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导入,《故乡的春天》作文展示,燕子,太阳,这篇文章写的很好,但是缺乏真情。导入汪曾祺的文章,王安忆评价汪曾祺。
景——情
图片
2.学生读课文,教师配乐。思考:昆明的雨有什么特点?作者在雨中的昆明城里看到了哪些景物?
生: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
生:仙人掌,菌子,杨梅,缅桂花,……
图片
3.每一组选一个景物,讨论一下,品读。
生:缅桂花。读。
师:昆明的缅桂花有什么不同?
生:思念。香味像兰花。
师:汪老文字有什么特点?淡而有味。
师:映绿了,有没有画面感?
生:茂盛,生机勃勃。
生:仙人掌。读。倒挂,生命力强,明亮,丰满。倒挂,开花。
师:一起读读。“我确实亲眼见过”……
4.昆明的人呢?
生:卖杨梅的小女孩。
师:服装。活力。
生:房东,养女,
图片
5.理解文章的情感,在文中找出表达他情感的词或句。
生:乡愁,
生结合背景,说乡愁。
生:我想念昆明的雨。
师:想念昆明雨里的什么?
生:想念昆明雨中的景色,食物……
生:想念雨中场景。
师结合“四十年前”说背景,昆明,第二故乡。学生说乡愁。
读ppt上第二自然段。结论性的评价语句。
6.课堂上展示课前写的诗歌。学生读自己的诗歌。
评:
这篇文章考验着每个语文老师的教学功力。解读文本,语言品读,内容取舍,课堂设计,教学节奏……
敬佩每一个上这篇散文的老师。向他们学习。
这篇文章的解读很多,见仁见智。怎样引导学生进入作者独特的个性化的语言文字去和作者深厚复杂的情感碰撞,是课堂教学最关键的。
“淡而有味”的文章,教学却必须“浓而有味”。
浓,要沉浸在他淡淡的语言中去。有味,则是要细细地读出其中感情。
荣维东老师的《文本解读实用课程》中指出:“语文教学就是应该着眼于字词句,沉入文本,深刻剖析文本与作者的写作意图,获得教者与读者的独特体验。”处在课改背景下,无论怎样教学,我们都要让教学扎根于文本语言,让学生真实感受文字的独特魅力。曹勇军老师在《语文的表情与眼光》一书里说:“一个语文老师的看家本领也许就是:把字词句篇的知识巧妙地藏在听说读写合理的流程中,通过外显的、知识的、操作的手段以推动内隐的、精神的、人格的发展。语文老师手中抓的永远是字词句篇,玩的永远是听说读写,眼睛盯的永远是前方不断逼近的文本的意义,完成从‘言’到‘意’、从‘能指’到‘所指’的构建和超越。”
汪曾祺说:“我非常重视语言,也许我把语言的重要性推到了极致。我认为语言不只是形式,本身便是内容。语言与思想同时存在,不可剥离。语言不仅所谓‘载体’,它是作品的本身。一篇作品的每一句话,都浸透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要让学生从字里行间体会到作者“看似随便的苦心经营”。
这是重点,也是难点。
淡语浓情,有味人世,这是需要学生真实地充分地和作者语言发生共鸣和碰撞的。教学要跨越这座山,教师非下苦功不可。一定要让学生充分浸润汪老的语言文字,而不是标签式的掠过,贴几个概念词和背景材料。感情,隐在文字中。
如何促使学生主动地投入到语文学习过程,更好地完成对文本的有效阐发、挖掘和共鸣,最终完成语文知识意义的建构的任务?确实很难!尤其面对汪老这样的语言高手。
我们自己,首先要成为汪曾祺散文的知音。这很难,又必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