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ag真人国际官网

文本分析:

本文讲的是作者童年时父亲和母亲对他的作品截然不同的评价以及两种评价对他产生的巨大影响和作者从中感悟到的爱。《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因此,对本课的教学,教师要着眼于学生的自我感悟,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本课的重点、难点是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说父亲和母亲两种不同的评价包含的都是爱。学生对于这一人文内涵的领悟,必须要在积累语言、理解语言的过程中加以实现。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要紧紧扣住单元主题,重点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抓住人物的语言、神态和动作的描写,感受“父母之爱”。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励、篇、誊”等7个生字,正确读写词语。

2.朗读课文,理解内容,明白父亲和母亲对巴迪的诗为什么有不同的看法。

3.揣摩描写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语句,体会作者是怎样逐渐理解父母两种不同评价中饱含的爱,感受爱的不同表达方式。

4.通过学习本文,使学生也能正确对待表扬与批评。

教学重点:

熟练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难点:

从父亲和母亲对孩子各自不同的评价中体会父母对孩子的爱;学会理解他人,正确认识他人对自己的爱。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出示小诗,以谈话的方式引出新课

导语:我们读了这首小诗,就会明白一个人的童年往往对他将来人生道路的成功起到很大的作用。的确如此,一个人能成为一个怎样的人,与他童年所受的教育是分不开的。不信,我们就到课文中去看一看。有一个叫巴迪的小朋友童年时就听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正是在这两种不同评价的共同作用下,他才最终取得了成功。

2.教师板书课题,引导学生朗读课题并质疑讨论。

思考:课题“‘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有什么特点?

预设:引导学生明确引号的用法以及课题中的一对反义词,指导学生读出其中包含的对比语气。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画生字新词。

2.教师检测学生字词预习情况。

(1)教师出示带拼音的字词卡片,指名认读。教师纠正字音,学生识记生字。

(2)学生识记多音字,区分形近字。

◆多音字示例:

◆形近字示例:

(3)学生将圈画的新词推荐给大家,给其他同学一些温馨的提示。

[腼腆]因害羞而举止不自然。如:第一次上台表演节目,她显得很腼腆。

[歧途]错误的道路。如:我们如果不接受老师的正确教导,就有可能误入歧途。

[一如既往]完全跟过去一样。如:即使小强经常犯错,但刘老师对他的关心一如既往。

[灵感]突然产生的富有创造性的思路、想法。如:看着眼前的情景,诗人突然有了灵感。

[源泉]泉源,比喻力量、知识、感情等的来源或产生的原因。如:生活是文学创作的源泉。

3.寻找“评价”:在文中圈画出与父母不同的评价相关的句子。

预设:紧扣课文题目,寻找相关语句是了解文章内容的重要方法之一。教师引导学生圈画,同桌间进行交流。依据相关语句,学生能大概了解两种不同评价的具体内容及其影响。

三、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学生默读课文,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1)教师引导学生找出文中提示时间的词语,想一想,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明确:课文是按照时间顺序来记叙的。有明显的依据,如七八岁的时候、几年后、这些年来。

(2)师生共同探讨文章按时间顺序来记叙有什么好处。

明确:采用这种方法,能使文章的层次同事件发展的过程基本一致,就容易把事件记叙得有头有尾,脉络清晰。

2.理清文章脉络,划分层次。

预设:我们在弄清楚文章记叙的顺序以后,可以以时间节点为依据来划分文章层次。从“七八岁的时候”“几年后”“这些年来”这些语句可以明显地看出应将文章分为三部分。

◆结构梳理:

第一部分(第1~14自然段):写“我”七八岁时写了第一首诗,却在父母那儿得到了截然不同的评价。

第二部分(第15自然段):写“我”几年后认识到父亲原先的评价是对的,受到母亲鼓励一直在写作,并且得到了父亲有限的肯定。

第三部分(第16~17自然段):写“我”成年后取得了成就,深感自己有慈祥的母亲和严厉的父亲是多么幸运。

3.教师指导学生读后思考并概括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明确:课文写了“我”(巴迪)小时候写了一首诗,母亲对此表示赞扬,父亲则对此提出了严厉的批评,“我”在这两种不同的评价中成长,最后成为一名大作家。

4.根据划分的层次朗读课文,教师小结。

小结:我们在阅读本文时学习了一种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的方法,即先理清文章的记叙顺序,然后弄清是分成几部分写的,每一部分写了什么,最后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是一种很实用的方法,同学们要善于把它运用到以后的学习中去。

5.教师引导学生品读“我”童年的故事,理解两种评价对“我”的影响。

过渡:母亲和父亲的评价影响了“我”的一生,“我”一开始理解这两种评价吗?后来理解了吗?“我”是怎样逐渐理解的呢?让我们继续共同探究吧!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下列问题:

①自读课文:默读第1~14自然段,分别找出母亲和父亲对巴迪的诗的不同评价。

②揣摩心理:找出描写巴迪心理变化的句子,分析产生变化的原因。

③启发思考:从巴迪父母的话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④交流感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父母不同的评价标准,感悟父母的评价虽然截然不同,但是都出自对巴迪的爱。

(1)品读描写母亲的句段,思考母亲的话对巴迪有怎样的影响。

“巴迪,真是你写的吗?多美的诗啊!精彩极了!”

①学生读句子,说一说自己的理解。

明确:“多美”和“精彩极了”是母亲对“我”的诗的赞美。

②教师示范朗读母亲的话,引导学生体会“?”和两个“!”的作用。

预设:教师引导学生从标点符号以及母亲的语言、表情、语气中读懂母亲发自内心的鼓励和赞扬。

③学生体验“我”听到母亲的表扬后的反应。

明确:听了母亲的表扬,“我”既腼腆又得意扬扬。“腼腆”是由于“我”第一次写诗,不知好与坏,有些不好意思;“得意扬扬”是“我”听到母亲对自己的夸奖和肯定所表现出的骄傲。

(2)品读描写巴迪心理活动的语句,感受巴迪迫不及待的心情。

整个下午我都怀着一种自豪感等待父亲回来。

将近七点钟的时候,我悄悄走进饭厅,满怀信心地把它放在餐桌父亲的位置上。

七点。七点一刻。七点半。父亲还没有回来。我实在等不及了。

①学生读句子,边读边体会“我”急切的心情。

②学生先组内讨论,再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并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

预设:教师读描写时间的句子,学生读描写巴迪的表现和心情的句子。感受作者采用时间词递进的方式产生的表达效果。

(3)品读描写父亲的句段,思考父亲的话对巴迪有怎样的影响。

过渡:快到八点的时候,父亲终于回来了。此刻巴迪的心里紧张极了,

父亲会怎样评价巴迪的诗呢?请同学们读一读描写父亲的态度和评价的句子。

①理解父亲对待巴迪的诗的态度。

“父亲开始读诗。”“诗只有十行,可我觉得他读了几个小时。”

明确:父亲看见了巴迪的诗,并没有盲目地评价,而是仔细地读,体现了父亲对巴迪要求严格。他要认真读后再发表看法,这与母亲的态度截然不同。

②教师指导学生读父亲的评价。

“我看这首诗糟糕透了。”“难道世界上糟糕的诗还不够多吗?”

预设:教师应指导学生读出严厉的语气,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这样读,体会父亲的严厉以及父爱与母爱不同的表达方式。

③教师引导学生体会巴迪听到父亲的评价后的反应。

“我的眼睛湿润了,头也沉重得抬不起来。”“我再也受不了了。我冲出饭厅,跑进自己的房间,扑到床上失声痛哭起来。”

明确:父亲的批评出乎“我”的意料,“我”没有想到父亲会这么严肃地批评“我”的作品,一点儿也不留情面。

交流示例:

师:对于来自母亲的赞扬和来自父亲的批评,作者的感受非常强烈,谁能把他内心的感受读出来?

生:对母亲赞扬的感受——自豪、兴奋,对父亲批评的感受——伤心透了。前者是热烈的语气,后者是低沉的语气。

(4)思考母亲和父亲为什么会给出截然不同的评价。

①小组内交流讨论母亲和父亲的评价有什么不同。

明确:母亲是为了鼓励巴迪,看重的是巴迪写诗的行为,所以她给了巴迪热情的鼓励——精彩极了。父亲看重的是这首诗的质量,所以他给了巴迪严厉的警告——糟糕透了。

②教师引导学生理解两种不同的评价中蕴含的不同的爱。

思考:父亲的爱和母亲的爱都对儿子的成长有利,那么是不是只要有一种爱就可以了?如果只有某一种爱,会不会出现不利的情况呢?那这两种爱的力量需要怎样理解呢?

预设:师生交流,感受父母的爱的不同表达方式。

6.阅读“后来的认识”,理解“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是作者成长的催化剂。

过渡:同学们所说的这些都是巴迪当时所不明白的,因为当时他才七八岁。随着岁月流逝,成年以后的巴迪又是如何理解这两种不同的评价的呢?

(1)自读自悟,小组交流。教师指导学生阅读。

阅读要求:

默读课文,画出最能表达作者新认识的语句,多读几遍。再想一想,把自己的感受与同学交流,也可以用提问题的形式,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或不懂的问题。先自己思考,再在小组内讨论。

(2)全班讨论,教师适时指导。

①在朗读中体会“我”的幸运体现在哪里,慈祥的母亲给了“我”什么,严厉的父亲给了“我”什么。

小组交流后明确:巴迪的幸运表现在他有个慈祥的母亲,还有个严厉的父亲。慈祥的母亲给了他极大的鼓励,使他在写作上有了力量和自信;父亲严厉的批评是一种防止他误入歧途的平衡力量,是一种警告和激励。在父母双方的共同影响下,巴迪终于写出了很多好的作品,取得了成功。

②理解“我”成长后认识到父母的爱。

a.父亲的评价与童年时有什么变化?“我”又有什么变化?

明确:父亲虽然严格要求巴迪,但也给了他一些自信,从“写得不怎么样,但也不是毫无希望”中可以体会出来。从“我”不再痛哭而是学着进行修改中,能看出未满十二岁的“我”已经变得谦虚了。

b.“我”为什么越来越体会到“我”当初是多么幸运?联系上下文,谈谈自己的体会。

明确:因为“我”拥有母亲慈祥的爱,它是“我”的灵感和创作的源泉;“我”又拥有父亲严厉的爱,时常提醒“我”不要骄傲、自满,使“我”不至于被一时的成功冲昏头脑,所以“我”体会到“当初是多么幸运”。

③教师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语句。

预设:在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时,教师要及时给予指导。当学生抓不住本质、理解不够深入或理解的角度不全面时,教师就需要用追问法将问题引向深处。

“精彩极了!”“糟糕透了!”“精彩极了!”“糟糕透了!”……它们像两股风不断地向我吹来。我谨慎地把握住我生活的小船,使它不被哪一股风刮倒。

明确:“两股风”,指赞扬的力量和批评的力量;“生活的小船”,指在社会中生存和发展。可联系句子来理解句意。来自母亲的赞赏激励自己在人生的道路上勇往直前,来自父亲的批评提醒自己不要在人生的道路上走错路。

(3)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两种不同的爱对我们成长的作用。

预设:在组织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一说父母的爱时,要引导学生举具体的事例有序地说一段话,适当地运用课文中学到的写作方法。比如运用人物的语言来推动情节发展,塑造人物形象;运用心理描写来表达人物的感受等。

教师小结:通过对课文内容的学习与领悟,我们知道了作者在很小的时候还不能完全理解父母不同教育方法的良苦用心。随着年龄的增长,他越来越能体会到父母不同的爱使他最终走向成功。老师相信你们也是幸运的,有了父母的爱,你们一定会更加勇敢、自信、坚强。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都要谨慎地把握住生活的小船,使它不因“精彩极了”而搁浅,也不因“糟糕透了”而倾覆。

四、指导写法,学以致用

1.组织学生自由读描写父母的动作、神态、语言的词句,体会情感。

预设:请学生边读边用笔画出描写父亲、母亲和“我”的动作、语言、神态的词句,并把理解或体会写出来。

2.小组讨论以写人为主的文章的阅读方法及写作方法。

明确:本文的作者抓住了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心理等进行描写,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情感。通过对不同时间人物的不同心理活动的描写来表现人物的变化的写作方法也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3.练习说话,活学活用。

取得成绩时,母亲常常会说:“精彩极了。”

沾沾自喜时,父亲皱着眉头说:“糟糕透了。”

时,母亲        说:“        ”

时,父亲        说:“        ”

教师小结:在阅读写人的文章时,我们可以抓住描写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的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情感。在写作时也可以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等去反映人物的思想,表达人物的情感。

五、课堂回顾,交流收获

1.教师总结本课时教学内容,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

小结:这节课上,大家不仅读懂了课文内容,还读懂了父母对你们的爱,真难得!的确,父亲的严厉也好,母亲的宽容也罢,都是出自对儿女的——爱。(板书:爱。)在父母的关爱下,我们健康成长。大家的表现都很不错,——————————————————————

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1)自由交流并积累学习方法。

(2)摘抄、积累文中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3)学会在生活中评价他人:当他人没有自信时,我们要用“精彩极了”之类的话鼓励他;当他人沾沾自喜时,我们要促使他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以使他能更上一层楼。

六、作业设计,巩固提高

1.小练笔:爸爸(妈妈),我懂得了!

要求:回忆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当时不理解,后来懂得了爸爸(妈妈)对自己的关爱。

2.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板书设计

 

 

教学重点片段实录

◆从重点句子中体会父母不同的评价蕴含的对孩子的爱(教学难点)

师:母亲对巴迪的诗的评价是——

生:精彩极了。

师:父亲对巴迪的诗的评价是——

生:糟糕透了。

师:父母的这两种不同的评价都是对巴迪的爱,你们从哪些句子中能体会到这种爱?

生:“母亲一念完那首诗,眼睛亮亮的,兴奋地嚷着……”我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了母亲为巴迪写诗而高兴,体现了母亲十分爱巴迪。

生:“他需要鼓励。”我从这句话体会到母亲非常爱巴迪。母亲希望给他力量,让他坚持写作。

师:那父亲的评价呢?是不是也是对巴迪的爱呢?

生:从“我看这首诗糟糕透了”这句话中,我能看出父亲很爱巴迪。父亲说巴迪的诗“糟糕透了”是因为母亲表扬了他,父亲怕他骄傲。

师:对了,父亲不想巴迪太骄傲,这也是爱的体现。这从巴迪多年以后的认识中可以看出来,文中相关的句子是哪一句呢?

生:第15自然段第一句:“几年后,当我再拿起那首诗……”这句话反映了巴迪多年后认识到父亲的评价中也有深深的爱。

师:谁还能结合巴迪的成长经历来说一说父母的不同评价都是对巴迪的爱?

生:第16自然段第三、四句话:“我有个慈祥的母亲……我还有个严厉的父亲……”直接说明了父母不同的评价对巴迪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生:从第16自然段最后两句:“一个作家……会把人引入歧途”中,我认识到如果巴迪的父母都赞美他的诗,可能不利于巴迪写作;如果巴迪的父母都批评他的诗,则可能让他失去信心。

师:如此看来,父母不同的评价的确都是对巴迪的爱,巴迪感到很庆幸。所以他说——

(学生齐读:我越来越体会到我当初是多么幸运。)

师:把这句话改为“我体会到我当初是多么幸运”好不好?

生:这样改不好。

师:为什么呢?谁能来说一说理由?

生:因为用上“越来越”表明巴迪以前不知道,慢慢长大了就知道的多些了。

师:的确是这样。巴迪对父母的评价有一个由不理解到理解的过程。我们读文章的时候就应该这样细细地揣摩。请同学们读一读最后一段话,用心体会巴迪的父母的两种不同的评价的作用。

(学生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师:读到这里,我们真正明白了父母的两个极端的评价都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

生:爱。

师:冷静地分析,完善自己的认识。让我们带着这种感情再来读读课文,想想你有哪些收获。

赏析:此教学片段比较好地实现了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从课文对父母的言行描写中体会到母亲的赞扬是一种宽容的爱;父亲的批评是一种严厉的爱;又从巴迪的成长过程的反思中(如“越来越”一句的品味)感悟到儿女体会父母的爱需要时间,需要经历。巴迪不是一开始就明白父亲的意图,从当初委屈的“痛哭”到感到自己是多么幸运,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总之,这些感悟都是在朗读课文、品味词句中得出的,体现了语文学科人文精神教育的特点,整堂课很有“语文味”。

教学反思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篇课文是一篇自读课文,课文的主要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比较接近,学生可以自行或在教师的引导下体会和领悟到作者的心理和感悟。因此,本节课中我重在让学生自读,对语言文字予以直接的理解和感悟。整节课都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教师只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虽然学生在理解父亲良苦用心的过程中花费时间较多,但学生最终能理解文本的内涵,不管是什么评价,方式不一样,但都是父母的爱。在不断反思总结的过程中,我相信今后的语文课堂会越来越精彩。

分享到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非常感谢你的打赏,我们将继续提供更多优质内容,让我们一起创建更加美好的网络世界!

支付宝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