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想】
《拿来主义》是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六单元的一课。本单元以“学习之道”为核心,要求学生通过梳理、探究和反思,形成正确的学习观,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
同时,本单元是统编教材三个“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单元中的起始单元,学生系第一次接触“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对于“思辨”“论述”“逻辑”等词语非常陌生,更缺乏对它们的切实理解。本单元要求准确把握作者观点和态度,关注作者思考问题的角度,学习他们有针对性地表达观点的方法。因此本篇课文的教学重点笔者放在了“破立结合”的论证方法上,并以此为探索点,理清课文写作思路,理解文章内容,了解比喻论证的方法,运用表格法归纳总结作者列举的观点态度。
联系当今时代热点进行情境式导入,引导学生采用破立结合的方法探讨当今的时事热点,并能够在表达交流时有理有据地进行论述,增强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
【课堂实录】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应该都喜欢看综艺节目吧,那你们知不知道《奔跑吧,兄弟》来自韩国的《running man》?
生:知道,我看过这个节目!
师:《创造 101》《偶像练习生》被国际节目保护协会判定为抄袭韩国的《produce101》。像《爸爸去哪儿》之类的节目收视也很火爆,也被叫停了,你们怎么看?
生:中国的综艺节目大多不是自己原创的,喜欢模仿或抄袭韩国大火的综艺节目。
师:关于如何对待外来文化这个问题,早在 20 世纪 30 年代鲁迅先生就撰写过一篇经典的杂文,我们可以在文中找到问题的答案,还能学一学鲁迅先生观察问题的视角和表达观点的技巧,今天我们就来走进他的《拿来主义》。
二、预习质疑:什么是“拿来主义”?
师:课前已给同学们布置了预习任务:梳理文本内容,结合课文中的语言为“拿来主义”下个定义。我选取了两位同学的作业,下面请同学们来评价一下这两位同学定义得怎样,有何异同。(ppt 展示作业,请学生评价。)
生:这两位同学都解释了什么是“拿来”,而且李颖同学还分别从“是”和“不是”两个角度解释了“拿来”。
师:你的评价很具体,由两位同学的作业及同学们的评价我们可知《拿来主义 》探讨的是如何对待古今中外文化,两份作业都侧重解释“拿来”,那么,什么是“主义”?
生:一种主张。
师:不错,主义是指系统的原则和方法。由此我们尝试总结出:拿来主义是一种对于中外文化遗产,不要只是送出去,不要等着送来,而是要主动占有、有鉴别地挑选的主张和原则。
师:李颖同学,老师想问问你,你是从哪几个段落中找到关于“拿来主义”的内涵的?
生:我是从 7、9、10 段中提炼概括的。
师:不错!那我这里就有疑问了,文章标题是“拿来主义”,为什么开篇没写“拿来主义”,直到第 7 段之后才具体阐述,那么课文前六段讲了什么?
(生思考。)
三、合作探究:为什么要“拿来”?怎么“拿来”?
师:现在请同学们自由阅读课文 1~6 段,思考:1~6 段讲了哪些主义?这些主义的现象、实质、危害是什么?(展示学习任务一,讨论交流 3 分钟。)
生:第一种是“闭关主义”,其表现是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实质是一种排外心理,会导致封闭落后。
师:落后就要挨打,于是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迎来了什么?
生:“送去主义”,其表现是送古董、送古画新画、送人等等。
师:为什么要送呢?
生:因为怕!其实质是一种媚外讨好心理。
师:文章中有一些词句可以让人窥见作者对“送去主义”者所持的态度,你们能找到吗?
生:一个“捧”字画尽了奴才相,“挂”字表现出恬不知耻,还沾沾自喜。
生:“发扬国光”“进步了”属于褒词贬用,揭示了送去主义者的媚外卖国行径,这里的进步就是媚外、投降加剧了。
师:一味送去的后果是——
生:沦为乞丐,讨得残羹冷炙,导致亡国灭种。
师:值得注意的是,这里为什么讲尼采?
(生思考。)
师:把尼采和中国放在一起比较,这是什么写作方法?我们知道,相反的事物放在一起比较,叫作——
生:对比!
师:相似的事物比较类推,这叫作——
生:类比!
师:不错!类比是由两个对象的某些相同或相似的性质,推断它们在其他性质上也有可能相同或相似的一种推理形式。请大家造一个句子:中国如果像尼采一样 ,将会 。
生:中国如果像尼采一样只是给予,一味送出去,将会一无所有,沦为乞丐。
师:沦为乞丐讨来的奖赏被鲁迅称为——
生:送来!
师:送来了什么?
生: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各种小东西。
师:照理来说,这些东西应该是青年们追捧的东西,文中为什么说吓怕了?
(生思考。)
师:在此之前作者提到了两个概念,“抛来”“抛给”的区别之处在于——(教师扔粉笔展示两个动作的区别。)
生:抛来是无目的性的、无恶意的输入;抛给是有目的性的、有恶意的输入。所以,这实际上是一种经济文化侵略。
师:我们来看看写作背景。
(投影展示:20 世纪 30 年代,国民党政府奉行卖国主义政策,实行反革命文化“围剿”,主张“全盘西化”。在左翼文艺队伍中,一些人反对继承旧文化,反对吸收外国文化,造成思想混乱。)
师:鲁迅先生的这篇杂文就是针对当时的全盘西化和盲目排外两种错误思潮而写的。20 世纪 30 年代送来的东西是什么,这个值得我们深思;作为一个有理想的爱国青年,会不会去追捧它,更值得我们深思。
(板书:闭关主义,封闭落后。送去主义,沦为乞丐。听凭送来,深受其害。)
师:送去送来都不行,所以作者提出——
生:拿来主义。
师:那么如何实行“拿来”?请同学们齐读 7~9 段。用原文来回答就是——
生: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生:“运用脑髓”是指用脑筋独立思考,有主见;“放出眼光”是指要看得清,有辨别力;“自己来拿”是指要有选择,自己主动拿。即有思考、有鉴别、有选择。
师:作者具体是怎么论证的呢?思考第 8 段中“大宅子”比喻什么;对待“大宅子”,文章一共列举了几种态度;这些态度的表现和实质是什么。完成表格。(思考后展示。)
图片
生:“大宅子”这里比喻文化遗产。
师:显然,这三种人的做法都是愚蠢的,那么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怎样的呢?
生:占有,挑选。
师:第 9 段中的鱼翅、鸦片、烟枪烟灯、姨太太分别代表什么?完成表格。(思考后展示。)
图片
师:在论证怎样“拿来”的时候,用了什么方法?有什么效果?
生:比喻论证,使深奥道理的论述更浅显易懂。
师:在论证结构上,作者是不是直接就指出来该怎样做呢?
生:不是,先否定几种做法,再指出正确的做法。
师:通过以上分析,思考课文前半部分写“闭关主义”“送去主义”等与后文写“拿来主义”有什么关系。
生:前半部分是为了和后半部分形成对比,是为提出“拿来主义”作铺垫。
师:作者主张“拿来主义”,按照议论文的一般逻辑,常规顺序先谈什么是“拿来主义”,再谈为什么,最后谈怎么办;但鲁迅违反常规逻辑思维的行文安排,先谈闭关、送去的危害,这就是议论文中“驳论”,即驳斥错误的论点,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它的作用在于“破”。“破”正是为了“立”,只有“破”得彻底,才能“立”得牢靠。(板书略。)
师:同样在“立”的部分,在论述怎样拿来的时候,也是先指出错误的态度,再提出正确的做法。在本文中,局部和整体的论证结构是一样的,先否定,再肯定,这种方式叫作“先破后立”,清楚明了地告诉人们“拿来主义”应该是什么样。
师:一言以蔽之,“拿来主义”者对待文化遗产是——
生:先占有后挑选,吸取精华,剔除糟粕。
师:驳论文往往先破后立、破中有立、破立结合。这类文章的写作思路就是:列现象—示弊端—探根源—亮观点—证观点。
师:所以作者主张的“拿来主义”有何目的和意义?
生:择旧以创新。
师:总结得非常好,请同学们齐读最后一段。
(生读课文最后一段。)
四、学以致用
师:20 世纪 30 年代鲁迅的“拿来主义”切中时弊,深入人心。可在 21 世纪的今天“拿来”却变得如此容易和普遍。
学术抄袭、综艺模仿、名牌赝品、洋节的过度推崇等现象蔚然成风,如今的“拿来”已丢失了鲁迅先生原有的深意。回到刚开始《爸爸去哪儿》为什么要被叫停的问题,参考学案素材,请同学们针对当今现象,仿照本文的写作思路,采用破立结合的写作方法,写一段批驳当今社会对待外来文化不良风气的文字,并提出自己的主张,小组推选代表准备演讲。
(投影参考素材。)
1.韩国某新闻媒体报道称,中国“抄袭”的韩国综艺节目已达 34 个。(全部照搬)
- 国家广电总局颁布《关于大力推动广播电视节目自主创新工作的通知》,通知就加强自主创新、引进模式管理、总局扶持政策等作了进一步明确。业内人士认为,此举标志着广电总局将大力扶持原创节目模式,叫停“天价”引进ag旗舰厅官方网站的版权行为。(只会引进,没有中国独创)
- 国产品牌,标上一个洋名,就畅销市场了。(崇洋媚外)
- 东芝笔记本电脑存在严重的安全漏洞,在美国及西欧该产品被召回,而在中国仅提供了一两个补丁软件。(遭受不公平待遇)
生:抄袭韩国综艺节目、国产品牌冠上洋名等现象说明不努力创新,只是盲目跟风,照搬照抄,这将导致我们缺乏核心竞争力,走不远。导致这样的因素有很多,包括基础薄弱、技术封锁等,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在于中国缺乏一个依靠技术竞争的环境。所以我们要想行稳致远,必须高举创新旗帜,鼓励引进人才,营造良好的技术竞争环境,让“中国制造”变成“中国独创”。
师:你完美地为我们展示了如何运用破立结合的方法发表自己的观点,那就是按照“列现象—示弊端—探根源—亮观点—证观点”的步骤来论述。
师:时代在发展,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也在不断增添新的意蕴。鲁迅在《集外集拾遗》中有言:“我已经确切的相信:将来的光明,必将证明我们不但是文艺上的遗产的保存者,而且是开拓者和建设者。”没有拿来的,就没有今天思想的解放、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国家、社会的发展如此,个人的发展亦如是。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同学们应学会运用好“拿来主义”,学会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今天的课就到这里,下课!
【执教感言】
《拿来主义》是一篇经典杂文,经典在于“破”与“立”的结构和形象的比喻论证,因此,笔者便把教学的重点设在这里,通过联系时事热点,激趣导入,打开学生的话匣子,给学生留下思考的引子。本着议论文通常的思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笔者设计了一个预习任务——给“拿来主义”下个定义,目的是让学生初步熟悉文章内容,梳理文章结构。
通过提问“从哪几个段落中找到关于 ‘拿来主义’的内涵的?”,让学生体悟文章不同寻常的逻辑结构,引导学生先理解 1~6 段中提出“闭关”“送去”“送来”几种主义的表现、实质、危害,并在此过程中带领学生品味关键词“捧”“挂”“发扬国光”“进步”“抛来”“抛给”的感情色彩,以此来感受鲁迅杂文的语言魅力,明确作者的感情态度和主张。再顺势导出“破”与“立”的逻辑和结构,水到渠成。《拿来主义》结构的严谨巧妙之处在于“破”“立”之中又有“破”“立”。第 8 段的比喻论证属于“立”之中的又“破”,即回答“怎么拿”的问题之中的“错误的拿法”。第 9 段针对上面的错误做法针对性提出“占有,挑选”的正确做法,几个比喻就是“立”的论据,由此又推导出“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在这样一环套一环的“推理”中,文章的结构和手法就明晰了。搞清楚“破”与“立”的结构和论点之间的关系,才能明白鲁迅最后提出“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这两句话的用意和逻辑,那就是有主见、有辨别力、能选择的新人才能创造出批判继承的新文化。
鲁迅的这篇驳论文是针对当时对待文化遗产和外来文化的具体现象和争论而写的,那么时隔近百年,对今天的我们有什么启示呢?笔者设计了这样一道讨论题:“回到刚开始《爸爸去哪儿》为什么要被叫停的问题,参考学案素材,请同学们针对当今现象,仿照本文的写作思路,采用破立结合的写作方法,写一段批驳当今社会对待外来文化不良风气的文字,并提出自己的主张,小组推选代表准备演讲。”此题的设计意图,一是回应导入时留下的思考;二是让学生学会运用本节课所学的破立结合的写作方法去表达观点,感受议论文写作的现实针对性;三是培养学生正确对待外来文化的价值观和态度。学生们结合《拿来主义》与生活现象,畅所欲言,有的说要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创新,以适应时代的需求;有的说要具有开放包容的大国心态,建立文化自信;还有的说要注重开发传播渠道,讲好中国故事。讨论意犹未尽,一直延伸至课间的师生讨论和学生的周记。
把握住文体才能把准教学的脉络,联系生活才能抓住学生的思想和情感,语文教学既要对语言和章法保持敏感,同时也要给文化和生活带来启迪。《拿来主义》作为经典篇目,值得玩味、咂摸,但限于时间,本堂课对比喻论证这个内容讨论不多,还需继续摸索更高效的解读及教学方法。
摘自《语文教学通讯》2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