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教学设计及反思-ag真人国际官网

【课前准备】

  1. 阅读教师印发的材料或自己查阅书籍,了解词的相关知识以及李清照的有关情况,尤其是了解李清照对于词的主张。
  2. 在已经初步形成自学习惯的基础上,借助工具书和书下注释尽量扫除文字障碍,反复诵读课文,尽量弄懂词的内容。
  3. 熟读,最好能背诵这首词。
    【教学目标】
  4. 继续积累古典名篇,背诵并默写本词。
  5. 学习用典的方法,探究本词是“记梦”还是“记实”。
    【教学重点】
    探究本词是“记梦”还是“记实”。
    【教学难点】
    弄懂本词用典的好处。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询问课前预习情况。
  6. 齐读课文,整体了解预习情况,抽查背诵情况,重申诵读的重要性。
  7. 询问预习时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从而筛选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明确 :这首词的文字晓畅明了,因而弄懂词的大意比较容易 ;关于词的文体知识,如词与音乐的关系、词的结构以及词的长短句特点,需进一步明确。
    (二)朗读、范读课文。
  8. 学生朗读课文,教师引导学生矫正读音,强调朗读要注重节奏、强弱和韵律。
    明确 :《渔家傲》押“u”韵,是仄声韵,韵字有:雾、舞、所、语、处、暮、句、举、住、去。韵脚密集,形成情绪激动猛烈之感。
  9. 教师范读课文。
    明确:容易读错的句子:我报路长/嗟日暮;九万里风/鹏正举 ;蓬舟吹取/三山去。
    学生朗读、教师范读与指导学生朗读贯穿教学过程,并非只在此环节读完就结束。
    懂事儿
    二、课文探究
    (一)解题。大家知道词有哪些文体知识?(结合课前印发的资料,请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1.明确 :词有词牌子、有特殊的格律及押韵要求,这是音乐性的标志,“渔家傲”就是词牌子;早期的词一般没有题目;一般有小令、双调、多调之分,双调的分为上片与下片 ;句式上往往长短不一。
  10. 大家学过的《送元二使安西》也称《阳关曲》,又称作什么?体会在音乐性上有何特点。
    明确 :又称《阳关三叠》。通常认为就是把这首七绝反复唱三遍,这与下面的“叠”法有很大差别 :
    渭城 / 渭城朝雨 /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 / 客舍青青 /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 / 劝君更尽 /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 / 西出阳关 / 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样“三叠”从句式上看长短不一,从抒情性上看则优于七绝句式的整齐划一,这是一首“声诗”,是可以配乐来演唱的。可见长短不同的句式更有利于抒情,词这种文体在句子上多长短不齐,所以也被称为“长短句”。
    (二)上片主要写了什么?
    1.“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写的是什么景象?
    明确 :词人是在船上,“天接云涛”写远处海天茫茫,“连晓雾”写近处云雾缭绕。“星河欲转”是说时间在黎明之际 ;“千帆舞”是说海上的船只很多,云雾迷蒙之中船的移动仿佛在跳舞。开篇这两句,意境高远广阔、气象万千,写出了从天上到人间无际的浑茫,引人生发无限的遐思。
    这两句是否写真实的海上经历,还要从全词上探讨。
    2.“仿佛梦魂归帝所”是“梦境”吗?
    明确:这首词流传的版本题目就是“记梦”,从这个意义上讲,是梦境。很多著名的学者也认为是写梦境。但从词义与结构上分析,“仿佛”是好像的意思,“好像是在梦里回到了天地居住的地方”则不是梦境。
    梦境与否,还要从全词看。
    3.“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词人表达了怎样的情绪?
    明确 :“闻天语”表面写仿佛听见了天帝的询问,其实表现了词人想要向天帝究问的情怀。李清照是才女,官宦人家的女儿与妻子,但在南宋初年她并没有显赫的社会地位,“天帝”不会询问她要归向何处的。天帝之 “殷勤问我归何处”,这正是作者对人生终极目的与意义的一种郑重的反思。此时作者南渡不久,丈夫赵明诚应去世,她在颠沛流离中寻找、证明着什么。“天帝”离凡人很远,竟然对我“殷勤问”,态度和蔼可亲,这是我愿意回答“天问”的重要原因。
    词人到底要回答什么?应该是心中最大的困惑,有人认为是作者对自我生命之价值与意义的最后究诘。
    综上,词的上片写词人从天地浑茫的追寻中借天帝之口提出了对我之终“归何处”的大问。
    知趣儿
    (三)下片主要写了什么?
  11. 你知道“过片”的作用吗?
    明确 :“过片”也叫“换头”,双调词的下片第一句。它的作用通常是过渡、转接,讲究“意断神连”。“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就是“过片”。上片的尾句是天帝的询问,下片开头回答天帝之问。
  12. 什么叫“用典”?“用典”有什么好处吗?
    明确:用典亦称用事,即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词句。可以丰富而含蓄地表达有关的内容和思想。
    下片用典多,对用典作用的辨析,关乎对词的内涵的理解。
    用典一 :“我报路长嗟日暮”的典源是屈原的《离骚》:“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书下没有注释,也没解释此处用典,学生不可能了解句意。屈原的意思是我要在天帝的门口(灵锁是国君的宫门)休息一下,可是眼看着天就要黑了……道路还很漫长,我还要继续艰辛求索。
    用典二 :“学诗谩有惊人句”的典源是杜甫的《江上值水入海势聊短述》:“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强调自己在诗歌创作上很认真、很执着。
    李清照用两个典故回答天帝的询问 :(我到了“帝所”,天帝问我要归向何处)我只是暂时在这里( “帝所”)停留一会儿,白天虽然很漫长,可是一会儿就要天黑了,我还要赶路 ;我也是耽于性情的人,虽有诗才无可任用。
    从中可以看出词人自感怀才不遇,情绪郁闷。
    用典三 :“九万里风鹏正举”的典源是庄子《逍遥游》:“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原句描写大鹏起飞的浩大声势,足见不同凡响。词人则以此表达自己也要有壮举。
    用典四 :“蓬舟吹取三山去”的典源是《史记·封禅书》:“自危、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莱、方丈、瀛洲。此三神山者,其传在渤海中,去人不远 ;患且至,则船风引而去。”这三座山是传说中的神仙山,据说神仙居其上,有不死之药。秦始皇曾派人寻找,有去无还。
    结合上句的“风休住”,传说船快要到三山的时候,风就把船吹跑了,并不能靠近仙山。
    所以词人希望“风休住”,希望风把自己吹到仙山去。
    这种解释存在一个问题,“九万里风鹏正举”本是豪壮之举,怎么可能仅仅是希望风把自己吹到仙山去呢?
    下片的用典,有的委婉表意,有的减少词语的繁累,有的使内容充实、语句优美。由于对典故的理解存在不同,导致对这首词的风格产生不同的评价。 品味儿 (四)这首词到底是“记梦”还是“记实”?
    1.“记梦”是通行的、传统的观点。
    明确:有的专家认为,这首词全以想象之笔,这种想象和理想,已然突破了现实中一切性别文化的拘束,是一种高远飞扬的超越。虽然未能达到如圣者孔子的知命与达道,也未能像陶渊明有乘化归尽的旷达,但她所表现的既不像杜甫的伤感,也不似陆游的逞气,颇具李白的健笔豪情,又未落入对现实失败的考量。
    一般来说,唐宋词中所写的景物情事大多是现实中的实有,这首词从整体来看,却表现出一种非现实的理想意味。它表现的境界和美感,是易安词中有别于“婉约”词风的一种特殊的成就,说它具有“豪放”的气质也不为过。
    2.“记实”存在较充实的事实依据。
    明确:“三山”的意思是关键。通常“三山”指渤海中的三座仙山,但李清照在词的结尾突然说要上仙山去,与“九万里风鹏正举”的希望不相符。
    有研究者认为,这首词是作者“追”渡时特定的情景和心情巧合的产物,是“记实”的而非“记梦”。原因如下 :一是从《金石录后序》中可以觅得创作缘由。南渡之后,丈夫赵明诚去世,留下的大量金石文物被人觊觎,坊间传言赵明诚曾经“玉壶颁金”(把玉壶献给金人,卖国求荣),李清照十分恐慌,想要跟皇上说明没有此事并要把大量的收藏贡献给国家。但皇帝因金兵南下而乘船海上逃亡,李清照不得已“雇舟入海,奔行朝”,她赶到皇帝的落脚点,皇帝又跑了,只63 备课·设计创意无限 /wxw9695@126.com好“从御舟海道之温,又之越”。她有航海的经历,这就能理解词的头两句不是想象、幻想的“记梦”,而是真实经历的“记实”。
    二是“三山”,即位于台州椒江的“三山”,是地名,而非传说的三座仙岛。这个地名唐代、北宋都很有名。南宋初年,李清照追随高宗的船队时必须经过栅铺“三山”之地。据当地人考证,“蓬舟吹取三山去”的描写,很符合她从黄岩“雇舟入海,奔行朝”的路径。此后,明、清两代人的诗或书中仍不断提到“三山”这个地方。原来李清照到三山是为了见皇帝申明事由,不是要去仙山成仙。
    三是从李清照的《漱玉集》作品可以看出,她的词作都是写亲身经历,没有写幻想、想象的作品。若没有渡海经历则难以有这样的描写。
    她对词的创作主张“词别是一家”,从她对苏东坡的“豪放”持批评态度,很难想象她创作了“豪放”词。
    (五)小结
    “懂事儿”是指读懂作品的内容与情感;“知趣儿”是指弄明白作品的艺术手法,本词的关键就是用典 ;“品味儿”是指体悟作品的风格,本词是“记梦”还是“记实”直接影响我们对其风格的判断。这首词传统的理解是“记梦”,风格上属“豪放”;但根据新的研究,“记实”有更充分的事实依据,我们同意这样的观点。
    希望大家今后能用自己的知识积累与思维方式,个性化、合乎逻辑地解读文学作品。
    这“九字诀”是阅读诗歌的基本程序,同学们可以在今后的学习中不断体悟。
    三、作业
    (一)背诵、默写这首词。
    (二)课后阅读李清照的另一首《渔家傲》,尝试用“九字诀”鉴赏。

    板书 :
    图片

反思
这个教学设计是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形成的。2018 年 5 月中旬,我应邀到江苏省宜兴市上了一节课,执教统编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 24 课《诗词五首》中的《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也是初中学习的第一首宋词。由于学生课前预习十分出色,原计划有较大调整。
这里结合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通过本设计谈谈我的“原生态”教学模式的基本操作范式。
课前我给学生布置的预习作业及学生回答情况如下 :第一问 :你对词有哪些了解?

  1. 宋代是词的全盛期。
  2. 词有词牌和题目(我纠正 :不一定有题目)。
  3. 词一般分两段,上下片或上下阕(我补充:也有三四片的)。
    第二问 :你对李清照有何了解?
  4. 婉约派代表,千古第一女词人。
  5. 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金兵入侵流寓南方,境遇孤苦。其词前期多写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我追问本词属于前期还是后期,学生都认为是后期)。
  6. 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有《漱玉词》。
    第三问 :你对本词的内容能理解多少?
    学生都能比较准确地说出上片的内容,但反 思2018.964 备课·设计下片尤其是几处用典,学生理解存在很大偏差。
    这些问题是确定教学目标与重点、难点的重要依据,如何在了解学情、细研文本的基础上,呈现出稳定性的教学常态性,是本教学设计的重要着眼点。或者说,我更关注上“家常课”,而不是所谓“观摩课”“示范课”。
    首先,“原生态”教学观是我工作室团队根据其教学风格归纳与概括出的个体性实践知识,其内涵是语文学习的返璞归真。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
  7. 教学要立足于方便学生学习,而不是方便教师教学。
  8. 教学艺术摈弃雕饰与浮躁,讲求朴实、扎实、真实。
  9. 课堂回归到学生真实的生活世界,尊重自然本性,以学生现实水平为基础,使其在教师的指导下得到普遍的提高。
  10. 课堂氛围是学生在场的,真实性参与的,没有虚饰的,诗意、灵性、激情、浪漫、朦胧、神秘、美感的自然真实的课堂教学状态。
  11. 学习方式是学生在自主、自由的学习中体会学习的快乐,激发学习的热情、内在的潜能,促使其主动地探究、发展,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2. 课堂教学魅力是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经常产生高峰体验,即使人有豁然开朗、幸福快乐、欣喜若狂的体验,是自我实现的状态,是一些心醉神迷的时刻。
    这是本教学设计的重要理念,也是“导师工作室”指导青年教师的基本理念。
    其次,“原生态”教学模式是在“原生态”教学观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诗歌教学“九字诀”是其操作范式之一 :懂事儿—知趣儿—品味儿。
    此范式是针对诗歌作品或短篇幅文本的操作程序,“懂事儿”关注核心内容,“知趣儿”关注章法、技巧,“品味儿”关注风格流派。
    以《渔家傲》教学设计为例,通常情况“懂事儿”似乎可以一笔带过,这首词传统观点是“记梦”,知道是写一个梦境就可以了,毕竟文本内容并非教学内容 ;但下片的用典使词的内容不能一望便知,这是与许多词不同的,李清照其他词在内容上没有难度。“知趣儿”则要用心体会李清照用了什么典故以及寄托了怎样的情思,本词的特殊性要求教学中应该把用典的理解作为重点,因为破解用典的真意既是对“懂事儿”的深化,又是对“品味儿”的铺垫。“品味儿”则要体会诗人的风格,但学生此前没有学过词,尤其没有学过李清照的词,对其风格也没有感悟,所谓了解主要来源于书籍或网络,是概念化的,此环节则要通过介绍告诉学生,作为将来继续学习的基础。
    另外,学生对词的结构只知道上片与下片,不知道过片,我在教学中着重介绍了过片的特点,这也为“知趣儿”的探究起到了积极作用,对过片的了解以及对其作用的理解,将对今后学习词这种诗体提供方法与策略。
    根据学生预习情况,“九字诀”的常式“懂事儿”“知趣儿”都不是重点,“品味儿”才是重点 ;但本词的具体情况要求采取“变式”,即以“知趣儿”为重点,前后勾连“懂事儿”与“品味儿”。这就是寻求“懂事儿·知趣儿·品味儿”三者的动态平衡。
    摘自《中学语文教学》2018.9
分享到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非常感谢你的打赏,我们将继续提供更多优质内容,让我们一起创建更加美好的网络世界!

支付宝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