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中语文必背文言文知识清单:1、《论语》十二章-ag真人国际官网

《论语》十二章

【原文呈现】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译文】

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温习它,不也是很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呢?”

孔子说:“我十五岁的时候立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够独立做事,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不为外物所迷惑;五十岁的时候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时能听得进不同意见;七十岁时能随心所欲,却不会逾越法度规矩。”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从而得到新的体会与理解,可以凭借这成为老师。”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茫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有疑惑。”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清苦,颜回却不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作我的老师的人。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看到他们的缺(如果发现自己也有),就要改正。”

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就像这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呀!

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但一个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子夏说:“广泛地学习并坚守自己的志向,遇不明事能恳切地向别人提问并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文学常识】

1.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zōu)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后世统治者尊为至圣、万世师表,与孟子并称“孔孟”。孔子曾大力宣传“仁”的学说,认为“仁”即“爱人”,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并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国史官所记的《春秋》加以删修,使其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2.《论语》: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约485章,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论语》是早期语录体(也叫格言体,如文中1-9则)散文,南宋时,朱熹把《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是儒家学派的经书。

【词汇积累】

1.字形字音

论语(lún)  说(yuè)   愠(yùn)   三省(xǐng)  曾子(zēng)

传(chuán)  不习乎逾(yú) 罔(wǎng)   殆(dài)  一箪食(dān)

曲肱(gōng)笃志(dǔ)

2.通假字

(1)不亦乎(“说”同“悦”,愉快)

(2)吾十五(“有”同“又”)

3.词类活用

(1)学而习之(名词作状语,按时)

(2)吾三省吾身(名词作状语,每天)

(3)温而知新(形容词作名词,分别译为“学过的知识”“新的理解与体会”)

(4)好之者不如之者(形容词用作动词,以……为乐趣)

(5)疏食饮水(名词作动词,吃)

4.古今异义

(1)可以为师矣(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表示允许或能够。)

(2)饭疏食饮(古义:冷水;今义:泛指所有的水。)

(3)人行(古义:表示多;今义:表示确数。)

(4)吾三省吾身(古义:每天;今义:日子。)

5.一词多义

而:①学而时习之(表顺承) ②人不知而不愠(表转折)

③为人谋而不忠乎(表转折) ④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表转折)

⑤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表顺承)⑥温故而知新(表顺承)

⑦学而不思则罔(表转折) ⑧思而不学则殆(表转折)

⑨不义而富且贵(表顺承) ⑩切问而近思(表顺承)

为:①为人谋而不忠乎(替) ②可以为师矣(做)

6.本课中出现的成语

温故知新: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

择善而从:采纳正确的建议或选择好的方法或好的制度加以实行。

三人行,必有我师:几个人在一起,其中必定有可以作为我的老师的人。

逝者如斯:形容光阴如流水一去不返。

箪食瓢饮:形容读书人安于贫穷的清高生活。

匹夫不可夺志:虽是平民也不可强迫他放弃主张。

富贵浮云:不义而富贵,对于我就像浮云一样。比喻把金钱、地位看得很轻。

【内容理解】

这十二章《论语》分别讲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请分别找出相应的句子。

分别讲了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品德修养三方面的内容。

(1)学习态度

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以学为乐,培养兴趣)

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谦虚好学)

③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既要从正面学习其经验,又要从反面吸取其教训)

④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珍惜时间)

(2)学习方法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②传不习乎?

③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强调复习)

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思结合)

(3)品德修养

①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宽以待人)

②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忠实守信)

③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顺心而为)

④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安贫乐道)

⑤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安贫乐道)

⑥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坚守志向)

⑦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博学仁德)

【巩固训练】

(2022·北京中考)阅读下面两则《论语》,完成下面小题。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

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与“不义而富且贵”中“贵”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达官显贵            b. 洛阳纸贵            c. 物以稀为贵          d. 春雨贵如油

2. 对“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一句的理解,下列选项中正确的一项是(   )

a. 蔬菜米饭冷水,弯臂枕书苦读,读书的快乐是人生至乐。

b. 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这样的生活也有乐趣。

c. 健康的饮食习惯、劳逸结合的生活状态,是快乐的源泉。

d. 艰苦的物质生活,使人获得心理的满足,从而得到乐趣。

3. 根据两则《论语》及下面两则材料,在后面语段中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材料一:

颜子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而不改其乐。夫富贵,人所爱也,颜子不爱不求,而乐乎贫者,独何心哉?天地间有至贵至爱可求而异乎彼者,见其大而忘其小焉尔。见其大则心泰,心泰则无不足,无不足则富贵贫贱处之一也。

(取材于周敦颐《通书·颜子第二十三》)

材料二:

初,公未显时,已欲任天下之重。尝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夫忧人之忧,而欲免其忧,使人皆乐,然后与之同其乐。

(取材于王直《重修范文正公忠烈庙记》)

颜回箪食瓢饮,孔子称赞他“贤哉”,师生二人志同道合。周敦颐认为颜回“不改其乐”的原因是“①____”。范仲淹汲取孔颜之乐的思想,主张“②____”。他们倡导的人生追求已成为中华人文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答案】

1. a

2. b

3. ①见其大而忘其小焉尔   ②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解析】

1.“不义而富且贵”中“贵”的意思:地位优越。

a.达官显贵:就是职位高而声势显赫的官吏。“贵”的意思:地位优越;

b.洛阳纸贵:比喻作品有价值,广为流传。贵:价格高;

c.物以稀为贵:东西由于稀少而显得珍贵。贵:珍贵;

d.春雨贵如油:比喻非常珍贵。北方因春季降雨量少,而此时为小麦拔节孕穗时期,故春雨如油一般珍贵。贵:珍贵;

故选a。

2.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的意思是:我整天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自得其乐。根据选项分析,b项理解正确。故选b。

3.本题考查对材料的理解。

第一空:根据材料一“天地间有至贵至爱可求而异乎彼者,见其大而忘其小焉尔”的意思“天地间值得追求的最为珍贵最值得爱的,是和富贵不一样的大道,见到大道就忘记了小的富贵”分析,原因是“见到大道就忘记了小的富贵”。即:见其大而忘其小焉尔。

第二空:根据材料二“尝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和《岳阳楼记》中“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可知范仲淹的主张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分享到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非常感谢你的打赏,我们将继续提供更多优质内容,让我们一起创建更加美好的网络世界!

支付宝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