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领读人郑博文,现就读于机关中学七年级三班。今天我为大家带来的作品是《朝花夕拾》之《琐记》。
《琐记》介绍了鲁迅先生冲破封建束缚,为追求新知识,离家求学至出国留学的一段生活经历。文章从作者切身感受出发,写出了进化论及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对进步青年的影响。
文章的开头,是讲一位姓衍的太太,她对别家的孩子很宽容,无论他们闹出什么乱子来,也决不去告诉各人的父母,因此小孩们都喜欢去她家,刚开始我还觉得她很和蔼,可渐渐就觉得有问题了,她总是怂恿孩子们干坏事,事后又充当“老好人”的一个角色,简单的说就是“虚伪”。比如,她怂恿孩子们冬天里去吃水缸里结的冰,那可是在农村,一个水缸常年不打扫该有多脏啊!她却笑着说,“好,再吃一块。我记着,看谁吃得多。”她还鼓励孩子们比赛“打旋子”,还从旁计着数,但当她看到孩子的大人出来时,马上就会变换口吻说道,“你看,不是跌倒了么?不听我的话。我叫你们不要旋,不要旋……”到这里,她的形象在我心中已经大打折扣。
与她相反的是沈四太太,当她看到孩子们吃冰,就及时阻止。因为声音被母亲听到,孩子们都被骂了一通。表面上看,衍太太心胸宽大,懂得保护小孩的自尊心,会替别人保守秘密,而沈四太太就显得有些大惊小怪。但是,吃冰对人的害处和打旋子的危险性远远大于衍太太的“热心”,沈四太太虽然方法欠妥,但是它是真心为孩子们着想。
当孩子们跌倒了,向母亲寻求帮助时,往往是一顿臭骂,但是衍太太绝不埋怨,立刻给孩子们上药。从表面上看,孩子们的母亲心狠异常,但是衍太太却是和蔼可亲,孰不知,母亲的狠心是要让孩子们记住这个教训,下次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然而衍太太的不厌其烦,宽容大度,是对孩子们的一种放纵,是真正的不关心。
大约此后不到一月,就听到一种流言,说作者已经偷了家里的东西去变卖了,这实在使他觉得有如掉在冷水里。流言的来源,作者是明白的,倘是现在,只要有地方发表,他总要骂出流言家的狐狸尾巴来,但那时太年青,一遇流言,便连自己也仿佛觉得真是犯了罪,怕遇见人们的眼睛,怕受到母亲的爱抚。好。那么,走罢!
鲁迅离开家乡的原因就是躲避流言、重伤和寻找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一类人。
图片
那时为全城所笑骂的是一个开得不久的学校,叫做中西学堂,汉文之外,又教些洋文和算学。然而已经成为众矢之的了;熟读圣贤书的秀才们,还集了《四书》的句子,做一篇八股来嘲诮它,这名文便即传遍了全城,人人当作有趣的话柄。….。以后可忘却了,大概也和现今的国粹保存大家的议论差不多。但作者对于这中西学堂,却也不满足,因为那里面只教汉文、算学、英文和法文。
中西学堂对西方先进技术文化传统政治制度等内容一概不涉及。鲁迅在此没有找到救治中国的药方,只有再次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这里成为“众矢之的”是因为封建旧思想的根深蒂固,人们对新思想的不了解、不认同。
鲁迅也曾经有过一个很不平安的时期。那是第二年,听说学校就要裁撤了。待到开学时,煤矿那面却已将原先的技师辞退,换了一个不甚了然的人了。于是不到一年,就连煤在那里也不甚了然起来,终于是所得的煤,只能供烧那两架抽水机之用,就是抽了水掘煤,掘出煤来抽水,结一笔出入两清的账。既然开矿无利,矿路学堂自然也就无须乎开了。到第三年下矿洞去看的时候,情形实在是凄凉。
这里描述了江南水师学堂和矿务铁路学堂的种种弊端及衰落和求知的艰难,批评了洋务派办学的“乌烟瘴气”。
毕业,自然大家都盼望的,但一到毕业,却又有些爽然若失。爬上天空二十丈和钻下地面二十丈,结果还是一无所能,学问是“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了。所余的还只有一条路:到外国去。
临到最后的文章末尾,鲁迅先生写到了去日本留学的事情,四个中国的留学生要去日本留学,文章的最有趣之处便在此了。一些前年去日本留过学的前辈特意指教了关于“袜”和“钱”的经验,不成想,这些让新留学生们纷纷遵命的经验,到了日本,简直是一堆废话,没有一点可用之处,也由此可见中国人当时对一些外国事物的误解和一些理想主意的存在。
总而言之,《琐记》虽提名为琐记,但却颇能展现那个时代社会的一个缩影。文章很好地显示了当时社会的一些现象,是一篇很好的回忆性散文。
我的领读到此结束,欢迎您继续关注ag旗舰厅官方网站的下一期领读《朝花夕拾》之《藤野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