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知识点归类复习-ag真人国际官网

一、字

1、难读的字
淌(tǎnɡ) 溅(jiàn) 喃(nán)
2、难写的字
淌:左窄右宽,右部“尚”的上部是“”。
废:下面是“发”,不要少写了右上角的“丶”。
唉:左窄右宽,右下是个“矢”字。

熬:上大下小,左上是两横一竖加“万”字。

3、多音字
没  méi(没有)  mò(沉没)
宁  níng(宁静)  nìng(宁肯)
作  zuò(作业)  zuō(自作自受)
柏  bó(柏林)  bǎi(柏树)

假  jiǎ(真假)  jià(放假)

二、词
1、必须掌握的词

咆哮  惊慌  跌跌撞撞  书记  拥戴  沙哑  党员

呻吟  废话  吞没  猛然  搀扶  丈夫  渔夫  轰鸣

心惊肉跳  沉思  风暴  抱怨  倾听  探望  照顾

敲门  阴冷  宁静  脸蛋  自作自受  清新  湿淋淋

渔网  糟糕  倒霉  忧虑  后脑勺

2、近义词
咆哮~怒吼 惊慌~慌张 拥戴~爱戴
放肆~肆意 祭奠~祭祀 怒吼~怒号
抱怨~埋怨 严肃~严厉 忧虑~焦虑
照顾~照看 均匀~匀称 沉默~缄默
缓慢~迟缓 健壮~强壮 虚弱~衰弱
沉思~思考 奇特~奇异 平静~寂静
不假思索~脱口而出  心惊肉跳~胆战心惊

势不可当~势如破竹  跌跌撞撞~踉踉跄跄

3、反义词
黎明—黄昏 惊慌—镇静 沙哑—清脆
放肆—拘谨 痛苦—高兴 奇特—普通
温暖—寒冷 舒适—难受 安静—热闹
严肃—和蔼 潮湿—干燥 忧虑—放心
清新—浑浊 黧黑—白皙 缓慢—迅速
健壮—瘦弱 虚弱—强壮 平静—动静 
寂静—热闹 乱哄哄—静悄悄
不假思索—深思熟虑  势不可当—不堪一击 

跌跌撞撞—稳稳当当  指手画脚—规规矩矩

4、词语归类
①abac式词语:自作自受 自言自语
类似的词语:
自生自灭 一生一世 无声无息
②描写心理的词语:忐忑不安 心惊肉跳
类似的词语:
心急如焚 心花怒放 心猿意马
③描写人物外貌的词语:魁梧黧黑
类似的词语:
眉清目秀 冰清玉洁 明眸皓齿
④描写气势的词语:势不可当
类似的词语:
惊天动地 地动山摇 山崩地裂
⑤量词:
一群野马  一张破帆  一块围巾  一股海风
⑥动词:
揪出一个小伙子  拍击着海岸 
顾惜身体  举起马灯
⑦修饰词:
窄窄的木桥  乱哄哄的人们  痛苦地呻吟 

白茫茫的世界  波涛的轰鸣

三、日积月累:与生活有关的诗句

1、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唐]贺知章《回乡偶书》

2、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宋]杨万里《舟过安仁》

3、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唐]李煜《虞美人》

4、生活是苦辣酸甜的集合体,它里面既有“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的童真童趣,又有“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的诸多无奈,还有“春花秋月何时了,住事知多少”的不尽愁思。

理解词语的意思是考试中的一个常考考点,常见的考查形式有:

(1)根据句子的意思,写词语。

(2)联系上下文,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

四、佳句积累
1、比喻句
(1)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山洪比作一群受惊的野马,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洪水的凶猛。
(2)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老汉比作一座山,生动形象地突出了老支书的沉着、坚定的高大形象。
2、拟人句
(1)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这句话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洪水的肆虐。
(2)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这句话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洪水的凶恶。
3、精彩句
(1)屋外寒风呼啸,汹涌澎湃的海浪拍击着海岸,溅起一阵阵浪花。海上正起着风暴,外面又黑又冷,这间渔家的小屋里却温暖而舒适。
这句话运用对比的手法,描写了屋外和屋内的环境,突出地表现了桑娜一家的贫穷以及桑娜的勤劳。
(2)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这句话是对桑娜心理活动的描写,突出地表现了桑娜矛盾的内心活动。

五、考试热点

1、《桥》一课,比喻拟人句很多,考试时常以仿写的形式考查。

2、《穷人》一课,第9、24自然段常以课内阅读的形式考查。

3、《在柏林》一课,小说的结局出人意料,常以判断或选择的形式考查。

4、第四单元习作,《笔尖流出的故事》,续编故事要注意:
①故事要围绕主要人物展开。
②把故事写完整,情节尽可能吸引人。

③试着写出故事发生的环境,还可以写出人物的心理活动。

六、“1 x”阅读
推荐篇目:竹林的《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推荐理由:这篇文章讲述了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宝岛台湾与大陆虽然被台湾海峡所隔,但两岸同胞的血脉亲情是无法割断的,这种血脉亲情就是“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阅读方法:这篇文章可以和《桥》进行对比阅读。
二者虽然题目中都写了“桥”,但在表达的主题思想上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之处;同样是写“生命之桥”,但二者在表现手法上、语言特点方面也不尽相同。
12课《桥》1.课文题目“桥”既是指一座窄窄的木桥,它是人们面对洪水唯一的逃生通道;更是指老支书用自己的生命为群众架起的希望之桥。课文以“桥”为题,突出了老支书在危难时刻镇定自若、舍己为人 的崇高品质。

2.黎明时分,当洪水袭来时,村里的老支书冒着生命危险,公正无私地指挥一百多号人有序地走过木桥,最后却和自己的儿子被洪水卷走了。小说写了一位临危不乱、心系群众、先人后己、不徇私情的老支书,同时他还是一位父爱如山的好父亲。

3.“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这句话中从神态、语言、动作三方面刻画人物形象。

4.“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这里连用两个短句,突出了雨来势汹汹的特点,渲染了紧张、危险的环境气氛。

5.“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人们又疯了似的折回来。”这句话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洪水在路面上肆意奔流,疯狂肆虐的魔鬼形象。人们在灾难面前慌不择路

6.“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面!”这三者之间紧密联系,顺序不能颠倒。“桥窄!” 说明情况危急,是危机处理的前提。“排成一队,不要挤!”是危急情况下的撤离方式。“党员排在后面!”是撤离时的补充要求

7.为什么说老汉“像一座山”?既表现了老汉的威严,与人们在山洪爆发时的慌乱、惊慌失措形成鲜明的对比,又写出了老汉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这座“山”是人们获得生的希望的“靠山”。

8.课文为什么到最后才交代老汉与小伙子之间的关系?这样安排让人感到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发人深省,达到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老汉的不徇私情,父子二人英勇献身,最后的祭奠增强了故事的悲壮色彩。

 

13课《穷人》

1.《穷人》作者是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他的代表作品有《战争与和平》《复活》《安娜•卡列尼娜》,他被誉为“俄国文学泰斗”,高尔基曾经这样评价他“不认识托尔斯泰者,不可能认识俄罗斯。

2.《穷人》一文按照故事发展的顺序,以桑娜的心理活动为线索,写了渔夫妻子桑娜在邻居西蒙死后,不顾自己生活困难,主动收养她的两个孩子的故事,表现了穷人勤劳、善良,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同时也揭露了沙俄专制制度下穷人的悲惨生活。

3.文中省略号的作用:

①古老的钟发哑地敲了十下、十一下……始终不见丈夫回来。(表示数目的递增)

②“不,没有人!天啊,我为什么要这样做?……如今叫我怎么对他说呢?……”桑娜沉思着,久久地坐在床前。(表示桑娜心理活动断断续续、忐忑不安)

③“我?”桑娜脸色发白,说,“我嘛……缝缝补补……”(表示桑娜内心不安,心中还想着孩子的事,所以说话结结巴巴)

④“还好,总算活着回来啦。……我不在,你在家里做些什么呢?”(表示意思转折或语意跳跃)

4.解释词语。

汹涌澎湃:波涛翻滚的样子,形容声势浩大。心惊肉跳:形容担心祸患临头,非常害怕不安。忐忑不安:形容人心神不定的样子。

自作自受:自己做错了事情,自己承受不好的结果。

5.渔家的小屋“温暖而舒适”这一环境描写刻画了桑娜勤劳能干的人物形象。文中的环境描写包括对天气桑娜、西蒙两家生活境况的描写,表现了穷人的“穷”和生活的艰难。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 桑娜还是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抱回家抚养,更显出其善良的本质。可见:环境描写的作用是从侧面烘托出人物的美好品质。

 

第14课《在柏林》

1.《在柏林》作者为国小说家奥莱尔,是一篇微型小说(小小说)文章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背景, 讲述了一列从柏林驶出的火车上,一位在战争中失去三个儿子的老兵,在上战场前不得不将自己神志不清的妻子送去疯人院的事情,说明了侵略战争给被侵略国家人民带来苦难的同时,也给自己的人民造成了无尽的伤痛。不动声色的叙述包含着一股强大的悲愤力量,人们痛恨战争,热爱和平

2.“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这句话写出了战争的残酷健壮的男子大多上了战场或已战死,也为后文战争夺走老兵的三个儿子埋下伏笔,同时也反映了侵略别人的德国战争中伤亡巨大,预示着德国必然战败。

3.“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是因为老兵的话引起了大家深深的思考,人们被战争的罪恶深深震撼,悲哀的气氛也表达了人们对战争的愤慨

4.文章以“在柏林”为题,柏林是德国的首都,以此为背景主要是控诉德国战争狂给别侵略人民带来苦难的同时,也给本国人民造成了无尽的伤痛。

5.这篇文章以小姑娘的两次笑推动情节的发展,设置的悬念到文末才揭示,全文结构紧密、完整,情节一波三折。是微型小说的典范之作。

6.描写战争的古诗: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 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戚继光《马上作》

7.第二次世界大战(简称二战,亦可称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以大德意志帝国、大日本帝国、意大利王国三个法西斯轴心国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为另一方进行的第二次全球规模的战争。是人类历史

规模最大的世界战争。二战期间侵略我国的是日本,我国将 9 月 3 日确定为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

语文园地四

1.本单元三篇课文都是小说。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环境描写来反映生活生活的文学体裁。通过的学习,我们认识了的舍己为人的老支书、心地善良的桑娜、向往和平的老兵。

2.理解人物形象的方法:

①关注人物的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

②通过小说的情节感受人物;

③从环境描写中看人物形象。

3.“关云长温酒斩华雄”为了塑造关公的神勇,一是通过人物的语言和动作。二是运用侧面描写来烘托人物形象。朗读时要注意读得短促、有力,以显示人物的英雄气概。读文中虚写战斗的激烈,要注意读出气势,展现出众诸侯心中的恐惧,以衬托关公的神勇。

4.描写内心不安定的词语:忐忑不安、坐立难安、神不守舍、惶惶不安、犹豫不决、胆战心惊。

5.《回乡偶书》作者是唐朝诗人贺知章。

偶书:随便写的诗。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衰:减少。“鬓毛衰”从头发的稀疏变少,写出了离开家乡很久,已变老。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两句描写了诗人回到家乡遇到儿童的情景,表面是写儿童笑问,实际是写出了自己失落的哀情。

分享到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非常感谢你的打赏,我们将继续提供更多优质内容,让我们一起创建更加美好的网络世界!

支付宝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