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作者: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山东济南人,南宋大词人,是我国历史上一位值得纪念的民族英雄,也是最负盛名的伟大词人之一。辛弃疾与苏轼齐名,世称“苏辛”。著有《稼轩长短句》,《南渡录》二卷,《窃愤录》一卷等。
辛弃疾词风:辛词艺术风格以豪放为主,不拘一格,沉郁、明快、激励、妩媚兼而 有之。作词不为格律所拘束,语言多有创新,善于熔铸经史诗文乃至民间口语入词,使词体散文化,丰富了词的表现力,大大地发展了宋词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
词文 | 翻译 | 重点赏析 |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 喝醉时,我挑亮油灯,细看宝剑。梦里醒来,听见号角声在各个军营中响起。 | “醉里”点明酒醉之中,“挑灯看剑”写动作神态,表现词人杀敌报国的迫切愿望。“吹角连营”表现士气的高涨、军心的振奋。描绘了一幕词人曾经历过而今已失去的军旅生活场景。“醉里挑灯看剑”一句有三层意思:“看剑”表示雄心,“挑灯”点出时间,醉里还挑灯看剑是写念念不忘报国。 |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 军营里兵士们分吃烤熟的牛肉。各种乐器合奏出雄壮悲凉的军歌。肃杀的深秋,我站在疆场上大阅兵。 | “八百里”“五十弦”与“吹角连营”相照应,营造出了雄浑阔大的意境。“塞外声”指悲壮粗犷的战歌,衬托出了军容的威严和气氛的肃穆。“点兵”二字透露出战斗即将开始,“秋”点明了季节,烘托了出征前肃杀的气氛,隐含着词人仍企羡军中生活,渴望再有机会从军杀敌,建功立业的愿望。 |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 战马像的卢马那样飞跃驰骋,弓箭声像惊雷那样令人心惊。 | 下片写投入战斗的惊险场面。夸张的修辞,马快弦急说明战斗的激烈和顺利,刻画了一个杀敌报国、冲锋陷阵的英雄形象。 |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 我很希望能完成收复中原、统一国家的伟业,赢得生前死后的一世英名。 | “天下事”在这里指收复北方的国家大事。表现了词人渴望率师北伐,统一南北的美好愿望,也充分表达了词人的爱国激情和雄心壮志。 |
可怜白发生! | 可惜,我壮志未酬,却已经满头白发,空怀一腔报国情无人赏识啊! | “可怜”这里指可惜,笔锋陡转,使感情一落千丈,尽吐词人壮志难酬的无限感慨。一方面表明了前面所描述的年轻时的经历只是一种追忆;另一方面说明了词人已年近半百,两鬓染霜,理想难以实现,表达了词人壮志不遂的抑郁、愤慨之情。 |
【课内探究】
1.词人通过哪四个片段写边塞的军旅生活?
【答案】片段一:军营中接连响起雄壮的号角声。表现出军营中紧张的气氛。
片段二:写与一起出生入死的将士们在营中分吃牛肉。表现出将士们的豪迈。
片段三:写边塞特有的音乐声。表现出征战沙场的悲壮。
片段四:写作者在训练场上阅兵。预示着激战即将开始。
2.“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怎么解释?其作用是什么?
【答案】在大醉后,拨亮油灯,抽剑抚摩观看,一觉醒来,只听到营地里嘹亮的军号声。渲染了浓厚的战斗气氛,表达了词人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
3.“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是从哪几方面来描写军营生活的?从中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和精神?有什么作用?
【答案】从军中用餐、演奏军乐、检阅军队三个方面具体描写了军营生活。表现了词人豪迈的情怀和乐观的精神。内容上:既展示出一幅壮阔的画面,又渲染了悲壮的气氛;思想上:表露出作者壮心不已和杀敌报国的昂扬斗志。
4.上阕描绘的是什么生活?具体写了哪些情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上阕描述军旅生活。具体写了看剑,闻号,分炙,奏乐,点兵等生活情景。 表达了作者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
5.“马做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描写了怎样的场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在谴词造句上有什么特点(即写作上用了什么修辞) ?
【答案】描写了想象中的战斗场面,前句写骑马驰骋,后句写弯弓射箭,从形象(视觉)和声音(听觉)两个方面,抓住特点,极其概括而生动地写出战斗的激烈紧张。表达了自己能够驰骋沙场而冲锋陷阵的强烈愿望和战斗激情。上句用典,下句夸张,用对偶的形式,句式工整,含义丰富。
6.“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有什么深刻含义?
【答案】写了自己凯旋而归,了却心愿的快感,表达自己恢复中原的壮志,使词的感情上升到了最高点。
【真题回顾】
1.本词作者是 (朝代)爱国词人辛弃疾。词中的“天下事”是指 。
【答案】南宋 收复中原,统一天下的大业
【解析】辛弃疾是南宋著名的词人,君王天下事是统一国家的大业,此特指恢复中原事。
2.这首词,从题材上看是写 ;从思想感情上看表达的是 ;从语言风格上看是 。所以,词作者在题目中称之为“壮词”,十分妥帖。
【答案】军旅生活(军营生活、战斗场面)为国立功的雄心壮志(爱国激情、雄壮、悲壮、壮志难酬)
刚健(豪放壮美、壮丽)
【解析】一问,读懂词句是作答的关键。如“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几句明显是写军旅生活。二问,从“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等直抒胸臆的句子中,可分析出词人有为国立功的雄心壮志。从“可怜白发生”一句可分析出作者壮志难酬的郁闷。三问,可分析具体词句。如“八百里分磨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有声有色地描绘了沙场点兵的壮盛军容。下片“马作的卢飞快”两句写自己希望能够驰骋沙场,冲锋陷阵。写得酣畅淋漓,大气磅礴,充分反映了豪放派刚健壮美的风格。
3.下列对本词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承接上阕的“沙场秋点兵”,下阕一开始就给人大气磅礴的感觉。“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将军率领铁骑,风驰电掣般奔赴前线,弓弦雷鸣,万箭齐发。
b.这是一场反击战。一战获胜,大功告成,既“了却君王天下事”,又“赢得生前身后名”,确实壮哉!
c.本词的确够得上是“壮词”,但主人公立下这样的功绩,也耗费了自己的青春,想想青春已逝,不禁发出“可怜白发生”的感叹,豪壮中隐隐露出一丝伤感。
d.这首词布局独特。“醉里挑灯看剑”一句,突然发端,接踵而来的是闻角梦回、连营分炙、沙场点兵、克敌制胜,有如鹰隼突起,凌空直上。而当翱翔天际之时,陡然下跌,发出了“可怜白发生”的喟叹,使读者不能不为作者的壮志难酬洒下同情的泪。
【答案】c
【解析】词中所写的壮举,并非现实,不过是词人的理想而已。
4.下列对本词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这首词上片描写军旅生活,下片前四句描写战斗场面,充分表达了作者的爱国激情和雄心壮志。
b.“沙场秋点兵”五个字紧凑有力,渲染出战争浓烈的氛围.一个“秋”字更给整个场面增添了肃杀之气。
c.“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表现了词人渴望实现抗金大业的理想,也表现出他对君王因忧愁国事而生出白发所产生的怜惜之情。
d.这首同意境开阔,在内容上能把个人命运和国家民族命运联系起来,表现出慷慨纵横、自由奔放的艺术风格。
【答案】c
【解析】“可怜白发生”词人是说的自己,不是君王。
5.对《破阵子》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梦回”应该理解为“梦中回到”。
b.写作顺序是“现实——梦境——现实”显示了作者在艺术上的独创精神。
c.词作揭示了理想与现实、希望与失望之间的矛盾。
d.词作表现了词人壮志未酬、报国无路的悲愤之情。
【答案】a
【解析】“梦回这里指梦醒的意思,a选项理解错误。
6.对《破阵子》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首词,从题材上看是写雄健勇猛的军营生活场景,从思想感情上看表达的是为国立功的雄心壮志,从语言风格上看是豪放壮美的,故将其称之为“壮词”十分妥帖。
b. 上片描写的都是作者曾经经历过而今天已失去的军旅生活情景,是作者热爱的生活和抹不掉的记忆.这些表明,被迫退隐的作者仍渴望再有机会从军杀敌、建立功业。
c. 由下片描写的内容来看,作者的最高理想便是赢得生前的功勋、身后的美名,这些显得非常功利庸俗,对此我们应持批判的态度。
d. “可怜白发生”,表明自己年纪已大,恐怕没机会实现抗敌救国的理想了,体现出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抑郁、愤慨之情.“可怜”二字使整首词的风格由雄壮变得悲壮。
【答案】c
【解析】作者的最高理想是为朝廷完成北伐金人、收复失地的大业,是积极向上的,表达出强烈的爱国激情;“赢得生前身后名”有其思想认识方面的时代局限性,但这也是封建文人人生价值的体现,故不应批判。
7.虚实结合是这首词最突出的写法。词中除了“醉里挑灯看剑”外,请你找出另外一句实写的句子。
【答案】可怜白发生
【解析】本词有实写,有虚写,答题时要看清题目的要求。“可怜白发生”属于实写自己英雄已老,壮志未酬。
8.这首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抒发了词人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同时)也表达了词人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痛苦和愤慨(一腔悲愤)之情。
【解析】本题考察分析诗歌的思想主旨。解答本题要整体阅读诗歌,回忆老师在课堂时的讲解,再结合自己的理解去解读诗歌的内容和主旨。
9.请赏析“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的表达效果。
【答案】示例:作者运用刘备与的卢马的典故以及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描绘了紧张激烈的战斗场面,表达了自己希望驰骋沙场、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
【解析】赏析这句词可从句子的修辞(比喻、夸张)、表现手法(用典、视觉和听觉)、词句的内容及作者的情感人手。辛弃疾的这首投赠之作自称“壮词”,全篇以“壮”语贯串始终。作者根据他三十年前抗金的战斗经历和他矢志恢复中原的理想,适用浪漫主义手法,在词里描绘了一个幻想中雄壮的兵营生活画面。首句“醉里挑灯看剑”形象地显示出杀敌的壮志。“梦回”以后,写绵延的兵营中响起了号角声、军乐声,战旗飘扬,兵士饱餐,这一切有声有色地描绘了沙场点兵的壮盛军客。下片“马作的卢飞快”两句写自己希望能够驰骋沙场,冲锋陷阵。想象着实现“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壮志。然而现实却是“可怜白发生”,为壮志难酬表示极大愤慨。前九句写得酣畅淋漓,反衬了这一句的分量,正是对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的有力批判。
10.赏析句子“醉里挑灯看剑”。
【答案】动作描写(神态、细节描写) , 写出词人在夜里酒醉后挑亮灯芯观看宝剑,表达词人渴望早日奔赴杀敌战场的急切心情。
【解析】此题可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来分析这一词句。 作者满怀家国之愁,在友人纵谈离去之后,借酒浇愁愁更愁,他拨亮油灯,抽出宝剑,醉眼朦胧中,恍惚回到当年战斗的情境。“挑灯”:拨动油灯的灯心,使灯火明亮。“看剑”:久久地端详着曾伴随自己征战杀敌的宝剑,渴望着重上前线,挥师北伐。作者用这两处动作描写,抒犸了他梦寐以求、终生不变的抗敌救国的理想。
【对比探究】
1.
陇西行
(唐)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①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②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宋)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注】①貂锦:装备精良的精锐之师。这里指战士。②无定河:在陕西北部。
(1)《陇西行》中哪两个词表现了唐军将士忠勇敢战的气概和献身精神?
【答案】“誓扫”、“不顾” ,表现了 唐军将士忠勇敢战的气概和献身 精神。
【解析】唐军誓死杀敌,奋不顾身,但结果五千将士全部丧身“胡尘”。汉代羽林军穿锦衣貂裘,这里借指精锐部队。部队如此精良,战死者达五千之众,足见战斗之激烈和伤亡之惨重, 这种感情通过“誓死”和“不顾”充分表现了出来。
(2)《陇西行》和《破阵子》中都有“可怜”一词,其中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陇西行》中用“可怜”-词使现实与梦境、悲衰凄凉的枯骨 与年轻英俊的战士形成强烈的反差,表达了诗人对战死者及其家人的无限同情。《破阵子》 中用“可怜”-词打破词人想要收复失地、建功立业的美梦,抒发了词人对年华消逝的悲叹、壮志难酬的愤懑。
【解析】第一首诗中“可怜”句紧承前句,为题中之义: “犹是”句荡开笔,另辟新境。“无定河边骨”和“春闺梦里人” ,一边是现实, 一边是梦境;一边是悲哀凄凉的枯骨, 一边是年轻英俊的战士,虚实相对,荣枯迥异,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一个“可怜”,一个“犹是”,包含着多么深沉的感慨,凝聚了诗人对战死者及其家人的无限同情。第二首诗词末尾作者慨叹道:“可怜白发生!” 白发已生,而收复失地的理想成为泡影。想到自2徒有凌云壮志,而“报国欲死无战场”, 便只能在不眠之夜吃酒,只能在“醉里挑灯看剑”,只能在“梦”中驰逐沙场.快意-时。这处境,的确是“悲哀”的。
2.
【甲】凉州词①
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②。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乙】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宋)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 两文均用了夸张的表现手法,请选取其中一首,作简要分析。
【答案】示例一:《凉州词》中“ 古来征战几人回”一句运用夸张的手法写出战争的激烈残酷,表现将士们的英勇无畏。
示例二:《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两句运用夸张的手法描写惊险激烈的战斗场面,刻画了一个冲锋陷阵、英勇无比的英雄形象。
【解析】【甲】诗,“古来征战几人回”意思是从古至今征战的人有几个是活着回来的。运用了夸张的表现手法,突出了当时战争的激烈残酷,将士战胜艰难困苦的大无畏精神。【乙】诗,“马作的卢 飞快,弓如霹雳弦惊”意思是战马像的卢马那样跑得飞快,弓箭像惊雷一样震耳离弦。运用夸张修辞手法,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概括而又生动地再现了紧张激烈的战斗场面,刻画了词人冲锋陷阵,杀敌立功的英雄形象。
(2)同样的题材,请结合王翰与辛弃疾所处的时代分析他们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答案】分别写出时代特点和感情的不同。王翰身处盛唐,王诗虽然反映了战争的残酷,但是并不伤感,反映出将士们乐观豪迈、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这种豪放开朗的感情与盛唐强大的国势是分不开的。辛弃疾身处南宋,投降派把持朝政,朝廷腐败无能,人民生活水深火热,辛词抒发了他报国无门、壮志难酬、岁月虚度的悲愤心情。
【解析】结合诗歌的创作背景来理解。《凉州词》是“盛唐之音”的代表。王翰身处盛唐,虽然也写战争的残酷,但仍充满着乐观与豪迈,充盈着-股英雄气,而且这种豪迈气、旷达气及视死如归的英雄气,还是借战士的诙谑口吻表达出来的,这与盛唐强大的国势是分不开的。辛弃疾的这首词《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是作者失意闲居信州(今江西上饶)时所作。辛弃疾21岁时,就在家乡历城(今山东济南)参加了抗金起义。起义失败后,他回到南宋,当过许多地方的长官。他安定民生,训练军队,极力主张收复中原,却遭到排斥打击。后来,他长期不得任用,闲居近二十年。 此词通过对作者早年抗金部队豪壮的阵容和气概以及自己沙场生涯的追忆,表达了作者杀敌报国、收复失地的理想,抒发了壮志难酬、英雄迟暮的悲愤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