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走失的麋鹿
提起红楼梦,无论她是否读过,大多数人脑海里,立马就会浮现出那一个爱柔弱、爱哭,又有些尖酸的林妹妹。
一时间林黛玉成了多愁善感、病怏怏的代名词,为人所不喜。人们总是为她的个性与哀愁深深地疑惑着,有时候甚至是指责。
人们会想:这样一个美丽的女子,她的诗歌为什么充满哀伤?她出身鼎食诗书之族,为什么要深感命运的悲苦?在贾府里,因为贾母的宠爱,她可谓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她的日子为什么会过得如履薄冰,内心里甚至经常生出寄人篱下的孤苦?
只是人们问了这么多,却没有人反问,哪有人喜欢孤独,哪有人喜欢哀愁?爱作的人,都是自我张扬,而林黛玉总只是一个人暗暗地派遣忧伤。
梁启超在评价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时说:“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这句话又何尝不适合评价林黛玉呢?又何尝不是一语点透彻林黛玉的哀愁。人们往往只是看到她表面的幸福,又有多少人真正的用心地去体会过她的处境呢?
其实,林黛玉进入贾府后,有老祖宗的疼爱,看似风光,却是时时处处被欺负着;特别是当她家的财产被侵占后,那么多年,荣国府又全无用心地去为她安排好下半生的归宿——对她与宝玉的情感尽力的漠视,林黛玉也就逐渐陷入深深的绝望之中。
记得黛玉在刚进贾府不久,还曾当场发落过王夫人的陪房——势利眼——周瑞家的,那时她是多么有范儿。可是,自从贾琏帮她父亲料理完丧事回到贾府后,林黛玉慢慢地就低调了许多。一方面是失去了双亲的忧伤,另一方面,也是她自身因此而感到到的无力感,因为她的一切,早已掌控在别人的手中。
虽然,从家里带了那么多钱财到贾府,后来她却是一口燕窝都不敢向贾母等讨要,也就正是她的生活保障——林家的财产,不止是被掌控,后来又被无情剥夺后证明,也是她的孤苦。而她对于这一切却有口难言。
有人或许会说,贾府侵吞林家丰厚的财产只是主观臆测,哗众取宠。
那么林家到底有没有大额的财产,如果有,是否又被带到了贾府呢?我想,只要我们把关于林家的情况仔细地捋一捋,大家都会恍然大悟。
首先,黛玉的母亲贾敏,是贾府史老太君唯一的女儿,又是嫡女。这两点,也就很重要了,它们直接决定了史老太君对贾敏的宠爱毫不含糊。
有一回大观园里要裁员,王夫人跟对着王熙凤叹息道,现在姑娘们的待遇比一般人家的小姐好不到哪里,还要如此;并且追忆说,当年的贾敏的排场,才是真正的千金小姐的待遇。而且,贾母跟林黛玉刚一见面,就对林黛玉说,她的那些子女,她唯独宠爱林黛玉的母亲。
后来,贾敏在贾府“盛妆”出嫁,也就完全是可以想象的了。从王熙凤口中得知,真正没落时期的贾府,贾宝玉的婚事,贾府都打算要花费一万两银子,更何况在贾府鼎盛时期嫁女儿呢?
而且,贾母嫁的又是探花出身的林如海,林家根基又非凡,如此才子配佳人,郎才女貌,这种情况下,以贾母的性格,若说贾敏,出嫁不是十里红妆,嫁资丰厚,打死我我都不信!所以,林家的财产首先是贾敏的一份丰厚的嫁妆。
当然,这还只是毛毛雨。我们接着看林家是什么情况呢?
林家人口凋零,林黛玉是林如海独存的孩子,她又是嫡女。这个时候,我们就要去了解古代的一大规矩。在一个古代家庭里,嫡母早亡,嫡母的嫁妆由母舅家监管,只有嫡子女能继承,若是只有嫡女,则嫡女出嫁全数带走。庶出的孩子嫁娶都会有“官冢”的钱,剩下的全看嫡母的喜爱程度来自主添补,这就是为什么庶出的孩子紧紧依附在嫡母身边,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贾环娶亲为什么花这么少的钱。谁给他添?赵姨娘?林黛玉继承母亲的嫁妆,也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再看古代一则民谣: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林黛玉之父林如海又是江南富庶之地的巡盐御使,其俸禄等所得,也就更是惊人了。
那么,林黛玉是林家唯一的孩儿,林家没有其他人了,林如海死后,林如海的身家财产去哪里了?
大家可以想一想,那时,林如海的身后事,是谁去主办料理的?大家都能够一口答出是贾琏。
贾琏不辞辛苦地去林家,难道仅仅是去为护送林黛玉,为林如海料理后事吗?绝对不是。我们要知道贾琏出发时,林如海是没有过身的,而且之前去接林黛玉来贾府,也没有去那么重量级的人物。这次派每日负责操办荣国府诸多大事的贾琏去,实则是贾府预感林如海将不久于人世,要让他为为林黛玉争取利益。
贾琏去了,因为贾府的权势在,林家的家财自然就不会被林家的族人所瓜分,而是被作为林黛玉的嫁妆,被贾府悉数带回。这样谁都无话可说。而且,这也可能是林如海临终的托付。
所以,看似风光的黛玉,她的父亲早已为为她所谓的安逸,付出了极大的代价。从中,我们也就知道,林黛玉从痛斥周瑞家的,到有苦不敢言,林如海的如意算盘彻底破产。
贾链凭借贾府的实力,将林家的大额财产,作为林黛玉的嫁妆,带进了荣国府。
看似,林黛玉的生活,从此有了十分大的保障,可是,这却是林黛玉悲剧命运的真正开始,为什么这么说呢?
大家都是知道,刘姥姥第一次进荣国府的时候,王熙凤就开口说过,贾府早已入不敷出。后来,贾链又说,若是再发三二百万两银子的财就好了。
显然,贾府当初入不敷出,因为那笔银子,缓解了贾府的经济危机。只是后来又亏空了。贾府那时哪里来的那多么银子,显然是发了林黛玉嫁妆的横财。
当然,我们也可以说,不是侵吞,而是挪用。毕竟,王熙凤早就随着贾母的意思,认定黛玉必定嫁入荣国府,只是好事多磨,由于王夫人的阻挠,最终没有好事成型。却吧林黛玉的嫁妆败得精光。
既然,林黛玉的嫁妆早已被荣国府里的人败光了。荣国府哪里敢让她嫁到外面去,而让人家笑话荣国府的无耻呢?
所以,从那时起,林黛玉除了嫁入贾府,已无路可走。这难道不是她命运中悲剧的真正开始吗?
以她的聪明,她也肯定知道这件事。只是,虽然知道,却必须要表现得自己不知道,装出一副一无所知的样子。因为她着实不敢也不会去与荣国府里的人争,林黛玉向来看淡名利,她也不屑于如此。
而且,林黛玉只有这样,才能安安静静地在贾府这个满是豺狼的窝里继续生存下去。贾探春后来也就为林黛玉道出了拿罪恶的一切:在荣国府里,人们之间的关系,向来都是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探春真是一语点破林黛玉命运中难以逃脱的悲剧。探春还只是将他们比作乌眼鸡,其实,他们是豺狼,最弱小的林黛玉,自然就成了第一个受害者。
实际上按那个年代“门当户对”的嫁娶标准,以林黛玉的家世身份,放眼整个贾府,能配得上黛玉的根基,年龄相当的只有贾宝玉了。而且,大家也完全可以这样说,黛玉配宝玉,宝玉一点也不委屈。
我相信按照史老太君最初的想法,她是热衷于促成这门婚事的,也是与林如海有默契的。
这一方面是出于对自己女儿的感情,另一方面是出于利益考虑。也就是上文说到的,这样一来,既解决了经济危机,又让“重外孙”变成了真正的“亲重孙,”一举两得,贾母自是乐见其成。
那么究竟是谁阻挠了这门亲事?个人认为是贾府实质性掌权人——王夫人。王夫人对林黛玉的厌恶到后来几乎到了不加掩饰的地步。
比如王夫人撵晴雯那一回,她张嘴就是“眉眼有些像林姑娘那个”,“我很看不惯那个狂样子”直接指向林黛玉的句子。甚至王夫人的陪房、下人也跟着踩低逢高,送宫花,别人挑剩了才轮到黛玉;
为什么王夫人这样厌恶黛玉呢?除了黛玉个性上的原因,我以为还有权力的争夺在中间。
纵观整个贾府内宅的争斗,实际上是一次贾母与王夫人管家权力的更替。袭人、晴雯际遇,慢慢地将这一点拱出了水面。
按老太君相中的妾是晴雯被撵了,袭人是大丫头,被王夫人提成姨娘。按照袭人的来处,她就是有话,也该跟是老太君告密才是。可袭人找的谁?王夫人。按照过去说法,这叫背主求荣,应该轰出去。
面对袭人对贾母的叛变,王夫人怎么做的?王夫人含着泪说:“我的儿!……”哪有作主子这么称呼一个丫头。
不仅如此,她还越级提拔了袭人,她又对众人说:“以后凡有周赵两位姨娘的,也有袭人的。”袭人知道后自是喜上眉梢。真是王夫人说出“我的儿”三个字,就挖了贾母的墙角,难怪黛玉不遭殃
其实,这次提拔是完全不合礼制的。按过去的要求,为了保证正妻的利益,确保嫡子为长,继承家业和勋位,大家公子在正式结婚前,不允许有姨娘。譬如,香菱也就一直没有姨娘的名分。即使有了同房大丫头,也只能等主人结婚,妻子生下孩子后,才能怀孕生子,有了孩子,母凭子贵,才能提姨娘。香菱或许也只不过是个通房大丫头。
所以说,王夫人的手段,也是雷厉风行,令人叹为观止啊!没办法,谁让人家女儿是贵妃呢?
老太太为贾宝玉安排的丫头,她尚且插手,何况系她唯一的儿子的终身大事。她相中宝钗,一拍脑袋,金玉良缘就是再顺理成章不过了。林黛玉也因此进退维谷。
所以我每次读红楼,读到黛玉的《葬花吟》时,心就一抽一抽的疼。大家总是看到黛玉的眼泪、柔弱,还有那么一点点的尖酸,谁能体会她“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无助于苦楚呢?
对于许多人来说,没有用心去体会,要想读懂林黛玉,读懂曹公笔下这个清灵出尘的女子,也就很难,很难。只是,无论如何,看林黛玉实在不应该只看到她的眼泪,厌恶她纯真与哀愁。若她真如宝钗,圆滑世故,时时刻刻蝇营狗苟,这世上就会少了一个干干净净的女子,多了一个工于心计的深宅妇人。
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开花为底迟?她是这样的感叹,是这样的高洁!千古以来山中高士如宝钗或许有过无数个,而黛玉只有这一个而已!