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分析
遇见知伟大,忆起何可亲!萧红是幸运的,她认识了鲁迅。鲁迅逝世,萧红感遇,感恩,感伤;三年后,她写出了纪念鲁迅先生的作《回忆鲁迅先生》。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是统编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三课,是一篇自读课文。本单元是人物传记单元,所选人物都是历史上闪耀着熠熠星光的杰出者,他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为人类的发展及社会的进步做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如邓稼先、闻一多、鲁迅、孙权等。“本单元学习精读,要在通览全篇、了解大意的基础上,把握关键语句或段落,字斟句酌,揣摩品味其含义和表达的妙处。还要注意结合人物生平及其所处时代,透过细节描写,·把握人物特征,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因此,学习本课要求学生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并透过细节描写,把握人物形象,理解人物精神品质及作者感情,引导学生站在不同角度读人审世,丰满自我个性,树立健全人格。
《回忆鲁迅先生》的片断在内容上没有严格的逻辑顺序,甚至略显琐碎,但却在读者眼前呈现出一个血肉丰满、形神兼备的鲁迅形象。萧红以女性细腻成熟的笔调,采用散记的笔法,撷取日常生活中的碎片,加以整合,在看似散漫的素描中画出鲁迅富有人情味的一面。这篇散文贯穿着作者对鲁迅深刻质朴的感情,这种感情并不喷涌而发,而是随着细节的展开舒缓地散发出来。鲁迅于萧红是思想上、创作上、生活上的良师益友,是文兄,是师长,甚至是父亲。萧红在文中渗透了对鲁迅及其一家人的思念之情,展示了鲁迅生活化的一面,让读者感悟,鲁迅是伟人,也是凡人。
可以说萧红摆脱了权威视角下作为“民族魂”的鲁迅那些诸如“斗士” “战士” “导师”等固有称谓的制约和干扰,转而以个人化的叙述视角,让读者能够更加轻松地走近生活中的鲁迅,接近真实的鲁迅,从而触摸到一个性格丰满、可爱可亲的鲁迅。读懂鲁迅是人,是伟人,也是真切的凡人。他具有普通人的心态和生活情趣,幽默风趣,会和年轻人开童心未泯的玩笑;他食人间烟火,珍视亲情友情、乐享天伦。正如鲁迅在《答客诮》中所说:“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这才是真实的鲁迅,伟大而又平凡。
教学目标
1 ·自主阅读课文,梳理文章内容,并思考批注中提出的问题。
2.把握鲁迅先生的形象特征及其精神品质,理解作者的情感。
3.品味课文语言细腻的特点,赏析细节描写,品味其妙处。
4.学习鲁迅先生克己待人、关爱亲人、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精神;感受伟人鲁迅先生日常生活中平易温和的一面:获得成长的力量,做一个精神丰富、人格丰满的人。
教学重点
梳理文章内容,把握鲁迅先生的形象特征和精神品质。
教学难点
品读细节描写,理解鲁迅先生丰富而细膩的感情世界,理解作者的情感。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语:
郁达夫曾说:“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虽然有了伟大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拜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圄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团 “鲁迅精神不仅在下一个百年有其不可磨灭的价值,在下一个千年里也将愈加显现其理性的光芒。”〔5〕今天我们跟着萧红一起回忆鲁迅先生,走进鲁迅先生的日常生活,近距离接触鲁迅,重新认识鲁迅。
一、初识萧红——幸运与不幸
1.课前导学一一一借助资料自主探究:从“不幸”与“幸运”两个方面认识萧红。
2,课上讨论——初识萧红,你认为她是幸运的,还是不幸的?
萧红的不幸:19h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1930年为了反抗父母包办的婚姻离家出走。1932年认识萧军并与之结为志同道合的伴侣。1934年在鲁迅的帮助下和萧军一起来到上海。后被萧军抛弃,又与端木蕻良结合。抗战爆发后,上海沦陷,端木蕻良离开萧红,萧红独自到了香港,1942年病逝于香港九龙。
萧红的幸运:1933年,发表第一篇小说《弃儿》:1935年发表成名作《生死场》。鲁迅说过:“只要能培一朵花,就不妨做做会朽的腐草。” 为了培育萧红这朵三、四十年代中国女性文学园圃的奇葩,鲁迅“俯首甘为孺子牛”,抱病为她修改书稿,亲自写序,推荐出版《生死场》。鲁迅去世之后,萧红从悲痛中振奋起来,陆续出版和发表了《马伯乐》《回忆鲁迅先生》《萧红散文集》《呼兰河传》等名篇佳作。
海内外许多文学批评家认为,萧红以自己的女性之躯跋涉过漫长的道路,以女性的目光,一次次透视历史,终于站到了与鲁迅同的高度,达到了同一种对历史、文明以及国民灵魂的了悟。” [7] “这位自传型的、抒情型的女作家,一直沿着反封建的思想道路前进,她用自己那些具有独特风格的优美散文以及散文化的小说,丰富了我国现代文坛的花苑,成为中国新文学史上一位有风格的杰出女作家。
二、话说鲁迅一伟大与平凡
民国才女萧红饱受爱情的创伤,命运多舛,幸运的是她获得了鲁迅的帮助和爱护。那么萧红所认识的鲁迅和你所认知的鲁迅一样吗?
设问探疑:请同学们结合自己以前的认知,想想鲁迅在自己心目中的形象,说一说,鲁迅是伟人,还是凡人?
鲁迅是伟人。他是20世纪中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是现代中国的民族魂,他用自己的文章与封建社会做最坚决的斗争,他“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他一生以笔代戈,创造了小说、散文、诗歌、杂文等体裁的大量作品。他挖掘国民的劣根性,反思国人的精神:他划破冷暗的夜空,吹响向封建社会宣战的号角:他祛除人们精神上的痫疾,审视人们的麻木;他抨击社会的一切黑暗,怒斥统治者的凶残,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罪行;他还以时代的感情波澜激荡人们的心灵,激励人们前行· “鲁迅是凡人。他充满了温情,显得亲切平易,他在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中,深情地怀念了那些滋养过自己生命的人和物,向我们展示了他最柔和温暖的一面。他还特别愿意帮助和关爱青年人……
三、速读概括,梳理事件
1 .自读提示:萧红的散文,文笔亲切、细腻,请同学们在预习课文的基础上快速阅读,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萧红写了鲁迅哪几件小事
2.批注分享十五件小事:明朗的笑:走路姿态:深夜送客;饮食爱好;待人风趣;会心的笑;谈青年来信;处理校样的随性;工作忙碌:看电影:别样的休息;日常起居;吃鱼丸:亲自包书;忘我工作。
3.教师设问:从这些看似琐碎的日常琐事中,你觉得鲁迅是个什么样的人?
自主讨论:可敬的长者,可亲的父亲;幽默风趣的智者,情深义重的伟人。
四、精读批注,品析细节
1.精读课文,找出文中关于鲁迅个性、情趣、魅力、气质等的细节描写,并进行赏析批注,体味人物情感,学习人物精神。
感人细节:
(i )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
(2)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仿佛不顾一切地走去。
(3)一点钟以后,送我(还有别的朋友)出来的是许先生,外边下着小雨,弄堂里灯光全然灭掉了,鲁迅先生嘱咐许先生一定让坐小汽车回去,并且一定嘱咐许先生付钱。
(4)以后我们又做过韭菜合子,又做过荷叶饼,我一提议,鲁迅先生必然赞成,而我做得又不好,可是鲁迅先生还是在饭桌上举着筷子问许先生:“我再吃几个吗?”
(5)许先生和鲁迅先生都笑着,一种对于冲破忧郁心境的展然的会心的笑。
(6)青年人写信,写得太草率,鲁迅先生是深恶痛绝之的。“ ·但他还是展读着每封由不同角落里投来的青年的信,眼睛不济时,便戴起眼镜来看,常常看到夜里很深的时光。
(7)全楼都寂静下去,窗外也是一点声音没有了,鲁迅先生站起来,坐到书桌边,在那绿色的台灯下开始写文章了。
许先生说鸡鸣的时候,鲁迅先生还是坐着,街上的汽车嘟嘟地叫起来了,鲁迅先生还是坐着。
品读赏析:
(1)寥寥几句,一个乐观爽朗、平易近人的鲁迅形象便跃然纸上,跟一些人心目中严厉的鲁迅形象形成了鲜明对照。
(2)“抓” “扣” “伸”,这几个动词,形神兼备地描绘出鲁迅的习惯性动作,体现出鲁迅敏捷果敢、一往无前的性格特点。
(3)感受到了鲁迅先生待人的热诚与周到。
(4)鲁迅先生虽然胃不好,但对萧红亲手做的点心,就算做得不好,还是在桌上举着筷子问许先生:“我再吃几个吗?”言辞间自然地流露出对妻子的敬重与爱意,还有对小辈的体恤。
(5)萧红受着鲁迅爽朗的笑声的感染,学会用好心情回报鲁迅,这一场景温馨、和谐、其乐融融。
(6)鲁迅先生虽然深恶痛绝写信草率,但不怕花工夫,展读着每封由不同角落里投来的青年的信。让我们感受到鲁迅先生对待青年的赤诚之心。
(7)感受到鲁迅先生工作的投入,废寝忘食。
2·学生结合赏析结论探宄出细节描写的作用。
通过细节描写,写出人物的内在精神,即人物的思想、气质、品格、个性等。(与单元写作“写出人物精神”巧衔接。)
五、悟读讨论,写法探究
讨论一:据说当年有位友人看了萧红此文后,很不屑地评价:“这也值得写?这有什么好写的?”但就是这样一篇片段之间没有太强的逻辑关系,甚至珞显琐碎的文字,成为了描写鲁迅先生的经典文章。为什么?
探究:文章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琐事表现人物性格,作者看似随意,但倾注满腔真情,善用细节等生活琐事勾勒出真实的人物性格和丰富的内心世界。这些生活场景体现了鲁迅和我们一样,也是拥有喜、怒、哀、乐的“凡人”。一改人们心目中的深邃、沉重、严厉、尖锐的形象,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富有人情味的、生活化的可亲可敬的鲁迅形象。
作者也将对鲁迅先生的崇敬和爱戴之情不露痕迹地融入了对琐事的叙述中,让我们明白了写文章必须有真情实感。
讨论二:本文除写鲁迅,还写了其他什么人?这是什么写法?有什么作用?
探究:还写了“我”〈作者萧红)、海婴、许广平。写他们是从侧面衬托鲁迅,起到烘云托月的表达效果。写“我”的亲见、亲闻,一是使所叙之事更为真实,二是使情感的抒发更有感人的力量。写海婴,主要是通过海婴的年幼无知、童言无忌,从侧面表现鲁迅对孩子的慈爱。写许广平主要通过她的言行,反映鲁迅先生的辛劳、乐观、刚毅。
六、作业布置一拓展阅读
一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可以让人印象深刻,可以烘托作品主题,可以反映时代风貌,还可以涵养德性,滋育生命。《回忆鲁迅先生(节选)》一文,作者萧红通过多个生活片段描述了鲁迅生活中的点滴,向世人展示了一个真实的鲁迅形象,从细微处显示了鲁迅的伟大思想和人格。
请同学们课外阅读雨果的《伏尔泰》和黄永玉的《平常的沈从文》两篇典型记人文章,看他们又是怎样在细微处描写伟大人物的,并写一篇读书随笔。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是七年级下学期的第一篇自读课文,教师要充分引导学生学会自学,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有的放矢、逐层深入地进行自主阅读、合作探究。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授之以渔,放手让学生阅读,学生也获得了丰厚的精神给养。他们在学习中可以认识两个杰出人物,即文中的主人公鲁迅和作者萧红,并且从对细节描写的赏析中重新认识和全面认识了鲁迅,从而丰满了对伟人形象的认知,悦纳伟人的平凡,丰富生命成长的内涵。
这篇课文的教学安排在1课时完成,时间非常紧,必须要有充分的课前预习。所以课前布置学生到图书馆阅读关于鲁迅、萧红的文字资料,先初步认识萧红,并在以前阅读学习的基础上更深入一步了解鲁迅。字词积累也放在课前预习中完成。这样多方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转变角色,采用自主探究的方式学习。
本教学设计结合单元提示,紧扣单元主题和教学目标,明确让学生掌握和运用的重点阅读方法是精读,要理解和运用的主要写作方法是细节描写。学生可以在本单元前两篇课文的学习基础上继续赏析细节描写。课堂上也给了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圈划细节、批注细节描写的表达效果和所表现的人物精神,并让学生交流研讨,所以学生讨论分析很到位,并很快能够明白课文以细节描写丰满人物形象的特点。
同时,学生在对众多日常琐事和细节描写的品读中领悟以小见大的妙处,深刻感悟平凡铸就伟大。教师顺势引导学生首先做一个人格健全的平凡的人,若有能力和信心再去成为一个伟大的人。时代需要伟人,也需要凡人。这样对主题的挖掘就更深刻了。然后再给学生提供课外阅读材料雨果的《伏尔泰》和黄永玉的《平常的沈从文》,进一步加深认知和理解,真正明悟细微处寓深情,平凡中见伟大。
·本课所叙琐事较多,如果不做课前的导读和预习,建议用2课时,这样拓展阅读也可放在课内完成,学生会有更充裕的时间探究讨论。
此外,可以从本课延伸出一堂“细节描写见精神”的写作指导课。引导学生学会通过细节描写写出人物精神,同时为第三单元的教学重点“抓住细节”做铺垫。
首先,进一步了解细节描写。细节描写,是指对人物、景物、事件等表现对象的细微刻画,以达到“于细微处见精神”的描写方法。人物描写: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环境描写: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事物细节描写:事件、情节、场面等。
其次,明确细节描写的作用:细节的作用在于给人以真实感,越细致越给人以真情实感,一篇血肉丰满的记叙文才更具有打动人心的生命力。成功的细节描写,作用巨大,能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形,如临其境,感同身受,震人心魄,过目不忘,回味无穷,增强文章的形象性、生动性、真实性。它是刻画人物性格、推进情节发展、呈现生活环境的重要因素。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的描写之中,往往能起到以小见大、画龙点睛的作用。
再次,掌握细节描写的几种技巧。
1.独具慧眼,找典型。
一篇文章的细微之处很多,不可能面面俱到,要对这些细微之处进行筛选,选择对表达文章中心最有帮助的材料,抓住所描写的人、景、物最突出的特征,写出他们所不同于其他人、景、物的独特之处。
示例: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通过人物典型特征“爽朗的笑声”写出一个乐观爽朗、平易近人的鲁迅形象,跟一些人心目中严厉的鲁迅形象形成鲜明对照。)
2·深挖细琢,精描摹。
(1)锤炼词语通过对一些精彩的动词、形容词的辨析和筛选,精心锤炼词语,可以准确生动地对所描述的内容进行修饰和限制,同时以少胜多,一字传神。
示例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仿佛不顾一切地走去。( “抓” “扣” “伸” ,这几个动词,形神兼备地描绘出鲁迅的习惯性动作,体现出鲁迅敏捷果敢、一往无前的性格特点。)
( 2 )巧用修辞: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可以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变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变平淡质朴为文采斐然。
示例: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
(选自《老王》,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老王给“我”送香油和鸡蛋时病入膏肓的状态。)
( 3 )调动感官,借助肖像、动作、神态、语言、心理各个方面的描写,写准写活人、景、物的形、声、味、质感等要素。
示例:街上的柳树像病了似的,叶子挂着层灰土在枝上打着卷;枝条一动也懒得动,无精打采地低垂着。马路上一个水点也没有,干巴巴地发着白光。便道上尘土飞起多高,跟夭上的灰气连接起来,结成一片毐恶的灰沙阵, 烫着行人的脸。处处干燥,处处烫手,处处憋闷,整个老城像烧透了的砖窑,使人喘不过气来。
(选自《骆驼祥子》,从视觉和触觉的角度描写环境,以柳树、马路、尘土等事物的状态衬托出烈日的狠毒,突出夏天的闷热。)
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 “我可活什么劲儿! ”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 “咱娘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 ”
(选自《秋天的怀念》,母亲的语言和动作描写,准确生动地表现出母亲对“我”的关心和爱护。)
3 ·立意深远,巧点题
一篇成功的文章,需要有抒情、议论来揭示或升华文章主题,所以,需要在描写的基础上适当地加入一二笔抒情、议论,使文章的立意更深远示例;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选自《阿长与<山海经>》,作者在文章结尾抒发了对阿长的尊敬、感激、怀念的深情,揭示了主题)无论是萧红《回忆鲁迅先生》中的人物鲁迅,还是《阿长与<山海经>》中的作者鲁迅,都完美地诠释了“细微处寓深情,平凡中见伟一篇好课文,既是阅读教学的范本,也是写作教学的例文,更是生命教育德性涵养的素材。有效解读文本,充分运用文本,由课内延伸课外,由一篇拓展多篇,由阅读到写作,由读书到树人… …皆须教师精读细研,匠心独运, 倾注热情,引领启悟。
注释:
1.温儒敏主編:《义务教育教科书一一语文(七年级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6年, 第1页。
2,3,4,5.鲁迅:《鲁迅全集》(第1卷) ,辽海出版社, 2015年,第563页,第1页,第1页,第 1页。
6.曲一线主編:《晨读暮写》,西安出版社, 2020年,第7页0
7.罗建平主编:《聆听感悟大师经典一萧虹名篇名句赏读》,阳光出版社, 2016 年,前言第2、3页。
摘自《读写月报》202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