死后的坟墓却是最不起眼的小土丘。

他是俄国的世袭贵族,却能放弃阶级观念,站在农民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并为争取农民的权益做出自己的努力。

3、托尔斯泰的经历

1847年退学后,他回到故乡在自己领地进行农奴制度改革的尝试;

1851—1854年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

1854—1855年参加克里米亚战争;

1855年11月到彼得堡进入文学界,创作了诸多文学巨作;

1910年11月病逝,享年82岁。

4、托尔斯泰的选择

(1)托尔斯泰主义:这是俄国著名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的重要思想的结晶。一方面,它体现为对现实的无情批判;另一方面,它宣扬了赎罪、拯救灵魂、禁欲主义、“不以暴力抗恶”“道德自我完善”等观点,宣扬一种属于托尔斯泰自己的宗教“博爱”思想,因此人们称之为“托尔斯泰主义”。

(2)托尔斯泰的人生选择

在19世纪80年代之后,托尔斯泰就已经形成了不以暴力抗恶,道德上自我完善以及放弃私有财产为核心的托尔斯泰主义。托尔斯泰是一位道德高尚的而且意志坚定的老人,真正让他痛苦的根源并不是家庭矛盾,而是他理想的信念与悲观的现实主义发生碰撞之后,导致他的世界观崩塌,所以他才会在83岁这一年选择弃家出走!


拓展延伸

当代生活中,还有托尔斯泰似的选择吗?

新东方的创始人俞敏洪首次透露了自己的财产分配计划:“除了必要的家庭开支,我打算将剩下的财产留给我的母校北京大学和新东方慈善基金会,以支持农村地区孩子的教育事业发展。”

分享到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非常感谢你的打赏,我们将继续提供更多优质内容,让我们一起创建更加美好的网络世界!

支付宝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